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我們知道,韓非子有個著名的法學觀點:“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睋Q一個說法,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體現(xiàn)出法家公正的立場。相對而言,儒家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顯得有些包庇縱容統(tǒng)治集團的意味。
近日讀《管子》,發(fā)現(xiàn)管子的法治思想,與韓非子多有暗合之處。他在《君臣》中言:“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這句話,套用今天的說法,是把君權也關進了法律的籠子里。管子的思想,非??少F的一點,是他認為君主也是必須要依循法律辦事的,如果棄法行私,必將導致國家的動亂。管子的這一思想,現(xiàn)在看來,是非常光輝的。
在《君臣》一文中,管子還具體論述了公與私的關系。他說:“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行公道而托其私焉,浸久而不知,奸心得無積乎?奸心之積也,其大者有侵逼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边@段文字說的是,如果君主不能去私行法,臣子就很容易假公濟私。而假公濟私的結果,大者弒君,小者國家動蕩,那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雖然舊時代的法律,還只能是統(tǒng)治階層意志的體現(xiàn),所謂“民意”還根本提不上。但是,即使是作為統(tǒng)治階層意志體現(xiàn)的法律,也必須適當考慮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一部法律如果完全與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背道而馳,那這部法律要施行,也是非常困難的。秦國之所以在戰(zhàn)國紛爭中脫穎而出,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商鞅的那部法律,獎勵耕戰(zhàn),從而極大調動了下層百姓農耕和作戰(zhàn)的積極性。就這個意義上,統(tǒng)治者去私行法,在客觀上就是在維護百姓的利益,自然也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
不僅法家,就是儒家也非常強調“公”,反對“私”。《荀子》在《君道》中說:“至道大行,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使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后明分職,序事業(yè),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我們知道,荀子的思想,是“禮”與“法”并重的,從上面這段引文中也可見一斑。但是,荀子強調“塞私門”“達公道”,這是典型的法治思維,上承管子,下啟韓非子。雖然說,在一個權力無法得到有效監(jiān)督的舊時代,要求統(tǒng)治者完全依法辦事不帶私心那是天方夜譚,但是,這種理想卻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可以說,凡是依法辦事相對做得比較好的時代,社會的長治久安就有可能;凡是假公濟私徇私舞弊的時代,社會就亂成一團糟。
我們今天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當代文化的發(fā)展,尋找有益的資源。我們在“公私關系”中抽繹出古圣先賢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可以為今天法治中國的建設提供鏡鑒。事實上,我們當代中國人,很多時候還沒有很好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我們的生活中,“權大于法”的現(xiàn)象還比比皆是。像管子說的,“為人上者釋法行私”,為小集團甚至是個人的利益不惜突破法律的底線,結果自然是玩火者必自焚。就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假公濟私”的現(xiàn)象也是司空見慣。我們中國人還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公”與“私”,將公物占為私有,還是最表面的陋習,更為隱形,也更為深層次的陋習是,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常常是,這件事對我有沒有好處。我們中國人考慮問題,很難站在公共立場,拋開個人私利,去追求一種道義。說實在,“道義”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實在有些奢侈。因為考慮問題從來沒有站在“公義”角度的習慣,所以我們中國人在很多事情上,很難達成共識,相互扯皮,內耗嚴重。就這個意義上,荀子強調“公察”,真是再明智不過了。
最后,還提一提墨子。墨子的思想,尚賢尚同,兼愛非攻,是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為百姓說話,顯得很平民化,很親切。他在《法儀》中強調“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蹦涌吹健疤臁睙o私的一面,所以主張“法天”。這“無私”的一面,也恰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這個意義上,儒、道、法、墨,在倡導“無私”這一點上,是不約而同的。天地無私,所以能公平地與和取。它與,不是對你的恩惠;它取,不是對你的仇視。這恰如法律,它對你的裁決,取決于案件本身,沒有任何私人情感摻和其中。它判你勝訴,是因為你不得不勝訴;它判你敗訴,是因為你不得不敗訴。所以,法官的帽徽上,有一架天平,也就是“法”天之公平的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大約有兩點可以強調。第一點,在上位者,要和庶民一道,尊重法律,不能網開一面,不能用手中的公權,去交換私利;在上位者只有秉公辦事,拋棄私利,人民才會如草上之風,必偃。第二點,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我們必須有“公道”的立場,在考慮群體問題的時候,要拋棄個人私利。一個人的格局要大一些,眼光要開闊些。心端正了,想問題也就公正了。每個人都站在公共的立場上,公正地思考問題,很多涉及群體利益的事情,就很容易達成共識。內耗少了,人民的獲得感,才會更多。
“塞私門”“達公道”,希望這能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
(編輯 之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