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一
中國的園林數(shù)千累萬,經(jīng)過人們挑剔后再三權衡,從數(shù)千累萬的園林中,挑出四個園林被稱之為中國的“四大名園”,它們是北京的故宮、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和留園。還有一說,認為“四大名園”中沒有蘇州的留園,而是揚州的個園。是留園還是個園都不重要,起碼兩種說法中都含有本文的核心詞匯——蘇州的拙政園。即便是把兩種說法綜合為“五大名園”,那么在“五大名園”中,拙政園也屬資格最老的一位,無論從審美的角度,還是從標格的高度,它當選中國的名園都是當之無愧和理所當然的。
先看看這些名園的資歷: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建筑之精華。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紫禁城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
北京故宮,在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等世界五大宮中,排列首位。
再看頤和園。頤和園成為皇家御苑,并非源于慈禧。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后,最早在這里建起金山行宮。元代為了京城用水的需要,由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建設,這一帶成為山高水闊的風景勝地。明代在這里種植荷花,周圍水田遍植稻谷,湖旁多是寺院和亭臺。正德年間,最愛游山玩水的明武宗在這里建起好山園行宮,俗名西湖景。1750年,乾隆為慶賀生母孝圣皇太后六十壽辰,大興土木,將西湖湖畔的甕山命名為萬壽山,山頂用磚石砌成佛堂智慧海。擴建后的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了一座獨具山水之勝的大型園林,于1764年竣工,歷時15年。據(jù)清宮檔案載,此項工程共用白銀448萬2851兩9錢5分2厘。當然,這還不包括許多非皇家開支的物料、運輸、勞力等款項。1886年,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當時有人諷刺這是“昆明易渤海,壽山換凜陽”。1895年,工程結束,歷時十年,重建后改名為頤和園,作為慈禧“歸政”后的休息場所。
說罷北京的兩座名園,讓我們把目光移向揚州,個園在那里已等候我們多時了。個園位于揚州古城東北隅,鹽阜東路10號。這座清代鹽商的私家園林,以遍植青竹而名,還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勝。個園由兩淮鹽業(yè)商總黃至筠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黃至筠為杭州人,與晚清著名富商胡雪巖一樣同為紅頂商人,官居正二品頂戴。作為一名經(jīng)商奇才,他還是一位有文化修養(yǎng)的儒商。據(jù)說,個園的設計曾注入黃至筠的心血和智慧,在這個面積不足五十畝的園子里,他開辟了四個形態(tài)逼真的假山區(qū),分別命以春夏秋冬之稱,游人在園中可盡覽四季美景。從用石極奇的角度上,個園采用了不同質(zhì)料的石材,體現(xiàn)不同的季節(jié),各具特色,使得春景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旨趣新穎,結構嚴密,是中國園林中的孤例。
移步走出個園,我便踏程上路,奔蘇州的留園而來。蘇州的留園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為太仆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之一,時稱“東園”。清嘉慶初年,歸劉蓉峰所有,經(jīng)過在舊園上修葺增建后,此園“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擅一園之勝,因名之曰寒碧莊”。劉蓉峰好石,聚太湖石十二峰于園內(nèi)。觀月有亭,藏書有閣,招邀朋舊相與詩酒唱酬,小小一座園林,卻成為吳中勝地。
