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孝
摘 要:在維特根斯坦的著作中“修辭”是一個很少顯明的概念,他幾乎沒有明確談?wù)撨^修辭學的問題。但是由于語言問題始終是維特根斯坦工作的重心,這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與修辭學產(chǎn)生了一種——如他自己提出的概念那樣——“家族”式的關(guān)聯(lián)。然而,這種關(guān)聯(lián)究竟具體的包含哪些內(nèi)容,學界的研究成果尚少。筆者從維特根斯坦前期主要的作品——《邏輯哲學論》入手,分析其相關(guān)論述,并以其他著作作為輔證,指出維特根斯坦的修辭原則與修辭方法,以期勾勒出前期維特根斯坦修辭觀的輪廓。
關(guān)鍵詞:修辭觀;維特根斯坦;修辭原則;修辭方法
一、早期維特根斯坦的修辭觀
早期的維特根斯坦準確的說是個邏輯學家。這種特質(zhì)不難從他的《邏輯哲學論》以及《邏輯筆記》等早期著作中看出來。必須指出的是,《邏輯哲學論》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由維特根斯坦早期筆記中抽出的重要部分組成,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邏輯哲學論》一書本身已經(jīng)具備足夠的代表性。
在這里我們先考察一下他在《邏輯哲學論》中的修辭觀。
認知修辭以及修辭原則方面(因兩者具有邏輯關(guān)系,所以先看認知修辭方面):語句的意義由邏輯空間決定,因此邏輯上的可能與否(而非經(jīng)驗上的可能與否)決定了語言是不是有意義,因此我們思維的結(jié)構(gòu)決定了表達選擇的疆域。(認知修辭)反過來說,表達必須合邏輯才有意義。(修辭原則)要論證這一點首先要先解決這個論點的幾個關(guān)鍵詞:
1.什么是“邏輯空間”?筆者認為邏輯空間在這里即是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命題的總和,或說所有命題的析取式。得出這種結(jié)論的依據(jù)如下:
在邏輯空間中的諸事實就是世界。[1]p25
所以只要能確定什么是事實,就可以知道什么在“邏輯空間”中。
發(fā)生的事情,即事實,就是諸事態(tài)的存在[1]p25。
“事實”是發(fā)生的“事情”
每項事情可以發(fā)生或者不發(fā)生,其余的一切則仍保持原樣[1]p25。
這里稍作說明,按照韓林合先生的推導(dǎo),這個命題的后半句可能導(dǎo)致該命題的矛盾,所以在這里我只引用前半句的句義。從該句可得:事情可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發(fā)生的事情就是事實。
事態(tài)的存在和不存在即是“實在”(我們還把事態(tài)的存在稱為肯定事實,把事態(tài)的不存在成為否定事實。)[1]p28
肯定的“事實”和否定的“事實”可以看做是發(fā)生的“事實”,所以事態(tài)其實就是發(fā)生的事情,所以實在即是發(fā)生的“事情”。
命題記號即是事實。[1]p32
命題記號是“事實”,諸“事實”在邏輯空間,所以在邏輯空間中的是諸命題記號。事實包括肯定和否定,所以命題記號也包括肯定和否定;事態(tài)的存在對應(yīng)肯定事實,不存在對應(yīng)否定事實,所以,命題記號的肯定即存在的事態(tài),否定即不存在的事態(tài)。
2.什么是“邏輯上的可能與否?(而非經(jīng)驗上的可能)”
這里筆者簡單的介紹一下,“邏輯上的不可能”是指違背邏輯基本定律的事情(具體地說,是違背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事情)或者能夠從這個事情推導(dǎo)出違反邏輯基本定律的事情。簡單來說“她穿了一件紅色的綠裙子”這就是一件邏輯上的不可能的事情,它違背了矛盾律。而“人類到了太陽上洗澡”則是一件邏輯上可能但是確實一件假的事,但是它是在經(jīng)驗上不可能。“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則是一件經(jīng)驗上可能的事.
3.據(jù)此我們可以做出推論:
因為命題記號是“事實”,諸“事實”在邏輯空間,所以在邏輯空間中的是諸命題記號。
因為事實包括肯定和否定,所以命題記號也包括肯定和否定;
因為事態(tài)的存在對應(yīng)肯定事實,不存在對應(yīng)否定事實,所以命題記號的肯定即存在的事態(tài),否定即不存在的事態(tài)。
綜上,邏輯空間的事態(tài)或事實的排列,決定著命題,命題只在事態(tài)有可能存在和不存在的時候才存在,所以命題不能在邏輯空間之外存在。所以邏輯空間決定命題有沒有意義。
所有早期維特根斯坦關(guān)于認知修辭的觀點可以概括為:邏輯上的可能與否決定了命題(話語)是否有意義,我們選擇有意義的表達受限于我們思維的結(jié)構(gòu)(邏輯空間)。
進一步,我們可以推導(dǎo)出早期維特根斯坦的修辭原則:
我們不能思想非邏輯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必須非邏輯的思想。
常言道,上帝能夠創(chuàng)造一切,只是不能創(chuàng)造違反邏輯的東西。這就是說,我們不能說一個“非邏輯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在語言中不能表現(xiàn)任何“違反邏輯”的東西,就像在幾何學中不能用坐標來表現(xiàn)違反空間規(guī)律的圖形,或者給出一個并不存在的點的坐標一樣。[1]p31
簡言之就是:表達必須在邏輯空間之內(nèi),否則沒有意義。
我想,熟悉維也納小組觀點的讀者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只要把“在邏輯空間之內(nèi)”理解成“合邏輯”——可不可以被證實,這不就近乎是維也納小組反形而上學的綱領(lǐng)嗎?可是維特根斯坦似乎對此不屑一顧,這要怎么解釋呢?
