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鵬王文佳董馨李夢瑩許立華(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
一起水貂巴氏桿菌病的診治報告
孫鑫鵬 王文佳 董馨 李夢瑩 許立華*(寧夏大學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2017年8月初,山東威海某水貂養(yǎng)殖場水貂發(fā)生死亡,剖檢病死水貂并進行細菌分離、鑒定,確診為巴氏桿菌感染。經藥敏試驗篩選、使用敏感藥物,結合消毒等措施,有效控制病情?,F將診治結果報告如下。
山東威海某水貂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丹麥紅眼白貂1200只,其中皮用貂900只、種用貂300只。2017年8月初貂群發(fā)病,3 d內共死亡30只,其中種用貂死亡21只,皮用貂死亡9只,給養(yǎng)殖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病貂精神不振,呼吸急迫,未見明顯癥狀便已死亡。
就診當日,剖檢6只病死貂,其病變大致相同,主要表現為肺淤血,切開有大量泡沫液體;心肌發(fā)紺,冠狀血管充血、有點狀出血點;肝臟腫大、充血,表面可見針尖大小灰白色壞死點;脾臟腫大,呈暗紅色等。
4.1 細菌分離和鑒定 取病變明顯的臟器觸片后染色鏡檢,均能見大量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小桿菌。取病死貂肝、肺,接種綿羊鮮血瓊脂(100ml/L),37℃培養(yǎng)18~24h后觀察。在血液瓊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濕潤、不溶血的露珠狀菌落。
4.2 生化試驗 對分離菌進行生化試驗,結果表明本菌發(fā)酵葡萄糖、蔗糖,不能發(fā)酵阿拉伯糖、鼠李糖、乳糖;不水解明膠;氧化酶、吲哚試驗為陽性。上述試驗結果與巴氏桿菌的生化反應結果基本一致[1]。
4.3 分子生物學診斷 提取細菌基因組DNA,參照文獻報道的方法合成一對用于擴增細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2],上游引物:5′-AGAGTTTGATCATGGCTC AG-3′;下游引物:5′-ACGGTTACCTTGTTACGACTT-3′。以基因組DNA為模板進行PCR反應,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在1000~2000bp之間出現目的條帶。將PCR產物送交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測序,利用NCBI的BLAST工具將測序結果進行同源性比對,結果顯示擴增序列與多殺性巴氏桿菌(GenBank序列號CP 020405.1)16S rRNA的基因序列同源性為100%,因此可確定分離菌株為多殺性巴氏桿菌。
4.4 致病性試驗 將分離菌接種于腦心浸液中于37℃培養(yǎng)18~24h。選取10只健康體重相近的ICR小白鼠,5只腹腔注射菌液0.25ml菌液(2.48×108CFU/ml),5只腹腔注射等量無菌腦心浸液。小鼠攻毒后連續(xù)觀察7d。結果攻毒小鼠在36h內全部死亡,并能從死亡小鼠體內分離到巴氏桿菌。對照小鼠全部健活。
附圖 PCR 擴增分離菌16S rRNA基因結果
M. DNA標準DL2000; 1. 分離菌;2,陰性對照
選擇14種藥敏紙片(購自杭州濱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該株分離菌對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頭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芐西林、頭孢噻肟高度敏感;對強力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中度敏感;對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耐藥。
對發(fā)病貂群用頭孢他啶25mg/kg拌料口服,用15%石灰乳消毒過道、糞便等,甲醛熏蒸貂舍,籠具、食槽等用癸甲溴銨消毒并于太陽下暴曬。2d以后沒有死亡出現,5d以后全群好轉,隨訪5周,未再出現新的病例,說明該病得以控制。
調查期間發(fā)現該養(yǎng)殖場所用飼料均新鮮無霉變且未經細菌污染,同時貂舍通風、衛(wèi)生良好,故而排除因飼料、應激等因素而導致貂群發(fā)病。本次發(fā)病主要發(fā)生在種用貂,皮用貂發(fā)病較少。深入調查發(fā)現該養(yǎng)殖場曾發(fā)病前1周購進一批種貂,只隔離3d便進行混群,推測可能是由于外購種貂攜帶巴氏桿菌而導致此次巴氏桿菌病的暴發(fā)。因此,建議養(yǎng)殖場外購種畜時一定要進行隔離觀察,確認不攜帶病原微生物在進行混群。此外,在貂群發(fā)病時,該養(yǎng)殖場一直采取左氧氟沙星拌料口服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故而當暴發(fā)細菌性疾病時,應當結合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及早控制病情,降低損失。
[1] 李一經. 獸醫(yī)微生物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70.
[2] 陳香碧, 蘇以榮, 何尋陽等. 喀斯特原生土壤與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細菌群落結構[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9, 20(4): 863-871.
(2017–10–06)
S858.92
B
1007-1733(2018)02-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