好了,以簡潔概括式的筆墨勾勒出幾座名園的剪影之后,我將筆墨重點移向蘇州的拙政園了,在歷史的框架中,通過這種橫向的比較,人們才知道拙政園的資格到底老到什么程度。
二
蘇州城東北婁門西側(cè)的拙政園,有蘇州園林之冠的美稱,有人說它是三國時期吳國郁林太守陸績的府第。此前,是否還有其他主人,史書沒有記載,但我推想這個陸績絕不是拙政園的第一任主人。
比陸績更早的春秋時期,蘇州就興起修建宮苑的熱潮。據(jù)朱有玠文載:“長洲苑亦稱茂苑,或合稱之為長洲茂苑,是距今2500年前春秋時期吳國的主要宮苑?!庇衷疲骸伴L洲苑中的離宮在木瀆西北有靈巖山的館娃宮和東南接姑蘇山的姑蘇臺,洞庭西山消夏灣的避暑宮等?!?/p>
長洲即現(xiàn)在的蘇州。朱有玠認為,“長洲茂苑是中國園林史中從古臺、圓形式向?qū)m苑形式過渡的重要史實,也是宮苑與風景區(qū)結合,早在春秋時期的實例?!?/p>
《越絕書》稱,吳王起始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边@里的三百里之說,顯然是文學夸張的語言,雖然夸大其詞,但起碼說明一點,那時的建筑之宏偉已非同一般。漢代史學家曾登臨吳宮苑圃,憶其富麗,仰天長嘆。晉人左思《吳都賦》有“造姑蘇之臺”“佩長洲之茂苑”句,以贊嘆吳宮——蘇州最早的皇家花園。
漢代吳王劉濞效仿皇宮建法,于太湖之北擴建長洲茂苑。三國東吳孫權又在蘇州建芳樹苑、落星苑、桂林苑及塔觀園林,其園之美,可從苑名想見。
江南最早的私家園林,當屬東晉顧辟疆所建的蘇州辟疆園,因其池館林泉之勝,當時有“吳中第一”之稱。唐代詩人李白到此,曾詠出“竹暗辟疆園”之句。
所以,在蘇州這個園林勝地,誰又敢判斷拙政園的第一任主人是陸績呢?
歲月往往是歷史的書寫者。到了唐代,拙政園成為詩人陸龜蒙的宅院。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稱,此園在唐為陸龜蒙故宅,皮日休曾稱陸龜蒙住宅“不出郛郭,曠若郊墅”,故稱堂若墅堂。堂三間加兩耳房?!疤弥埃瑸榉毕銐]”,為草屋三間,其旁雜植牡丹、芍藥、丹桂、海棠等。“其后,有倚玉軒。軒北,直夢隱,絕水為梁,曰小飛虹?!币杏褴幣杂忻乐?、昆山石配植其旁。
陸龜蒙也是蘇州人,為唐代的文學家、農(nóng)學家、藏書家。他年輕時豪放,通六經(jīng)大義,舉進士不第后,隱居松江甫里,人稱“甫里先生”。他不與流俗交接,常乘船設篷席,備束書、茶、筆、勺具,任游江湖之間,一方面賦詩撰文,一方面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有書畫和農(nóng)業(yè)方面的特長,他自然掙了不少銀兩,后來便置宅退隱。有資料稱,陸先生有地數(shù)畝,有屋三十楹,有田十萬步,有牛不減四十頭,有耕夫數(shù)人。我想,拙政園的購置,可能是在他的晚年。他不僅購置了拙政園那塊地方,而且乘船到達蘇州東南的甪直,在那里又置下一處業(yè)墅。到20世紀20年代,他的業(yè)墅變成了一所小學,葉圣陶先生曾是那所小學的教書先生。endprint
陸龜蒙有一好友,叫皮日休,是晚唐時期的文學家,湖北天門人。在文學成就上此人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咸通八年(867年)進士及第,曾任蘇州軍事判官。皮日休的詩文多為抨擊時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他和陸龜蒙、羅隱的小品文章被魯迅譽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鑣”。皮因在蘇州做官,與陸龜蒙又是文學上的摯友,所以,日常下得班來,或是中秋、春節(jié)常到陸龜蒙處朝夕醉飲,同時也為陸龜蒙這一豪宅留下了一些詩文。
歷史進入宋代,拙政園似乎沒有掀起任何風生水起的響動。
進入元代,這座私家園林不知何故變成了大弘寺。
歷史很難走出大起大伏的周期,大起之后,必然會有一個大伏的沉默期,然后積蓄力量,等待又一輪大起高潮的到來。就是在這種靜寂的等待中,歷史的腳步跨進了明代。
