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穎
在影視劇中,男女主角格外亮眼,戲份多對白長,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個個配角,就像是襯托紅花的綠葉甚至是更不起眼的小草一樣,近乎透明,成了虛設的人肉背景墻。當然,也屢屢有表現(xiàn)出色的配角搶了主角的風頭,贏得了肯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沒有影視劇里那么多戲劇化、故事化的情節(jié),但是充滿主角光彩的人生贏家確實大有人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樣子的人都有,有的人性格奔放外向,尤愛表現(xiàn)自己;有的人,性格安穩(wěn)內(nèi)向,不喜出頭折騰,甘當團隊的配角。他們在心里覺得,有人做主角就好,不必自己出頭,覺得當“配角”是性價比更高的角色。
★Psvchological card
什么是配角綜合征
所謂“配角綜合征”,意為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有些人不喜歡出頭,甘當團隊的配角。一項調(diào)查顯示:48.4%的人承認有“配角綜合征”,甘做配角,缺乏主動性。
“配角綜合征”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嗎?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當主角。人的能力、經(jīng)歷和際遇不同,所處的社會位置當然會有差異,有主角自然就有配角。實際上,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角色,主角和配角也不是永恒固定的,一個領域的配角或許在另一領域就是主角,主角和配角共同發(fā)揮作用,社會和家庭才能正常運轉(zhuǎn)。主角和配角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所以“配角綜合征”也并非什么原則性錯誤,只是一種人生選擇罷了。
當然,如果有能力成為“主角”,卻因為內(nèi)心的畏懼和焦慮甘當配角,這種“配角綜合征”心理就有些消極了。長期形成的心理定勢會使人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想法,創(chuàng)新和進步又從何而來?但是,過度強調(diào)“主角”意識,好勇斗狠,處處爭先出頭,那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PSyCholOKical story
案例
斌斌姑娘:小B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是副班長,一直持續(xù)到大學。其間也有幾個班主任見他成績不錯、腦子也靈光,有意提拔他當班長,都被小B以各種借口拒絕了。
語文課上,老師教到一個易錯成語“首當其沖”,強調(diào)這不是“首先做某事”的意思,而是“首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的意思。小B在座位上暗想,這不就是一個意思嗎?
比如,自習課,班主任讓班長坐在講臺前管紀律。管得嚴,同學不待見你i管得松,老師說你工作不負責。而這些批評都會穩(wěn)準狠地砸在“一把手”班長頭上,身為副班長的他此時往往是隱身人物。再比如,班級輪到值周,負責全校公共區(qū)域的衛(wèi)生,需要班長和衛(wèi)生委員一起制定出人員安排表。眾所周知,圖書館清靜又干凈,而打掃廁所就顯得不那么美好了。因為“分配不均”,班長焦頭爛額,但仍擋不住同學或明或暗的議論。而小B在這時往往充當協(xié)調(diào)者的角色,收獲了一票民心。
大概由于“位高權重”,每學期的班長選舉都異常熱鬧,小B的副班長位置倒是穩(wěn)穩(wěn)地坐了好多年。有一次,時任班長的同學因為過于操心班務,成績下降嚴重,班主任找到小B,讓他上位。小B以能力不夠為由拒絕了。其實,他心里想的是“班長成天操心的那些事,有什么意義嗎?”
多年的經(jīng)驗讓小B發(fā)現(xiàn),在學校,副班長就是一個如同美國副總統(tǒng)的存在,只要班長還在,他就可以高枕無憂;而副班長這個頭銜,聽上去也算光鮮。所以,這是一個性價比最高的位置。
小B自認為是一個理性人。從小學一年級期末考試拿了雙百分、獲得一本《辭?!纷鳛楠剟铋_始,他就篤信一點,在還需要考試的學校,最終要靠分數(shù)論英雄,所謂班干部等頭銜不過是錦上添花。
在大學即將畢業(yè)的實習期間,讓小B沒料到的是,多年的“配角”經(jīng)歷讓他望而卻步了。有一次,實習生們被領導臨時安排組成了一個小組,負責做一件產(chǎn)品的宣傳方案。單論技術,小B覺得自己完全能夠主導方案設計,但“一把手”不僅需要技術,還得協(xié)調(diào)公司內(nèi)外的人際關系,小B就煩得一個頭兩個大。最終,另一位八面玲瓏的同事成了大家默認的小組領導,小B成了他的副手,負責技術。“非不能也,乃不為也?!毙安慰自己。后來,這樣“不為”的事件多次發(fā)生。每次看著主角們在拋頭露面的場合侃侃而談,受到重用,小B也問過自己,會不會不甘?會不會嫉妒?不過自從看到一個小領導天天因為團隊成員的小問題四處“救火”,小B就仿佛回到了中學時的那個午后,班主任指著班長問:“你怎么管的紀律,又被扣分了!”
