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茁 張靜波
D2根治術是目前胃癌的有效治療方式,能夠徹底切除腫瘤,掃清淋巴結,延長患者生存期,但許多臨床研究顯示,近年來,肥胖患者患胃癌比例日趨升高,肥胖會增加手術難度和治療效果,且預后與患者營養(yǎng)狀況密切相關[1-3]。Martin等[4]研究顯示,炎癥消耗、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可引起胃癌患者體重下降,體重指數(shù)(BMI)減輕,易誘發(fā)術后并發(fā)癥,影響治療效果和后期生存質量。Lianos等[5]研究顯示,BMI與胃癌預后存在U型相關,BMI偏高或偏低均會影響患者生存期。本研究針對我院126例行D2根治術的胃癌患者,比較不同BMI指數(shù)患者營養(yǎng)情況和預后,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行D2根治術治療的126例胃癌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納入標準:術前胃鏡、CT和超聲檢查結果符合胃癌診斷標準[6],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者;無手術禁忌證,能夠耐受手術者;隨訪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術前行放化療治療者;合并其他胃腸道、消化道類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腫瘤直徑>10 cm,胃部大面積漿膜層受到癌細胞侵襲者;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臟器類疾病者;癌細胞遠處轉移和廣泛器官轉移者;術前感染或有炎癥類疾病者;圍手術期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或死亡者;資料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所有患者依據(jù)術前BMI不同,將BMI<18.5患者納入低體重組(n=15),BMI 18.5~24者為正常體重組(n=58),BMI>24者為超體重組(n=53)。3組在性別、年齡、腫瘤直徑、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分期、TNM分期、分化程度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不同BMI指數(shù)患者一般情況比較/例
1.2.1 營養(yǎng)指數(shù)(PNI) 評估胃癌患者入院后進行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測,依據(jù)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細胞數(shù)目計算PNI值,PNI=白蛋白+5×淋巴細胞總數(shù);患者營養(yǎng)情況越好,則對應的PNI越高。
1.2.2 隨訪 對所有患者進行電話和門診隨訪,隨訪時長5年,記錄不同BMI組患者5年生存率,采用cox回歸分析模型分析影響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響因素。
PNI低體重組為(38.51±6.51)、正常體重組為(46.51±8.16)、高體重組為(33.51±5.48),3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705,P<0.05)。術后5年生存率低體重組為33.33%(5/15)、正常體重組為43.10%(25/58)、高體重組為26.42%(14/53),3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4,P<0.05)。
所有患者術前和出院后BMI降低量為(2.57±2.09)kg/m2,經(jīng)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BMI變化量與PNI呈顯著負相關(γ=-0.92,P=0.001)。
BMI、腫瘤直徑、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分期、TNM分期是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單因素(P<0.05),而性別、年齡、分化程度、PNI不是影響胃癌患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單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單因素分析
將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單因素代入cox回歸分析方程,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分期和TNM是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體質量指數(shù)(BMI)與胃癌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密切相關性,Lin等[7],Steevens[8],Kountouras等[9]研究顯示,青春期和成年期高BMI指數(shù)可明顯增加胃癌病發(fā)風險。本研究中,不同BMI患者營養(yǎng)指數(shù)(PNI)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BMI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胃癌患者營養(yǎng)狀況,與張楊等[10]研究結果類似。胃癌患者由于進食障礙、慢性炎性消耗等因素,可引起營養(yǎng)不良狀況發(fā)生,導致BMI下降[11]。本研究中,經(jīng)Pearson相關性分析后,雖然BMI與患者檢測營養(yǎng)指數(shù)不存在直接相關性,但發(fā)現(xiàn)BMI下降量卻與PNI呈顯著負相關性(γ=-0.92),說明患者術后BMI下降越快,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越差,炎癥反應和慢性消耗越大。張揚和陳佛來[10]對老年胃癌患者BMI變化和術后PNI營養(yǎng)狀況分析顯示,PNI與BMI減少量呈顯著負相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王力等[12]對術前不同BMI患者血清蛋白含量檢測發(fā)現(xiàn),不同BMI患者差異不顯著,認為BMI不能全面反映胃癌患者營養(yǎng)狀況。不同專家結論不同,可能與納入患者的年齡、人群、地域、病情進展、檢測指標等差異有關。