清代馮桂芬所修的同治《蘇州府治》《吳縣志》這樣說:“嘉靖中,王御史獻臣因大弘寺廢地營別墅?!钡屑氀芯孔菊@的資料得知,上述“嘉靖中”和“因大弘寺廢地營別墅”的說法都不準確,與事實皆有出入。
馮桂芬這個人是晚清的思想家、散文家,他是蘇州人,曾師從林則徐,自幼博覽群書,通經(jīng)史,精歷算、鉤股之學,以才學聞名鄉(xiāng)里。但他畢竟是散文家,遇到一些歷史細節(jié)沒有細摳,便大筆一揮任意地寫下來了,結果在王獻臣的問題上,就出現(xiàn)了失真的誤差。
說到拙政園,王獻臣是必須交代的關鍵人物,在他之前,拙政園不叫拙政園,無論誰是這方土地、這處別業(yè)的主人,那只能稱之為拙政園原先的那個地方,而不叫拙政園。王獻臣生于蘇州東郊吳縣宦門之家,幼時聰穎敏悟,詠詩作對,出口成章,才華出眾,聞名十里八鄉(xiāng)。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王獻臣入京應試,經(jīng)過會試,登進士第。初授行人之職,后升任巡察御史。
一次,王獻臣奉命巡察東廠,因他執(zhí)紀無私得罪了太監(jiān)。太監(jiān)反咬一口,說王獻臣擅自委任軍政官員,也許加雜著買官賣官之說。這樣,皇帝下令就把他抓了起來,連遭廷杖,最后被謫貶嶺南當驛丞,掌管驛站中的儀杖、車馬、迎送之事。細想想,你王獻臣也不知吃幾碗干飯。東廠是干什么的?那是皇帝特設的特務機構,是殺人的屠刀,皇帝對你說幾句場面上的話,你就當真,斗膽去巡視皇帝的刀把子,你不挨揍,那不就成天大的笑話了。
弘治十七年(1504年),因參與張?zhí)煜槭录?,王獻臣又遭逮捕。明武宗繼位后,落實政策,才給他平反昭雪,把他調(diào)到浙江永嘉做了一個知縣。
王獻臣是一個好官嗎?不是!不僅不是好官,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兩面人”。他做巡察御史時,一次到大同邊境巡視,曾揭露守邊將領避寇喪師罪。在大同一帶干旱時,他又提出免去當?shù)匕傩盏馁x稅,以寬軍民的意見,
看看,這樣的官怎能不騙過那些眼睛雪亮的百姓呢?怎能不稱頌他是青天大老爺呢?但背著百姓,他又干盡了壞事,貪婪享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的仕途生活,時用時廢,也許撈得夠幾輩人花得了,也許為求個官場上的平安著陸,正德初年,他正式提出告老還鄉(xiāng)。那時他真的不老,在辭職書上,肯定寫下了不少身體不適等種種緣由,最后得到皇帝的批準。回到蘇州,退居林下之后,他憑借豪勢,強占了大弘寺廟產(chǎn),據(jù)為己有,筑室種樹,挖池堆山,開始建造規(guī)模宏大號稱三十一景的拙政園了。
關于拙政園建于何年,說法不一。文征明《王氏拙政園記》稱:“君甫及強仕,即解官家處,所謂筑室種樹,灌園鬻蔬,逍遙自得,享閑居之樂者,二十年于此矣。”由此推算建園之始,應在正德八年。又依王獻臣《拙政園圖詠跋》所說:“罷官歸,乃日課僮仆,除穢植樹,……積久而園始成,其中室廬臺榭,草草茍完而已,采古言即近事以為名。獻臣非住湖山,赴慶吊,雖寒暑風雨,未嘗一日去,屏氣養(yǎng)息凡三十年。”以此推算,拙政園建園之始應在正德四年左右。
所謂“嘉靖中”之說,大概由于文征明的《王氏拙政園記》寫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月。當時大弘寺并不是廢地,寺廟還在,廟里還有佛像與和尚。王獻臣把和尚趕走,把佛像搬遷,出于貪心,還刮去了佛像上的金皮,被時人諷為“王刮皮”。
王獻臣建園后,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是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命名為拙政園。所謂“庶浮云之志”純屬欺人之談,貪天下為己有之,才是他內(nèi)心真實的寫照。