海梧:在很小年紀我就篤信,一個人能否成為人群中的leader,能否做舞臺中央的主角,絕對是天生注定的。
自記事起,我們這群長在家屬區(qū)大院的孩子,似乎早早就在成年人眼中有了鮮明的顏色和形狀?!叭龤q看大”是叔叔阿姨樂此不疲的游戲。他們會觀察孩子一舉一動,然后用權威的口吻點評“××是做××工作的料”。有個小伙伴最受好評,因為她“兇”,個頭矮小,卻能說會道,敢“教訓”同學?!袄蠋熥屛耶斝“嚅L管紀律,誰敢亂講話,我中午就不發(fā)包子給他!”小姑娘得意地昂起腦袋。大人們嘖嘖稱贊:“不錯,當領導的料!”
至于在角落里默默玩耍的我,大概也找不到好詞夸了,只能說:“這孩子性格文靜乖巧,以后省心?!笨傊?,透過大人們評價,我注定和主角光環(huán)無關,性格底色就輸了。
上小學,我混過幾年不上不下的中隊長職務,參與班務又不得罪人,很討老師們喜歡,贏得同學間的不錯人緣?;斓搅昙墸夷涿畋贿x為班長,自己和爸媽都驚呆了——這塊內(nèi)向至極的“木頭”居然能翻身出頭!我當然心下暗喜,天上忽然砸下了“主角”餡餅,誰不會抱以巨大的好奇和驕傲呢?
然而這一年班長,也成為我“主角史”的巔峰,簡直短暫、悲情如一束煙火,往事不堪回首。主角闖關升級路竟是如斯漫長:班級那兩三個不服管的搗蛋分子,主動挑起戰(zhàn)爭時,我的溫柔“勸降”反而遭來愈發(fā)逆反的效果;老師不滿于班級同學的課堂表現(xiàn),我就變成夾在中間的壓力鍋,有苦難言;班主任交代我主持某些棘手班務,在一片消極抵抗情緒中寸步難行、尷尬收場……好人緣換不來高效率,好脾氣解不了人際難題。班主任后來無奈地對我說:“當班長必須要有管理群體的能力,這方面你真的有點欠缺?!?
前有長輩對我性格底色的“斷言”,后有無限慘痛的班長經(jīng)歷,我終于在自我認知問題上作了定論:我只適合當配角吧。
作為一個天生的配角,我的個人歷史進程卻極具戲劇性。命運讓我時不時親密接觸主角之位,然后一次又一次,有心或者無意,終將與之擦肩而過。
中學因興趣指向,開開心心當起了語文課代表,中途老師提出想“提拔”我做團支書,我大驚失色,連連擺手拒絕:“不不不,我只想做課代表。”大學學生會部門競選,我是唯一小心填了“副部長”候選人的;學生會開會我基本保持沉默寡言,通常更愿意做幕后工作,而不是帶頭向前沖的開拓者;某個校園組織準備舉行一場投票,在我和搭檔間產(chǎn)生一個總負責人,我左思右想,主動找他們說不用折騰了,讓搭檔直接當選就好啦,我比較適合“輔佐”。
后來我得到機會去臺灣交流,中間被老師指派,帶領一幫臺灣學生做英語課題展示,合作甚是愉快。一天,偶然發(fā)現(xiàn)組員在社交網(wǎng)站上曬合影,順帶評價了我。他們一致認為我擁有清晰的邏輯、耐心的工作態(tài)度,以及很合格的團隊領導能力。唯一缺點,不太自信。“不要看扁自己喔,你要相信你的存在符合這個世界的所有要求。”一個很可愛的臺妹留言。
驀然回首,捧著配角的腳本念久了,我已經(jīng)完全不會惦記、甚至去想象一下主角的劇本可能寫了怎樣波瀾壯闊的戲碼。時刻自動站在光環(huán)之外,我距離主角戲份很近,但絲毫不存在交集。這種配角多么容易令人心滿意足啊既證明了自己還算優(yōu)秀,同時樹小不招風,不必承擔位高處的“風刀霜劍”。
兩位同學這種主動渴求的配角狀態(tài),令人的確不易被傷害、被否定,但其中包含的安全感也可能是卑微的。時間久了,就會發(fā)覺,是自己強行構建了主角和配角間的鴻溝,然后暗示自己不能跨越一步。在內(nèi)心深處,因為過度自我懷疑,他們早早放棄了對主角狀態(tài)探索的一切可能性,同時,更是用力掐斷了讓其隨閱歷自然生長的脈絡。
當一個人的標簽被自我牢牢固化,這個世界也將習慣他的存在方式。習慣與主角之位擦肩,本質(zhì)上是不自信作祟,封印住成長。
