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曾報道稱,上海一位家長爆料,滬教版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試讀本)第24課《打碗碗花》一文中,將原文中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孩子無法理解。隨后有網(wǎng)友發(fā)布了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則回應的截圖,稱“姥姥”是普通話詞匯,而“外祖母”一般在口語中使用較多?!巴馄拧薄巴夤睂儆诜窖浴_@則回應立即引發(fā)熱議。
2018年6月22日,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回應稱更改系該學段識字教學需要,后將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語言習慣,網(wǎng)友此前發(fā)布的“外婆”改“姥姥”一詞的回應截圖,與滬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無關,是2017年對讀者來信反映該社《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譯題翻譯方式的回復。
原作者李天花表示,無論“外婆”還是“姥姥”,南方人北方人都知道這兩個詞的含義,作者有權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詞。同時,她告訴記者,該文章的選用及修改均未通知本人,出版機構應該尊重作者,遵守著作權法。
(“網(wǎng)易新聞頻道”2018年6月24日)
素材解讀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關于“外婆”和“姥姥”之爭,根據(jù)有關專家考據(jù),兩者最初可能都來自方言,但它們早就進入漢語普通話詞匯系統(tǒng),變成了通用語言,并且不以地域為界,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使用。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知曉語言的規(guī)矩,明了語言的豐富多彩,情感上不產(chǎn)生隔閡,不但為課文本身的內(nèi)涵加了分,也讓大眾從語言規(guī)范上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希望“姥姥”與“外婆”握手擁抱,普通話的推廣運用更科學、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適用話題
語言發(fā)展 文化交融 維權意識
素材運用
輿論洶洶,教材修改者大概也覺得委屈,明明是想規(guī)范日常漢語讀寫,卻落下許多質(zhì)疑;修改者自覺有理,有好幾本工具書在這里,修改也是有依據(jù)的。然而,許多人認為這種修改,既不符合語言習俗,又有強人所難之弊。
從情感的角度,所謂“外婆”是方言、“姥姥”更親切的解釋,讓人難以接受。倘若如此,喊爹喊娘就要讓位于叫爸叫媽。孩子回到家里,一口一個“父親”“母親”,難道就會變得更為莊重得體、和藹親切嗎?顯然不是。語言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情感的。規(guī)范語言文字,當考慮大眾情感。
(蕭海川《在情感與規(guī)范間尋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