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王雅詩
(西華師范大學圖書館,四川 南充 637000;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面向群眾的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及公共文化服務各項工程的建設一同構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是指基礎的、大型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如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電視臺、博物館、電臺等。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工程包括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共享、村村通有廣播電視、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均建有綜合文化站。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提高國民文化素養(yǎng)、推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用于文化事業(yè)的國家財政投入資金雖逐年上升,但投入總量小,人均事業(yè)費低,文化事業(yè)費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依然較低。部分貧困地區(qū)政府部門和相關領導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夠重視,只一味地謀求經濟發(fā)展,沒有考慮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
首先,公共文化的設施建設未能實現全覆蓋,還有部分貧困地區(qū)沒有配備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群眾文化活動的水平和層次不高。[2]部分貧困偏遠地區(qū)互聯(lián)網覆蓋率低,均等化水平不高,無法進行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低下,無法真正實現區(qū)域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無法切實增強群眾對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其次,沒有切實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制度。公共文化機構“重硬件,輕管理”的現象在部分地區(qū)時有發(fā)生,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低、效果差的現象仍然存在。最后,政府、文化企事業(yè)單位對相關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宣傳和引導不到位,導致公眾知曉率低,參與熱情低;存在基層文化設施“空殼”問題,公共文化資源的閑置或浪費情況時有發(fā)生。[3]
目前,雖已實現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對外開放,但數字圖書館、學術文獻檢索網站,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等尚未完全實現免費的文化資源共享。此外,公共文化資源交流程度不高,地區(qū)間、民族間、國際間文化交流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一,提升基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提高對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程度,使文化產業(yè)的扶持向貧困地區(qū)傾斜,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等化建設落地落實。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蓬勃發(fā)展,信息技術被逐漸運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但圖書館等傳統(tǒng)基礎公共文化設施仍是群眾進行文化學習的重要平臺,是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因此,不應忽視傳統(tǒng)基礎公共文化設施在公共文化領域的重要作用。
以圖書館為例,盡管人們現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閱讀,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掌上閱讀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但作為一個有社會溝通需求的讀者而言,圖書館在閱讀中的地位仍然無法被代替。而要將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陣地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則應重視它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傳承特質,即推廣閱讀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而不能僅僅將其簡單地看成負責編輯典藏和提供開館、閉館等服務的一般地方。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當下的圖書館建設稍顯滯后,在建設館舍、配備人員及提供服務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缺陷,因此,為了使圖書館建設緊隨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使之真正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在圖書館如何進行館舍的配置及資源整合中下功夫。與此同時,還應該注重打造一支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圖書館館員隊伍,使其將服務讀者的理念內化于心,并根據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以吸引更多的讀者走進圖書館閱覽書籍,從而增強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的活力,提高基礎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讓其物盡其用,避免閑置或浪費公共文化資源。
第二,兼顧公平與效率,引入社會力量營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建成一支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yè)性隊伍,全面提高服務效能。各級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重要參與者包括公民、法人及社會上的其他組織等社會力量。盡管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主導,但這并不等于政府包攬包辦,社會力量是重要的參與者,是增強公共文化發(fā)展動力的生動體現。當下,政府對社會力量的鼓勵和引導不足,導致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诖耍骷壵?、文化企事業(yè)單位應大力宣傳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事宜,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和手段,提高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知曉范圍,吸引公眾主動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激發(fā)民間文化創(chuàng)作熱情,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同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4]
地方各級政府應采取統(tǒng)籌協(xié)調措施,對于落后地區(qū)提出進修目標與幫扶要求,將本地人才送到文化發(fā)達地區(qū)集中學習或按照要求選派人員到落后地區(qū)進行輔導。同時,各地應定期為本地偏遠鄉(xiāng)村中小學生開辦免費藝術培訓活動,鼓勵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等,逐漸培育本地文化人才和打造演出市場。[5]通過培訓學習、解決編制、保障工資待遇等方式方法增強對優(yōu)秀文化服務人才下基層的吸引力,從而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6]
第三,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完善溝通協(xié)調機制,推動公共文化在民族間、地區(qū)間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在隨之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要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真正地問需于民,就要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內容與時俱進,從而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質量。[7]
需要注意的是,建設中要兼顧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與此同時,還應建立起需求反饋機制,可以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與公眾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動平臺,為其提供精準化和具有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例如,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腦癱、智障、自閉兒童,他們也享有閱讀的權利,但當下可以提供給他們閱讀的書籍十分稀缺。以盲童為例,盡管他們有盲文教材進行學習,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可以閱讀的書籍很少。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中,不應忽視對特殊兒童群體閱讀書籍的補給,只有保障他們享有和普通兒童一樣的閱讀權利,才能真正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水平。
新時代背景下,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大環(huán)境,積極搭建信息交流互動平臺,開展各地區(qū)、各民族、各國間的文化信息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可以推動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中國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可以將其他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請進來”,這樣既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在借鑒其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成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從而不斷壯大中國文化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