整理、圖|項力
1 10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地區(qū)發(fā)生里氏8級強烈地震。正在四川省出差的老夏親眼目睹了當時的災情和救援場面,并且第一時間近距離接觸了志愿者。深刻的印象令他有感而發(fā):“志愿者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被氐缴虾:?,他發(fā)現(xiàn)單位里的同事也在抽空做志愿者,于是他主動要求參與。通過清潔玻璃窗、清理樓道、維護保養(yǎng)公共設施等志愿活動,老夏逐漸體會到了做公益的樂趣,從此與公益結下了不解之緣。
2 令老夏記憶猶新的是作為旁聽者第一次參加的一場公益活動策劃會。當時,松江區(qū)有個本地女大學生,因意外跌倒導致腦殼破損,傷勢嚴重。大家想幫這個女孩舉辦募捐活動,籌集醫(yī)療費用。會上老夏說:“我們先不要設想一個路人怎樣去幫助一個陌生人,而是現(xiàn)場在座的各位從自己做起,大家先捐100元,每人說一句祝福的話送給女孩?!?/p>
3 緊接著,老夏通過QQ和論壇發(fā)起了宣傳和推廣,引起了網(wǎng)民們的關注和熱議。老夏和志愿者們還組織線下活動,在征得女孩家長同意后,把女孩的病情照片公布于眾。線下活動當天,志愿者們拿著折好的千紙鶴掛在廣場上開展了募捐活動,引來了不少路人駐足,松江區(qū)的一些媒體對此活動還進行了報道。那天,有人拿著3000元現(xiàn)金,捐了以后一聲不吭地走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從浦東新區(qū)趕到松江區(qū)親自送上了500元愛心款。
4 2010年起,老夏利用業(yè)余時間和雙休日做公益。他覺得時間少,不過癮,于是就辭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隨著項目的日益成熟和豐富,政府開始購買了他的一部分公益項目。他原本從事的是銷售工作,這培養(yǎng)了他的一種換位思考問題的習慣:在策劃公益活動時,不僅要讓自己滿意,更要讓受益者滿意。
5 老夏原本做銷售,職業(yè)的敏感始終影響著他在策劃每一個公益項目時的思維方式。任何靈感和想法都源于接觸到具體事情后的突然開竅。老夏說,站在聆聽者的角度,人們需要一個被說服的理由:“做公益和做銷售有著相同之處,重要的不是團隊認可與否。而是受益者的感受,捐贈者的想法。”
6 對于許多人說的“我志愿,我快樂”的這種理念,老夏并不完全認同。他認為志愿工作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一份社會責任感,從受益群體換位思考對方的需求、政府的需求、社會的普遍看法。受益者有尊嚴地接受幫助后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才是公益項目的重要意義所在。老夏認為:“做公益的本質不僅是自己快樂,更是在讓受眾從中得到教育和幫助的同時,讓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p>
7 老夏最近接手了一個松江區(qū)車墩鎮(zhèn)的公益項目。雖然對方要求簡單做一場演出,做一個知識競賽活動,但老夏對每個活動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他給這個公益項目不僅設想了許多子項目,還為每個子項目都起了名字。比如針對外來人口的“共融合,促和諧”,針對知識競賽的“知識就是力量”,針對街頭做公益的“隨手公益”。老夏說:“要做好公益項目策劃,首先自己要有熱情,先感動自己,然后才會影響和感染他人?!?/p>
8 老夏坦言,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公益策劃方面的培訓,全憑自己對公益的實踐和摸索。每次寫文案時,他都會花費大量時間在網(wǎng)上查資料、整理信息,通過不斷修改最后達到想要的效果。他從不滿足于以往的活動,新的項目就有新構思和創(chuàng)新?!安怀蠢滹?,歸零思考。特別是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做公益不是獨樂樂,而是眾樂樂?!崩舷倪@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