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征明
10月16日,北京廣播電視報社聯(lián)合匯豐佳藝公司組織邀請到了曹氏風箏傳承人吳同泰老師,在報社活動室,為報社20名讀者講風箏的故事,教他們制作了一只屬于自己的風箏。
活動一開始,吳老師首先向大家講授了風箏文化和風箏制作技藝。曹氏風箏的代表作品以扎燕兒為代表,有肥燕、瘦燕、比翼燕、小燕、雛燕,每個風箏都有個典故,有雄的、有雌的、結婚的、訂婚的、老年的、小孩的等一個美滿大家族,共有70余種畫法。
感受完曹氏風箏的文化熏陶之后,大家按照已經(jīng)制作好的風箏模型進行上色。雖然老師已經(jīng)給出了配色,但是大家還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了一番創(chuàng)作。他們一邊交流,一邊涂色,時不時地還會請教老師。經(jīng)過一番努力后,大家完成的作品都很精美且各具特色,有的顏色鮮艷,有的顏色靚麗。大家對老師的指導都很感激,對自己的作品也非常滿意。
本次制作風箏活動,讀者們不僅學到了風箏的制作技藝,更重要的是了解風箏背后蘊含的故事與文化??粗约河H手制作的風箏,很多人都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張阿姨拿著自己的風箏說道,“小時候經(jīng)常和小伙伴一起做風箏,三角的、半圓的、金魚的,現(xiàn)在想想是很美好的童年回憶,現(xiàn)在時常陪孫女在大街上買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風箏,一樣的開心,但總覺得缺了那么一點味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