正當王獻臣籌建拙政園時,一個人物出現(xiàn)了,這個人就是文征明。文征明,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他為人謙和而耿介,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xiāng)。他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并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文征明與王獻臣交往甚密,曾參與了拙政園的設計與建造。前些年在英國一家博物館中國畫的大展上,就展出了文征明的《拙政園圖詠》冊頁,冊頁作于1551年,繪園中十二景并各系以詩;除此之外,他又作《王氏拙政園記》。在文征明的山水畫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園林畫。這與當時蘇州的園林文化興盛有關,也和他的“造化為師”的藝術理念相吻合。在他的園林畫中,《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則是其中的代表作。
拙政園占地頗廣,規(guī)模較大,園以池水勝,環(huán)以林木,臨水畔岸布以堂樓亭軒,皆因水為面勢,園中堂一,樓一,為亭六,軒二,檻、池、臺、塢、澗之二十有三,總共三十一景。文征明就是以這些地形地貌,以水以建筑以植物組成了紙上的拙政園。
如果說文征明參與了拙政園的建造,那么,還應該說是文征明繪制了拙政園的藍圖,他把繪畫中寫意的理念融入到了拙政園的建設中,讓園林有了意境之美、氣韻之美?!蹲菊@三十一景圖》共三十一開,每半開,繪一圖景,另半開,是文征明的自書詩文,另外還附有他楷書的《王氏拙政園記》。后面并有明代林庭軒的跋,清代戴熙摹的“拙政園圖”,文鼎摹的園景“瑤圃”,以及吳騫、錢泳、吳云、錢杜、何紹基等跋語六則。endprint
幸有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傳世,我們得以了解當時的營園風尚和園景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調(diào),以及經(jīng)營位置。我們按圖索驥,可與現(xiàn)存的亭屋對照,了解其變遷。
拙政園建成后,王獻臣經(jīng)常邀文征明宴飲、賞游。文征明亦數(shù)次為拙政園作畫題詞。文征明當年在園內(nèi)親手種植的紫藤,歷經(jīng)近5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身姿矯健,綠蔭滿庭。
寫到此處,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王獻臣這個人物了。如果他清廉得像海瑞,那么還鄉(xiāng)之后,他固然無力購田置地,當然也不可能構建出拙政園這一響譽千古的名園,為后人筑起一座永遠的精神家園。他之所以有建園的物質(zhì)基礎,關鍵源于他的貪腐。那么,歷史會不會對他貪腐之后的文化創(chuàng)新而作出新的評價呢?至于文征明對拙政園的設計更是絕妙,他將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園為明代“歸田園居”遺址。中園為全園精華所在,四個景區(qū)猶如四個樂章,組成一部和諧幽雅的交響曲。從腰門入口的假石山澗到遠香堂為第一樂章,采取抑景手法,創(chuàng)設桃花源意境,點明園主世外桃源之理想。從枇杷園到海棠春塢,為第二樂章;從梧竹幽居經(jīng)雪香云蔚亭到見山樓為第三樂章;由香洲、小滄浪達倚玉軒為第四樂章,并以香洲的芝蘭代表園主維德之馨的心境。復歸遠香堂,表達了園主一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境界。西園臺館分峙,山水倚托,相映成趣,園內(nèi)名卉嘉木四季不衰,四時晨昏芳菲飄逸,抒發(fā)了設計者淡遠閑適的心志。
三
王獻臣筑起一座千古不老的園林,而王氏家族并未走出“富不過三代”的周期率。王獻臣死后,拙政園屢更園主。先是王獻臣之子,在一夜豪賭中將拙政園輸給了徐時泰。
