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我正上小學,每年的寒假或暑假,一只小木箱都會伴我度過一段快樂而充實的時光。
放假之前,班主任老師布置完假期作業(yè),便向幾個學習小組分發(fā)小木箱,那里面裝著她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課外讀物。我是其中一個學習小組的組長,自然要有一只小木箱被我?guī)Щ丶?。假期里,同學們聚在我家寫完作業(yè),再看一會箱子里的書,每天都是這樣,這只小小圖書箱正好滿足我在假期里的讀書欲望。箱子里面有小說、詩歌,有童話、寓言,還有科普讀物和小人書,都適合我們那個年齡段的小讀者們。
圖書箱是流動的。里面的書讀完后,就與其他學習小組交換,所以要讀得快些。我讀書發(fā)癡,像一頭豬跑進菜地,啃起來就沒完沒了。有時忘了吃飯。母親將我叫到餐桌前,我嘴里嚼著苞米面餅子,眼睛還是沒有離開那一行行的文字。有時忘了睡覺。父親生氣關了燈,我就趴在窗臺上借著月光讀完最后幾頁?!陡哂駥殹愤@本書就是我在月光下讀完的。至今我依然記得《我要讀書》和《半夜雞叫》兩章的內容。
最后一次接觸那只箱子,是在1966年的暑假。那時文革已經爆發(fā),只是尚未波及我們的正常生活。此后,就連上課時間都要學工學農學軍,更不用說假期里再也無書可讀了。
轉眼50年過去,我看到女兒給放暑假的外孫女抱回一堆的課外讀物,不禁又想起那只遠去的小木箱,想起那遠去的假期生活,想起那遠去的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