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洋 丁 康 孟凡榮
(1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B超室 江蘇南京 210014;2南京市中醫(yī)院肛腸科 江蘇南京 210001)
結直腸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第3位[1]。近年來,其死亡率也逐漸上升,據(jù)統(tǒng)計,40%的結直腸癌患者死于腫瘤轉(zhuǎn)移,且多數(shù)為肝臟轉(zhuǎn)移[2]??寡苤委熮D(zhuǎn)移性結直腸癌療效較好,但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evaluation criteria for improving the efficacy of solid tumor,mRECIST標準)對抗血管治療療效評價時間較長,需治療2~3個月才能進行評價,而抗血管治療費用昂貴,療效評價時間過長易造成醫(yī)療資源浪費,故臨床需尋求一種早期評價療效的手段。有研究報道[3],超聲造影評價抗血管治療肝癌療效方面有一定應用價值,但其在結直腸癌療效評價方面的研究較少,故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80例經(jīng)抗血管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超聲造影評價結直腸癌患者抗血管治療早期療效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參考《NCCN 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4]中綜合治療及靶向治療部分,本次研究所有對象均為Ⅳ期患者,均選擇FOLFOX+貝伐單抗方案治療,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寡苤委熃Y束后按照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為有效組(58例)與無效組(22例),有效組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齡34~70 歲,平均(50.16±4.13)歲;腫瘤直徑 1.21~9.52 cm,平均(3.92±0.46)cm。無效組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 35~72 歲,平均(50.35±4.21)歲;腫瘤直徑1.16~9.47 cm,平均(3.87±0.52) cm。兩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5]:(1)均經(jīng)病理證實為結直腸癌;(2)均經(jīng)FOLFOX+貝伐單抗方案治療;(3)年齡 18~80 歲;(4)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6]:(1)預計生存期 > 3 個月;(2)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3)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4)精神障礙;(5)對靶向藥物過敏者;(6)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FOLFOX+貝伐單抗方案治療:奧沙利鉑85 mg/m2,d1,4 h靜脈滴注;亞葉酸鈣 400 mg/m2,d1,2 h靜脈滴注;氟尿嘧啶 400 mg/m2靜推,d1,10 min靜脈滴注;氟尿嘧啶 2400 mg/m2,d2,持續(xù)靜滴 46 h;貝伐單抗 5 mg/kg 靜滴,d1;2 w為一個治療周期。連續(xù)治療6個周期。
表1 兩組造影定量參數(shù)比較()
表1 兩組造影定量參數(shù)比較()
PI/dB TTP/s AUC/dBs Pw/(dB/s)組別2個周期 治療前 治療后2個周期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2個周期 治療前 治療后2個周期有效組(n=58) 14.12±6.25 12.32±6.13 21.35±6.10 23.13±6.42 789.35±65.28 758.26±82.61 1.24±0.49 0.95±0.87無效組(n=22) 11.35±6.13 11.57±6.26 20.49±6.54 22.97±6.30 785.26±59.38 789.24±76.31 0.52±0.37 0.60±0.41 t 1.779 0.486 0.552 0.100 0.256 1.528 6.241 1.807 P 0.079 0.628 0.583 0.921 0.798 0.121 0.000 0.07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造影定量參數(shù)變化百分數(shù)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造影定量參數(shù)變化百分數(shù)比較(%,)
組別 PI TTP AUC Pw有效組(n=58) -13.35±5.32 8.26±3.34 -18.59±16.28 -25.43±12.25無效組(n=22) 4.98±4.31 9.87±3.58 11.68±3.12 17.95±11.32 t 6.596 1.888 1.970 2.488 P 0.000 0.063 0.052 0.015
1.4 超聲檢查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周期后采用超聲檢查。使用美國EPIQ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造影劑為聲諾維(注射劑),采用5 mL生理鹽水溶解0.6 mL造影劑制成混懸液,抽取2.4 mL液體經(jīng)肘正中靜脈團注,然后注入5 mL生理鹽水沖洗,采用超聲造影觀察病灶表現(xiàn),并采用超聲造影定量分析軟件進行定量分析,得到峰值強度(peakintensity,PI)、達峰時間(time to peak,TTP)、 曲線下面積 (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上升斜率(wash in slope,Pw)4 個參數(shù),記錄治療前后各參數(shù)值,并對化療前后參數(shù)變化百分數(shù)進行分析。參數(shù)變化百分數(shù)=(治療后參數(shù)值-治療前參數(shù)值)/治療前參數(shù)值×100%。
1.5 療效評價 mRECIST標準參照美國國家癌癥綜合網(wǎng)絡指南(NCCN)[7]執(zhí)行,療效分為完全緩解(progressivedisea,CR)、 部 分 緩 解 (partialrespons,PR)、疾病穩(wěn)定(stabledisease,SD)、疾病進展(progressivedisea,PD), 其中 CR、PR、SD 均為有效患者,PD為無效患者。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對比進行t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造影定量參數(shù)比較 抗血管治療前后兩組 PI、TTP、AUC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均 P>0.05)。治療前有效組Pw顯著高于無效組 (P<0.05),治療2個周期后兩組Pw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 1。
2.2 兩組治療前后造影定量參數(shù)差值百分數(shù)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2個周期后PI及Pw變化百分數(shù)比較,均有顯著差異(均P<0.05)。見表2。