徐時泰是明萬歷年間的一位三品官。他的仕途過程是封建時代極具典型性的范例。此人19歲求仕,21歲中秀才,直至40歲時的萬歷七年,他的求仕情況才有所改變。改變他命運的人是申時行。申時行是蘇州人,這樣,作為蘇州人的徐時泰,人托人便和申時行拉上了關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自然少不了利益輸送。在江寧會試時,身為高官的申時行親自向負責江寧的主考官推薦了徐時泰。申時行那時任吏部右侍郎,掌管吏部銓選,職權頗重,列六部之首。后來又升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居正倒臺之后,他繼張四維出任內(nèi)閣首輔。由他出面替徐時泰說話,焉有不取之理?翌年入京會試,順利進入殿試名冊。這唾手而得的進士,對于徐時泰來說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入仕之后,由于朝中有人,他很快升任太仆寺三品
大員。
徐家在蘇州本是經(jīng)商的巨富,加上做官不廉,又貪又撈,使之富上加富。他在蘇州本來就有留園和西園兩座別業(yè),與王獻臣之子的一夜豪賭,又贏得一座拙政園,其心情之大悅,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徐時泰得到拙政園后,在修繕時,池臺有所改變,但總體而言,并沒有離開文征明的藝術輪廓。據(jù)鐘惺《梅花墅記》所載,一直到萬歷末年,拙政園仍為徐氏所有。
崇禎四年(1631年),拙政園的東園荒廢了,被刑部左侍郎王心一買去。王心一也是蘇州人,他既是官員,又是畫家,山水仿黃公望,而筆墨秀逸,簡淡中另有寒冷之氣,怡人心目。他購入東園之后,命名其為“歸田園居”,并著有《歸田園居記》一書,全書描寫拙政園中取名、定景之故。例如書中有一段話描述拙政園的奇石?!俺啬嫌蟹逄仄穑凭Y樹梢,名之曰綴云峰。池左兩峰并峙,如掌如帆,謂之聯(lián)壁峰。”還有描述蘭雪堂的文字:“東西桂樹為屏,其后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倍奚嚼硭?,可謂獨具匠心。
隨著多難民族的歷史腳步,拙政園也屢遭不幸。清兵入據(jù)蘇州后,中、西二部,被占為兵營和養(yǎng)馬場,園中荊棘叢生,馬糞高達數(shù)尺。順治十年(1653年),徐氏后人以二千金售給相國陳之遴。陳之遴出身海寧名門望族,早年參加東林黨,與錢謙益、吳偉業(yè)等結識。不料,在他高中榜眼的第二年,擔任順天巡撫的父親被革職逮捕,后喝毒酒自殺,皇帝遷怒于陳之遴,罷了他的官,永不任用。
清兵入關之后,大清王朝很快起用了陳之遴,他為大清王朝起草了一系列朝廷典章制度,備受順治信任,一再升職。順治八年,擢升為禮部尚書。順治十年時,他斥銀2000兩,廉價購得拙政園。遂投入重金,重加修葺,使這座古老的園林更加奢華。陳之遴的親家、詩人吳梅村游園后,寫有《拙政園山茶詠》一詩:“拙政園內(nèi)山茶花,一株兩株枝交加,艷如天仙織云錦,搌如姹女燒丹砂。百年前是空王宅,寶珠色相生光華……”這些文人的詩作,使拙政園名氣更大。
陳長期住在北京,買下拙政園,是為了年老賦閑時居住。然而,在他購得拙政園五年之后,卻因“結黨營私”的罪名被發(fā)配盛京。可憐一方名士雖購得一代名園,卻沒有踏進拙政園一步,直至客死他鄉(xiāng)也無緣見到園中一草一木。
再后,拙政園走馬燈一般的更換主人。更來換去,后來落到一個叫王永寧的人手上。此人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婿。王永寧是蘇州望族子弟,父親曾在京城做官,當初和吳三桂曾經(jīng)一起出生入死打過仗,成為好友,決定結為親家,當時兩家是指腹為婚,王家兒子娶吳家女兒。后來,王永寧的父親出事了,王永寧就回到蘇州,家道敗落,窮困潦倒,到了30歲還沒有娶妻。而吳三桂早已攜家進關,鎮(zhèn)守云南。后來,王永寧得知早年定親之事后,翻箱倒柜,果然找到了當年父親與吳家締姻的帖子,于是他下決心到云南求親。還好,吳三桂沒有反悔,愉快地認下了這個女婿,并令其在蘇州買田三千畝,大宅一處。江蘇巡撫大人不敢怠慢,遵囑照辦,選定拙政園作為王永寧的府第。
