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我,家靠近小海子居住。海子邊的孩子,七八歲就是釣魚的老手。
我們的魚鉤不用花一分錢,媽媽的縫衣服針就是最理想的魚鉤。把煤油燈點燃了,縫衣針在燈頭的火苗上燒紅了,用老虎鉗子一彎就成了。不過,最好向偏轉(zhuǎn)一些,釣住了魚不容易脫鉤。線是母親做納鞋底的麻繩子,二根結(jié)在一起,就足夠了。浮標(biāo)更容易做,折一段媽媽縫鍋蓋的高粱稈,往兩邊拴好魚鉤,中間把線拴好,魚竿隨便找一根長一點的柳木棍子或葵花稈子就行。魚餌嘛,那就更容易了。到地里辦一棒青玉米就行,大板瓜子(鯽魚)和紅眼魚最愛吃。如果沒有,捉幾個螞蚱也行。
海子邊坐滿了釣魚的孩子,不管誰釣到了魚,都要歡呼跳躍,釣到大一點的魚,前來圍觀的小伙伴更多。
那時候魚真多,用不了三五分鐘,浮標(biāo)一頭高一頭低,或者不停地擺動,你千萬不要心急往上甩鉤,這是魚在試探或者正在咬鉤。如果一拉,魚跑了。等一頭猛地往下一沉,再甩鉤,十有八九會釣住魚。
釣魚主要是玩,住在海邊的人家一般不會吃一二兩重小魚的,大多剁碎喂雞喂豬。我們實在吵著要吃,媽媽就挑肥的紅眼魚,開了肚去了腸子內(nèi)臟,撒上鹽,用泥包好在爐坑里燒上。魚最外面燒的干干的,一咬軟圪勁軟圪勁的,那種滋味鮮美無比,淡淡的咸味中夾著香,讓人回味無窮。
和父親他們一起釣魚那才帶勁,才有趣。大人們釣魚一般不讓孩子跟著,主要是怕貪玩誤了學(xué)習(xí)。我把作業(yè)做完,家里的活干完,經(jīng)過媽媽的批準(zhǔn),才能跟著父親去釣魚。
父親他們大人釣魚不用魚竿,找一根十多米長的小拇指粗細的麻繩,一頭拴上小碗大小的一塊石頭,一頭拴在一寸多粗的木棍上。魚鉤是用自行車斷了的舊輻條,磨尖彎成的。我看見父親為了磨尖自行車輻條,一會兒在菜甕上壓的大石頭上磨,一會兒在磨刀石上磨,最后用鋼銼磨。有一天睡在半夜我醒來了,看見父親還在磨魚鉤。
魚餌是小蛤蟆,好難找??!父親他們在地里干活時,腰里專門別一個裝小蛤蟆的布袋袋,一發(fā)現(xiàn)小蛤蟆,就如獲至寶地裝在布袋袋里。
太陽落山了,生產(chǎn)隊收工了,我和父親來到了小海子邊。按三尺遠近拴好一個魚鉤,一共拴六個。每一個魚鉤上掛一個小蛤蟆,把有木棍的一頭用勁插入海底,有石頭的一頭父親握在手中,用力一甩,落在了四五米深的海水里。在海子邊上做一個暗號,第二天一清早來起鉤。六只鉤最少釣住二條大鯰魚,每條三四斤。
從水里往出拉魚可得萬分小心,魚拼命往里游,把手中的繩子往長放;魚沒有掙扎的力氣了,再輕輕地往外拉,反復(fù)好幾次,魚徹底沒有勁了,慢慢地拉出來就不會脫鉤。
我看見奶奶是這樣收拾鯰魚的,把爐坑里的草木灰挖出來,使勁擦鯰魚身上的粘液,反復(fù)擦好幾遍,直到鯰魚身上黑皮發(fā)黃才洗凈開膛去腸肚。中午,不等進門,魚香滿院,一人一大碗魚塊,雪白雪白的肉,吃到嘴里既勁道,又滑溜。魚湯里的油被辣椒染的紅紅的,真讓人看不夠。泡上一碗黃米飯,一吸溜不知不覺下了肚,肚子里熱乎乎的。
這樣打牙祭的機會不多,大多數(shù)是父親抽空來到三道橋鎮(zhèn),用釣的魚和鐵木社的職工私下?lián)Q個鋤頭片子,鐮刀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