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
斯琴高娃最近說,一個好演員,應該有自己的修養(yǎng)和積淀,能經(jīng)得起一百年的考驗。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前些年采訪在《潛伏》中飾演“吳站長”的馮恩鶴,被他打動。他拍了40多年戲,真正出名在《潛伏》,這時他已經(jīng)是60出頭的人了。沒有出名前他從不著急,甚至為了妻子的事業(yè)而自己在表演上放棄了很多機會。但是多年來他一直在努力,在積淀。
對于趙麗穎這種拼命方式,可以理解,因為剛紅的年輕女演員很怕自己因為接戲少而漸漸被市場冷落。但是這種拼命,我不能贊同,也不應該為行內(nèi)所提倡。首先,于個人來講,對于身體的健康有害。其次,長年的勞累還會對精神上造成影響,弦繃得太緊了。再有,對于創(chuàng)作有害。前兩項不用多說,而第三項是為什么呢?
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演員有一個良好的、放松的身心狀態(tài),同時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去對角色進行研究,這些東西想必是趙麗穎這樣一年工作飽滿的人所不具有的。網(wǎng)上有照片顯示,太累了,趙麗穎在片場睡著了。所以,要要求這些年輕明星有高水平的表演,是很難的。他們都困成這樣了還能期望他們的表演嗎?
相比于抓住這幾年多拍戲多出名多掙錢而言,演員其實需要放慢節(jié)奏。臺灣演員李立群最初來到大陸后,拍了很多很多戲,后來一天,他突然認識到自己放松了對表演的要求,節(jié)奏太快而沒有心思琢磨角色,因此,他批評自己演戲太爛。李立群由此決定緩下來。后來他的作品少了,反而因為在《溫州一家人》中的表演而得到好評。
人的一輩子很長,既然決定做一個演員,就無須自我界定一個黃金期。如果你的表演確實好,什么時候都是黃金期,如周迅。大家都放慢腳步,也許市場會減少一點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