對此我有兩點意見,第一,維特根斯坦反對的不是這條綱領(lǐng),而是維也納小組試圖以此為綱領(lǐng)構(gòu)建了另一種反形而上學地去建立形而上學的行為。第二,與維也納小組交換意見的時期,維特根斯坦已經(jīng)處于其思想的轉(zhuǎn)型過渡期,此時的他不同意這條綱領(lǐng)并不能作為這不是維特根斯坦前期想法的證據(jù)。事實上維特根斯坦十分欣賞維也納小組領(lǐng)袖石里克非凡的理解能力。
修辭原則的另一個方面,是體現(xiàn)在文本風格中的修辭原則。除張志平先生提出的節(jié)奏性,隱喻性與簡單性的等特點之外,筆者要糾正他的一個說法。事實上,所謂簡單性(也即表達要遵守經(jīng)濟原則,簡潔明了),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命題化的傾向??梢钥闯觥哆壿嬚軐W論》當中的這些論述幾乎全部都是斷言式的,而且?guī)缀踔挥凶罨镜闹髦^結(jié)構(gòu),精確如一個個命題。筆者以為這比簡單性更深地指出了他修辭傾向:論述一個理論時,語言必須如命題般精確簡潔。這就是維氏的第二個修辭原則。修辭方法方面:保持沉默是停止混亂表達,無意義表達的有效手段,因為表達他們撞到了我們語言的邊界,不要去試圖說出不可言說的東西,這里有必要要指出維特根斯坦認為不可言說的東西包括以下幾個:endprint
1,邏輯形式。我們可以從如下命題中得出結(jié)論:
顯然,一個想象的世界,無論它怎樣不同于實在的世界,必有某種東西——種形式——為它與實在的世界所共有。
對象是簡單的。
如果兩個對象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除了它們外在性質(zhì)的差異之外,它們之間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它們是不同的。[1]p27
對象是最簡單的,對象不可再進一步分析,而兩個對象又可以具有共同的邏輯形式,所以邏輯形式不可言說。當然這一結(jié)論同樣可以根據(jù)2.172得到
然而圖像不能圖示它的圖示形式;圖像顯示他的圖示形式
2,哲學,倫理學和美學等問題。這里其實可以不再引述《邏輯哲學論》的原文,我們其實可以從第一個觀點自然推導(dǎo)出:因為語言必須合邏輯才有意義,所以當一個句子沒有辦法判斷合不合邏輯時,這句子就是沒有意義的。而哲學中充斥著這樣的命題。這和維也納小組的反形而上學思路其實是一致的。
當然,我們事實上也是可以找到這樣的論述的:
真命題的總體就是全部自然科學。
真的思想總體就是一幅世界的圖像。[1]p48,p31
所以自然科學是一幅世界的圖像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學。(“哲學”所知的東西,應(yīng)該位于各門自然科學之上或者之下,而不是同他們并列)[1]p48
真命題的總體就是全部自然科學,哲學不是自然科學,哲學因此不是真命題,因此也就不能成為世界的圖像,因此不能被言說。
至于倫理學與美學,早期的他們甚至沒有從哲學母體中脫離出來,單純從上述結(jié)論中也可以推導(dǎo)出來。也可以看一看維氏的論述(7)神秘的東西。參看這一論述:
很清楚,倫理是不可說的。
倫理是超驗的。
(倫理和美學是同一個東西。)[1]p102
所以美學和倫理學都是不可說的。
3,神秘的東西。參看這一論述:
確實有不可說的東西。它們顯示自己,他們是神秘的東西。[1]p104
那么,劃定神秘的東西,究竟和我們之前所定義的修辭觀有什么關(guān)系呢?很簡單,如果不能被言說,我們依然言說,那么就會自陷迷霧不能自拔。因此,維特根斯坦的修辭方法可總結(jié)為:保持沉默是停止混亂表達,無意義表達的有效手段。
二、總結(jié)
在前期,維特根斯坦的修辭原則包括兩個,第一,表達必須在邏輯空間內(nèi),否則沒有意義。因為邏輯空間決定命題有沒有意義。第二,句子的表達必須符合節(jié)奏性,同時要像命題那樣精確。這是從其文本風格中推出的結(jié)論。他在修辭方法的觀點是:保持沉默是停止混亂表達,無意義表達的有效手段,因為表達他們撞到了我們語言的邊界。
參考文獻:
[1](奧)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輪》[M],賀紹甲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12月第一版.
[2]韓林合:《邏輯哲學論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8月第一版,第41頁.
[3](英)瑞·蒙克 :《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M],王宇光 譯,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24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