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撫順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6)
口腔疾病很少像其他疾病一樣,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但是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牙齒的健康不僅是對人們的健康和壽命有影響,且對人們的語言交流和溝通有促進的作用。牙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通常在3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好發(fā)[1]。牙周炎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牙周組織受到感染等相關(guān)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xiàn)慢性炎癥,部分患者可能由于齦炎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導致炎癥進一步擴散至牙周膜及骨質(zhì)區(qū)域,繼而引發(fā)牙周炎。牙周炎患者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牙周袋形成、牙周分泌膿性物質(zhì)、牙齒松動等,由于患者的體抗力下降,牙周袋內(nèi)液流不通暢會導致膿腫情況發(fā)生,一般出現(xiàn)牙周膿腫即到了該病癥的晚期,患者的不適感受會明顯加重,同時會出現(xiàn)全身性的癥狀反應(yīng),包括體溫升高、壓痛以及淋巴結(jié)腫大等情況發(fā)生。牙周炎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均具有嚴重的影響,及時給予患者準確的診治具有重要的意義[2]。其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牙周基礎(chǔ)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其將患者的癥狀有效緩解,是保障下階段治療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3]。在臨床上大部分臨床研究均表明,造成牙周患者發(fā)病的可疑致病微生物主要為Pg、Tf、Pi、Td、Aa(伴放線聚集桿菌)等5種[4]。本文就研究分析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臨床指標及5種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此次試驗對象選取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診治的牙周炎患者,試驗對象共60例,全部患者均通過相關(guān)臨床檢查被證實為牙周炎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患者年齡23~82歲,平均年齡(46.2±6.8)歲。全部患者均行牙周基礎(chǔ)治療,且對于此次試驗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伴有心、肝、腎等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的患者,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存有精神、認知障礙的患者及近期應(yīng)用過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入院確診后均依據(jù)其具體病情給予對應(yīng)的牙周基礎(chǔ)治療,主要是采取齦上潔治術(shù)進行治療,并對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健康指導;患者在治療7天后進行復查,了解其治療情況,然后在超聲的引導下通過手動潔治對患者進行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處理等,待患者自身感覺根面光滑后為止。全部患者均在治療后3個月進行復查;患者治療前后均對其PPD、BOP與CAL等臨床指標進行檢測觀察,其檢測中檢測位點均選取兩個牙周口袋,其探診深度均需在4mm左右,且需保障每個位點均未在同一個象限內(nèi),然后再對上訴臨床指標進行檢測;并對患者的牙周微生物標本進行采集、檢測,其操作內(nèi)容主要為:先對位點進行選取,再通過手工刮治器對牙結(jié)石及齦上菌斑等進行去除,然后采用棉卷進行隔濕,同時在患者的牙周袋底部將無菌紙尖(40號)插入,待插入20 s后再取出,然后將其放置在無菌管內(nèi)進行保存(保存溫度需控制在-20℃作用)、待檢,主要是對Pg、Tf、Pi、Td、Aa等5種可疑致病微生物進行檢測。觀察分析全部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及可疑微生物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Pg、Tf、Pi、Td、Aa治療前后的水平差異進行對比,同時治療前后對患者臨床指標包括PPD、BOP以及CAL進行對比,分析治療前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 l8.O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 全部入選患者的治療均完成后,將患者治療前后的PPD、BOP檢測結(jié)果進行對比,治療后均明顯少于治療前(P<0.05),而CAL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對比(±s)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of patients±s)
表1 患者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對比(±s)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of patients±s)
治療后(n=60)4.7±1.4 33(55.00)6.2±1.6臨床指標PPD(mm)BOP[n(%)]CAL(mm)治療前(n=60)6.4±1.7 60(100.00)6.8±1.9 t/χ2值5.979 3 58.064 5 1.871 0 P值0.000 0 0.000 0 0.063 8
2.2 患者治療前后的致病微生物變化情況 全部患者均通過治療后,對患者治療前后的5種可疑微生物檢測情況進行對比顯示,治療后的Pg、Tf、Td等檢測結(jié)果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的Pi較治療前增高(P<0.05),Aa檢測情況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的5種致病微生物變化對比(±s,lgCFU/ml)Table2 Comparison of 5 pathogenicm icroorganism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lgCFU/m l)
表2 患者治療前后的5種致病微生物變化對比(±s,lgCFU/ml)Table2 Comparison of 5 pathogenicm icroorganism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lgCFU/m l)
臨床指標Pg Tf Pi Td Aa治療前(n=60)5.6±1.3 4.3±1.2 3.1±0.8 5.1±1.4 3.5±1.2治療后(n=60)3.0±0.9 2.6±1.7 3.7±0.9 3.3±1.1 3.7±1.7 t值12.737 3 6.328 2 3.859 6 7.831 0 0.744 5 P值0.000 0 0.000 0 0.000 2 0.000 0 0.458 1
牙周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主要是指因多種局部因素影響造成的一種牙周組織慢性炎性病變[5]。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方式不斷的改變及社會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其發(fā)病率不斷升高[6]。其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形成牙周袋、牙齒松動及牙周溢膿等[7],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牙齒伴有劇烈的疼痛感受,大部分患者在夜間會加重疼痛,牙齒受到冷熱刺激后疼痛感受也會進一步加重,疼痛性質(zhì)并不穩(wěn)定,多在口腔內(nèi)漫游,無法對疼痛部分進行準確的定位,對患者的危害性極大,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