人際管理是一名團隊領導的必要能力,可是,并不意味著這扇門對一個性格內(nèi)向、溫平者完全緊閉。更自信、勇敢、執(zhí)著一些,相信優(yōu)秀的人總會慢慢找到專屬的心靈平衡,毫無束縛地自在發(fā)展,從而看見不一樣的海闊天空。
★心鏈接
突破成長最初的設置
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因素影響了一個人成為“主角”或“配角”,比如家中的排行、家庭教育、成長中的社會文化,等等,這些就像是當一個個體初長成時最初的“設置”,慢慢形成了后來的“位置”。
這其中,有兩點因素比較普遍。首先是家庭成長環(huán)境,事事為孩子做主的父母會令孩子放棄主動冒險和嘗試的機會,在長大離開父母后,也習慣性地去找尋能夠成為他們“心理父母”的人,以便延續(xù)孩子的角色。在這樣的位置,他們會覺得“很舒適”“很安全”。例如團體關系中的配角就是這樣形成的。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受到評價——不管這評價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也容易讓孩子因為介意評價而選擇更安全的角色去承擔。
另外,社會環(huán)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中,集體主義重于對個性的接納和發(fā)展。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使得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欠缺,很多人在表達自己時不夠自信、缺乏力度,清晰地呈現(xiàn)自我總會引發(fā)焦慮和不安全感,這也是很多人自動成為配角的原因。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而選擇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如果你選擇做一把手,那么就要肩負責任,出了問題要承擔和解決;如果你選擇做副手,那意味著你不用負全責,更多只承擔支持和輔助的工作。這只是個人的選擇,如果你安之若素,覺得位置符合自己的個人期待,那么這種選擇毫無問題。
但有時,這種情形并不一定能令人始終獲得心理滿足,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感。每個人都有一股內(nèi)在的生命動力,它不只是用來重復過去、尋求安全,更是探索世界、創(chuàng)造和成就自我的源泉。這股泉水有時會因來自現(xiàn)實的困難或內(nèi)心莫名的恐懼而徘徊、躊躇,但積聚足夠的力量會令它去實現(xiàn)突破。
這樣的突破常來自“痛”,是必然的成長過程。所以,你不妨在某一個時機,在生活中嘗試一些新的選擇。有可能是一次演講、一次帶小團隊的機會。嘗試打破那些固有的“設置”,讓內(nèi)在的生命力自由呈現(xiàn)出來。無論呈現(xiàn)的方式是配角還是主角,關鍵是你在自由表達,做自己的主人。這個“打破”的過程需要覺察和勇氣,很多人開始踏上這個旅程時會打碎過去的“設置”,感到極度不適,但外在的“碎”是內(nèi)在“建立”的開始。
說到底,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承擔的角色也許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你想做的事、適合的事才最為關鍵。無論你是主角還是配角,做自己心靈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運,才能收獲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