臨床常采用抗腫瘤藥物治療結直腸癌的方式主要包括化療及分子靶向治療。化療是治療結直腸癌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化療基礎上開展分子靶向治療已成為結直腸癌治療的新方向[8]。貝伐單抗是首個被推薦治療轉(zhuǎn)移性結腸癌的抗血管靶向藥物,有研究顯示[9],貝伐單抗聯(lián)合化療可明顯延長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期。但貝伐單抗易引起胃腸道穿孔、高血壓、出血、動脈栓塞等不良反應[10],長期應用可能利大于弊且費用昂貴,因此早期評價貝伐單抗治療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綜合判斷利弊情況可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及減輕者經(jīng)濟負擔。超聲造影技術是超聲醫(yī)學的最新進展,具有無創(chuàng)及實時、動態(tài)觀察的優(yōu)勢,可提供病灶組織微灌注信息,可用于評估腫瘤治療效果[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基線水平比較,有效組經(jīng)貝伐單抗聯(lián)合化療治療后PI、Pw均呈下降趨勢,而在治療無效組中無這種趨勢,提示貝伐單抗聯(lián)合治療具有減少腫瘤血流灌注的作用,故PI、Pw下降。抗血管靶向治療前腫瘤內(nèi)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可顯著增加血管密度,加快局部血流速度,因此在造影時腫瘤區(qū)血流灌注速度明顯加快,進而可明顯增加造影劑灌注速度[12-13]。對抗血管治療藥物敏感的腫瘤在治療后腫瘤血管生成可受到明顯破壞及抑制,進而可降低腫瘤血管密度,減少血供[14-15]。另外,腫瘤抗血管藥物也可造成腫瘤內(nèi)血管內(nèi)膜炎及小動脈血管內(nèi)膜炎,甚至導致血栓形成,進而降低血流量及血流速度[16]。Zulaika 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TTP 與血流速度有關,但本研究未顯示出明顯差異,可能與本次研究所選取樣本量較少。盡管本次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本文療效評估的觀察期為6個治療周期 (3個月),PI、Pw在早期評價結直腸癌患者抗血管治療的療效時有一定應用價值,但在長期療效中的應用價值尚未可知,還需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期進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在早期評價結直腸癌患者抗血管治療療效方面有一定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胡盛,于恩達.結腸癌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6,22(6):673-675.
[2]喬天宇,王錫山.結直腸癌肝轉(zhuǎn)移診斷治療的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9(6):572-575.
[3]雒大健,張志勇,楊桃,等.超聲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預效果評價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1):54-56.
[4]萬德森.NCCN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中文翻譯版)—結直腸癌[J].廣東省抗癌協(xié)會大腸癌專業(yè)委員會,2013.
[5]王林,顧晉.結直腸癌的規(guī)范化病理診斷要點[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10):1088-1091.
[6]黃國軍,王光紅,高超,等.替吉奧與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3):181-183.
[7]LEVY M H,BACK A,BENEDETTI C,et al.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v.2[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Jnccn,2009,7(4):436-473.
[8]PEI X, LIU Y, SUN L, et al.Outcome of Molecular Targeted Agents Plus Chemotherapy for Second-Line Therapy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Clinical Colorectal Cancer,2016,15(4):e149.
[9]鄭潔,郭建霞,宋增華,等.貝伐單抗聯(lián)合一線化療對晚期結直腸癌生存期和安全性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6,38(14):2194-2196.
[10]吳靈芝,陶敏,馮軍.貝伐單抗治療晚期腫瘤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4,22(9):2189-2190.
[11]郭莉,郝軼,張銀華,等.超聲造影對評估乳腺癌原發(fā)灶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價值[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8(12):1553-1555.
[12]張宏宇,黃麗萍,劉大銘,等.胃癌的超聲造影參數(shù)與微血管密度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5,31(6):867-871.
[13]熊曾,鄧彭博,胡成平,等.裸鼠肺癌移植瘤抗血管生成治療后腫瘤灌注變化的定量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6,96(4):306-310.
[14]羅鋒,王力.抗腫瘤血管生成,腫瘤免疫治療與腫瘤微環(huán)境的研究進展[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6,29(6):297-302.
[15]馬銳,夏海濱.針對抗腫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治療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7,33(3):423-427.
[16]張夢澤,陳錦文,胡健,等.抗血管生成藥物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6,30(10):1120-1124.
[17]ZULAIKA H, AKUTAGAWA M, EMOTO T, et al.The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of Blood Flow Velocity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 for Healthcare Application [J].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2015,19(4):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