王永寧入主拙政園后,大興土木,豪華堪比皇宮。園內(nèi)設有娘娘廳、楠木廳、斑竹廳,還有列柱百余,柱基礎刻盤龍面,白玉龍鳳鼓墩,等等。從康熙三年購得此園,到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清,前后九年,拙政園天天都在建設中。王永寧喜愛昆曲,家里養(yǎng)了戲班,經(jīng)常上演《牡丹亭》,并邀請各界文士名流前來欣賞。清初著名詩人、戲劇家余懷當時寓居南京,與曹雪芹祖父曹寅有很深厚的交情,余懷曾受邀觀賞王永寧夫婦在拙政園舉行的家庭戲曲演出。
但好戲不長。吳三桂反清敗落后,王永寧嚇死在拙政園里,吳三桂的女兒下落成謎。endprint
之后,拙政園再次走馬燈般的更換主人。
到了乾隆時代,拙政園被蔣綮購得。蔣綮對園進行了除穢翻新的大修。誠如清沈德潛《復園記》所云:“前此為拙政園,……百余年來,廢為穢區(qū),既已從榛莽而穴狐兔矣!主人得其地而有之,謂荒宴可戒,而名區(qū)不容棄捐也,于是與客商略,因阜壘山,因洼疏池,集賓有堂,眺遠有樓有閣,讀書有齋,燕寢有館有房。循行往還,登降上下,有廊、榭、亭、臺之屬。既已經(jīng)營締造歷有年所矣?!?/p>
經(jīng)過四五年的修葺,舊觀乃復。蔣綮死后,園林再次日漸荒蕪,后歸潘師益及其子潘皓所有,潘氏在園中建有瑞棠書屋。到嘉慶中葉,為查淡余所得,修繕年余,又復舊觀。
咸豐十年(1860年),忠王李秀成率領太平軍攻克蘇州,并以蘇州為中心建立了蘇福省。這年八月,李秀成將拙政園改為忠王府,再次修繕園房花木,無一不精。
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鎮(zhèn)壓太平軍,攻陷蘇州。占據(jù)忠王府后,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他在給其弟李鶴章的家信中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臺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又說“忠王府數(shù)十房眷口,數(shù)百人隨從,皆住得開”。
同治五年(1866年),巡撫衙門遷出。而后來任江蘇巡撫的張之萬卻將東部作為自己的住宅,后又與右布政使恩錫,管理蘇州織造的堂德壽、梁儲、道英樸三人商議,倡立會館,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將中部花園及東部、西部住宅改為八旗奉直會館,花園恢復拙政園舊稱。光緒二年(1876年),西部被張履割去,建為補園。
現(xiàn)在的拙政園,面積約六十多畝,以中部為主,西部仍保持光緒初年張氏補園的面貌,東部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新建,以平岡草坪為主,配以山池亭閣,但內(nèi)容貧乏,布局松散,園林建筑,互不連屬,不夠自然貼切。
一座名園,就是一部歷史,就是一部經(jīng)典,就是一種文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寫道:“歷史不過是相異時代的承續(xù),每一時代都利用前頭一切時代所傳給它的那些材料,資本形式和生產(chǎn)力。因此,一方面在完全變更過的情況之下,繼續(xù)進行傳統(tǒng)的活動。另一方面有一種完全變更過的活動來改變舊有的情境?!边@就是說,現(xiàn)在是在過去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拙政園就是如此。它曾經(jīng)的主人,無論是高官還是富豪,無論是文人還是雅士,他們都是拙政園這個歷史舞臺的匆匆過客,但在那個短暫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用那些干凈的或者是骯臟的財富,創(chuàng)造了拙政園這一精美無比的文化。歷史的文化藝術遺產(chǎn)是高貴的,當初它的主人的一切罪惡也許皆被它那光芒四射的藝術光輝所遮蔽。因為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遺產(chǎn),已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拙政園屬于歷史,屬于今天,更屬于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