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咱們的首都,北京在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出鏡率”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了:史鐵生的地壇,老舍的“北平”,當然,還有梁思成先生“日夜牽掛”的“北京城墻”。
曾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北京,遺留下了不少古舊的城墻和城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圍繞北京城墻的存廢問題,有過一場激烈的討論。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收錄的《關于北京城墻的存廢問題的討論》一文,就是梁思成先生在那時寫下的。
主張拆除的人認為,城墻已經失去了古代的防御功能,留而無用;拆除城墻后,城磚可用于建設,原來的占地可辟為公路;城墻阻礙交通,限制城市發(fā)展。
但當時兼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堅決主張保護古建筑和古城墻,并希望建設一個屬于北京的“城墻公園”。
而那些雕梁畫棟、精美絕倫的城門作為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眼里,更是凝聚了古代工人的“匠心”,承載著老北京的氣韻,不僅將單調筆直的街道變成了有序的、豐富的空間,成為街市中美麗的點綴與標志物,還可以用來控制車流、引導交通,與西方都市街道中的雕塑、凱旋門等有著同樣的效果。
引起爭議的北京城墻和城門,究竟有何“奧秘”
北京城的城墻大致由墻體、城門、角樓組成。而城門由箭樓、城樓、甕城三部分構成。其中,箭樓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城樓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門,箭樓與城樓之間用圍墻連接;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依附于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筑,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設施之一。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在每一道城墻的四隅,還分布著角樓。它是一種用于城市防御的特殊建筑,可供防御者登臨瞭望敵情。
北京城有內城、外城、皇城三道城墻,總共二十個城門,即 “內九外七皇城四”。
自1952年起,北京的城墻開始被陸續(xù)拆除。歷經十余年,最終,完整保存下來的城門有正陽門(內城)、永定門(外城,復建城樓)和天安門(皇城)。其余得以部分保存的還有德勝門的箭樓和內城的東南角樓。
內城的九道門被老北京人稱為“老九門”,也是梁思成先生的妻子林徽因口中“充滿藝術手法”“對稱的、缺一不可的”九門。
“老九門”的前世今生
在南派三叔的作品《盜墓筆記》里,“老九門”指的是九個與盜墓有關的家族,它的來歷和老北京的內城九門大有淵源。
清朝時,負責北京內城九門內外守衛(wèi)和門禁的官員叫作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簡稱九門提督或步軍統(tǒng)領。電視劇中的“老九門”,就是取的“九門提督”這個意思。
串起九門的內城城墻長約30千米,范圍約等于現在北京的內二環(huán)。
內城九門各有各的用途,非常重要。用老北京話來說,叫作“九門走九車”。遺憾的是,九門中至今還完整保留著的只有正陽門,其余幾個門的原址上都建起了高樓大廈和四通八達的馬路,我們只能借由老照片來想象以前的北京。
正陽門(1419— )(九門中唯一完整保存的)
正陽門居中,地位最高,專走龍車鳳輦,北京人俗稱其為“前門”。明清時期,皇帝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攜文武百官到先農壇行籍田禮(皇帝親自耕地,以示對農耕的重視)。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解放軍就是從這個門進的城。
德勝門(1437— )(箭樓得以保存)
德勝門,元稱健德門,專走兵車。那時北方多戰(zhàn)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勝門,也取“得勝回朝”之意。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響,城內百姓聽炮對時。
乾隆皇帝62歲時曾在此題詩。相傳當年大旱,乾隆出城祭祀,回城時,大雪紛飛。乾隆認為這是瑞雪兆豐年,喜形于色,將鑾駕停在德勝門,并賦詩二首:
“春祀還宮內,路經德勝門。文皇緬高祖,渺已實無孫。”
“力取權弗取,德尊果是尊。微塵郊外有,望雨復心存。”
崇文門(1419—1965)
崇文門,尊崇孔孟教化的意思,俗稱“哈德門”或“海岱門”,是專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之地。乾隆時期,和珅就當過崇文門稅監(jiān)。以前的崇文門外,在東北方向有一只鐵龜,造型很古樸,據說這一段護城河的橋下面有一個海眼,這鐵龜是用來鎮(zhèn)住海眼的,以保北京平安。
九門中只有崇文門因為是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wèi),其余八座城門則按時開閉。
宣武門(1419—1965)
宣武門,有“武烈宣揚”的意思,元稱順承門。后明朝重建,取張衡《東京賦》“武節(jié)是宣”,改稱“宣武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由此門出入,人稱“死門”,城門洞頂上刻有“后悔遲”三字。歷史上,文天祥和譚嗣同等人就是在這里慷慨就義的。
阜成門(1285—1965)
“阜成”的意思是“物阜(富)民安”,元稱平則門,專走煤車。因離產煤地近,每到冬天煤商絡繹不絕。阜成門的城門洞頂上刻一梅花,即表示“煤”的意思。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四周之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
東直門(1267—1965)
東直門和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陲”的含義,元稱崇仁門。這個門為老九門中最“貧窮”的門,走的大多是百姓的車馬。過去,磚窯多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所以運磚瓦、木材的車輛多走此門。東直門又有“商門(交易之門)”之稱,平民在此做些小買賣,皇上從不涉足此門。現如今的東直門已成為北京的交通樞紐。
西直門(1267—1969)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專走水車。城門洞頂上刻著“西直水紋”(水波紋)。據說,清朝的皇帝不喜北京城的水,飲用水要從玉泉山運送進宮內。而水進宮之前,就要從西直門進入北京城內。乾隆皇帝曾經對北京玉泉山的水大為贊賞,表示玉泉山水水質清甜,是天下第一泉。后來真的有人給玉泉山的水做了鑒定,果然水中雜質少。
朝陽門(1267—1956)
“朝陽”的意思是“迎賓日出”,元稱齊化門,專走糧車。糧食運到通縣后再裝車進城,走朝陽門進京,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有一束谷穗兒。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安定門(1368—1969)
安定門是出兵征戰(zhàn)得勝而歸的收兵之門,元稱安貞門,取“回兵安定”之意。如果打仗輸了呢?那還是走這門,希望下次能凱旋。不過,有一種說法認為其實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附近是北京城的糞場。而稱其為兵馬回城只是為了更加文雅一些。
“莫見繁華只如此,暗中還換往來人?!睔v經了滄海桑田,老北京的城墻和城門雖然所剩無幾,但從這些城門的故事和老照片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帝都”當年的風韻。寒假里,同學們不妨跟著老照片,重走“老九門”,來一次“古今穿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