此外,本研究對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BMI、腫瘤直徑、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分期、TNM分期均是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且其中淋巴結轉移分期和TNM是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結果中,患者5年生存率隨著BMI的升高而逐漸降低,說明肥胖與胃癌患者預后存在一定聯(lián)系。王曉瑜等[13]研究顯示,肥胖者體內瘦素含量顯著高于正常人。Inagakiohara等[14]發(fā)現(xiàn),瘦素及其受體廣泛存在于胃黏膜上,可與膽囊收縮素、炎癥因子如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等反應,使胃黏膜內一氧化氮合成量減少,引起胃黏膜損傷,故推測,高BMI患者一方面可通過增加瘦素來加重體內炎癥反應,損傷胃組織和胃黏膜,另一方面,高BMI患者存在營養(yǎng)不均衡等問題,不利患者預后,故術后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期。淋巴結轉移和TNM分期是影響胃癌患者術后5年的獨立危險因素,許多研究均已報道[15-16],這主要因為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和TNM分期越高,惡性腫瘤侵襲能力越強,浸潤深度越深,分化越嚴重,不僅加大了手術切除和清掃淋巴結范圍,還增加腫瘤轉移風險,故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7-18]。
目前,有關BMI是否與胃癌患者預后相關,暫無統(tǒng)一定論,但本研究顯示,無論是高BMI患者還是低BMI患者,其術后5年生存期均低于正常BMI患者,推測原因,可能是高BMI患者因肥胖等因素增加手術難度,可能導致術后腫瘤清除不徹底,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風險;低MBI者因體重過低、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抗腫瘤侵襲能力減弱,淋巴結轉移風險增加,故影響預后。
綜上所述,BMI可反映胃癌患者D2根治術后營養(yǎng)狀況,與患者預后存在一定關系,BMI過高或過低預后效果均較BMI正常患者差。
[1] 李棟梁.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42例臨床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2,29(10):2021-2023.
[2] 高亞洲,王 霞,張曉智.胃癌術前分期的多層螺旋CT影像評估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6):91-94.
[3] 萬伯順,陳躍宇,史佩東,等.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D2根治術治療無漿膜層侵犯的進展期胃癌54例〔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5,27(5):46-48.
[4] Martin L,Lagergren P.Long-term weight change after o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J〕.Br J Surg,2009,96(11):1308-1314.
[5] Lianos GD,Bali CD,Glantzounis GK,et al.BMI and lymph node ratio may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s of gastric cancer〔J〕.Future Oncol,2014,10(2):249-255.
[6] 沈麗達,李 蓉,董 堅,等.胃癌患者營養(yǎng)狀況與TNF-α、IL-6、IFN-γ的相關性研究〔J〕.西部醫(yī)學,2016,28(9):1238-1242.
[7] Lin XJ,Wang CP,Liu XD,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J〕.Jpn J Clin Oncol,2014,44(9):783-791.
[8] Steevens J.Trends in incidence of oesophageal and stomach cancer subtypes in Europ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2(6):669-678.
[9] Kountouras J,Zavos C,Chatzopoulos D.Body mass index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measured in adolescence,country of origin,and the incidence of gastr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in a cohort of 1 million men〔J〕.Cancer,2014,120(5):4086-4093.
[10] 張 楊,陳佛來.體質量指數(shù)變化與老年胃癌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和預后的關系〔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10):1330-1334.
[11] 羅小月,嚴 倩,彭美玲,等.Beclin1和 LC3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和臨床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13(4):4-7.
[12] 王 力,宋國棟,李 盟,等.患者術前BMI與胃癌臨床病理參數(shù)、手術并發(fā)癥及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6,56(31):75-77.
[13] 王曉瑜,劉小蕓,徐開渝.單純性肥胖兒童血清瘦素、胰島素抵抗、內分泌激素及血脂與生長發(fā)育的關系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5,21(10):1355-1357.
[14] Inagakiohara K,Mayuzumi H,Kato S,et al.Enhancement of leptin receptor signaling by SOCS3 deficiency induces development of gastric tumors in mice〔J〕.Oncogene,2014,33(1):74-84.
[15] 黃喜順,鄧立新,邱耀輝,等.早期胃癌篩查血清學指標研究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8):109-116.
[16] 向燕卿,鄧 輝,魏大瓊.胃癌根治術后腹腔淋巴漏合并腹腔感染的影響因素〔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54-156.
[17] 王婷婷,溫雯靜,岳麓旭.腫瘤負荷對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19):2946-2949.
[18] 于 龍,劉 林,王海江.體質指數(shù)增加對胃癌根治術近期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16):1235-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