目前,在臨床上對于牙周炎患者的治療,主要是將準確對炎性反應(yīng)與菌斑進行控制作為治療原則[8]。目的在于選用牙周病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清除或控制臨床炎癥和咬致病因素,包括口腔自潔,拔除預后差和不利修復的牙,齦上潔治,齦下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選用抗菌藥控制炎癥,咬頜調(diào)整等。牙周基礎(chǔ)治療是患者重要的治療方法,其主要是依據(jù)患者病情行齦上潔治術(shù),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術(shù)等對其炎癥反應(yīng)及菌斑等進行控制,而使相關(guān)病癥改善[9]。其患者通過牙周基礎(chǔ)治療后通常均能夠獲取良好的治療效果。孟曉暉等[10]對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進行牙周基礎(chǔ)治療的研究發(fā)現(xiàn),牙周基礎(chǔ)治療方法不但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牙周炎癥狀態(tài),抑制炎性因子的活躍性達到控制病情發(fā)展的目的,同時還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糖代謝功能,對比治療前后患者各項功能治療以及糖尿病檢測指標發(fā)現(xiàn),治療前后PO、AL、FPG、BI以及HbA1c指標差異明顯,治療后均呈明顯下降趨勢,組間比較結(jié)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本研究中對60例牙周炎患者行牙周基礎(chǔ)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及5種可疑致病微生物進行觀察檢測顯示,將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觀察對比,治療后的PPD、BOP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而CAL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牙周基礎(chǔ)治療能夠?qū)颊叩牟∏檫M行有效的控制、緩解,但對于牙周附著情況在短期內(nèi)難以給予明顯的改善,需觀察患者的長期指標[11]。且研究中還顯示,將患者治療前后的5種可疑致病微生物檢測情況對比,治療后的Pg、Tf、Td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表明牙周基礎(chǔ)治療還能夠?qū)ζ渲虏【M行抑制、降低等,而治療后的Pi較治療前升高(P<0.05),對其控制效果不明顯。本次研究僅以本院收治的60例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缺乏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無法通過研究結(jié)果有效支持牙周基礎(chǔ)治療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同時在臨床治療中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較大,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yīng)當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通過大數(shù)據(jù)資料對牙周基礎(chǔ)治療的效果進行論證,開拓牙周炎的治療方法,為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病癥改善提供有利的醫(yī)療技術(shù),同時也促進了牙科領(lǐng)域的繼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牙周炎患者應(yīng)用牙周基礎(chǔ)治療,能夠?qū)颊叩呐R床指標進行有效的改善,且還能夠?qū)⒖梢芍虏∥⑸餃p少,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有一定改善,可以證實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于牙周炎的作用性[12],患者治療后遠期療效仍待進一步調(diào)查研究,以保證牙周基礎(chǔ)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由于牙周炎所產(chǎn)生的痛苦感受,恢復口腔功能的正常作用。
[1] 陳玲.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慢性牙周炎患者臨床指標及5種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響觀察[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5,23(10):126-127.
[2] 路瑞芳,馮向輝,徐莉,等.侵襲性牙周炎在非手術(shù)治療后不同治療反應(yīng)位點的臨床和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21(1):13-18.
[3] 安晨.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及5種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響[J].醫(yī)藥前沿,2016,6(17):79-80.
[4] 周婷,謝萍,徐屹,等.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慢性牙周炎患者臨床指標及5種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響[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2,28(1):39-42.
[5] 劉菁,梁照忠,安春青,等.基礎(chǔ)治療對慢性牙周炎齦下微生物構(gòu)成的影響[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4,14(3):30-32.
[6] Wahasugui TC,NakanoV,Piazza RMF,et al.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features of 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 isolated f rom patients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J].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13,75(4):366-372.
[7] Silva DG,Stevens RH,Macedo JM,et al.Pres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supragingival dental plaque of individuals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upper gast ric diseases[J].Archives of Oral Biology,2010,55(11):896-901.
[8] Aimetti M,Romano F,Nessi F,et al.Microbiologic analysis of periodontal pockets and carotid atheromatous plaques in advanced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J].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2007,78(9):1718-1723.
[9] van der Rei jden WA,BoschTijhof CJ,Strooker H,et al.pr tH in Tannerel laforsythensi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periodontitis[J].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2006,77(4):586-590.
[10]孟曉暉,張維軍,董麗杰.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11):81.
[11]Ihara H,Miura T,Kato T,et al.Detection of Campylobacter rectus in periodontitis sites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J].Journal of periodontal research,2003,38(1):64-72.
[12]劉曉丹.慢性牙周病治療中金屬烤瓷聯(lián)冠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5,21(2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