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波
腸胃狀態(tài)的好壞確實會影響人類的心情,所以當有的人失戀或是不開心的時候,吃一頓來“緩解”也算是個科學的方法。不過,真正影響心情的并非那些食物,而是腸道里的細菌。
腸道中原本有約1億個神經細胞,形成了被稱為“腸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網(wǎng)絡。與大腦非常相似的網(wǎng)狀網(wǎng)絡在腸壁內蔓延,并積極地進行著信息的交換。而且,這一神經網(wǎng)絡的信息傳遞的起點就是腸道細菌。有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所制造的物質中含有大量會刺激腸道的神經細胞的物質。在這些刺激下,信息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在腸內的神經網(wǎng)絡中四處游走,最終傳遞給大腦并給心情等帶來影響。
此外,有研究表示,不安、恐懼、安心、憤怒、喜悅、悲傷、憎恨等感情,也受到腸道發(fā)送的信息的影響。應該有很多人會認為這些感情是在大腦內產生的。但是,這種大腦的感情,或許實際上是在腸道細菌的操縱下誕生的。而且,這種心情或感情的傾向,會如實地反映在那個人的性格傾向或思想傾向、行為傾向上。腸道細菌具有影響人類性格、思考或行為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心理學家也判斷抑郁癥并非完全心理作用,而是一種受外界影響的生理病變。
實驗一: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報告指出,在互相移植了“活躍的老鼠”和“膽小的老鼠”的腸道細菌之后,二者的性格和行為也完全替換了。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和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小組通過比較“具有腸道細菌的老鼠”和“不具有腸道細菌的老鼠”的成長模式,發(fā)現(xiàn)不具有腸道細菌的老鼠比具有腸道細菌的老鼠的性格更具攻擊性。該研究小組進一步報告稱,在往不具有腸道細菌的老鼠體內移植了有益的腸道細菌之后,此前的攻擊性銷聲匿跡,徹底轉變?yōu)闇睾偷男愿瘛?/p>
實驗二:澳大利亞悉尼的新南威爾士大學神經學家Morns在給老鼠吃了兩周的蛋糕、薯條等垃圾食品后再給每只老鼠一個充滿物體的空間供其探索。老鼠離開后,移動空間中的部分物體。如果老鼠注意物體變化,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移動的物體周圍嗅探,這種區(qū)域內的學習和記憶能力依賴于大腦中的海馬體。而吃了幾周垃圾食物的老鼠開始意識不到空間內物體的移動了——垃圾食物影響了老鼠的海馬體。在給這些老鼠喂食高劑量的腸道益生菌后,老鼠發(fā)現(xiàn)物體移動的能力得以恢復。
實驗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兒童醫(yī)院的神經科學家Jiah Pearson-Leary通過實驗讓一些小老鼠被大老鼠多次打敗,最后部分小老鼠變得非常緊張,有的甚至抑郁、不跟其他老鼠往來,不吃東西。另一些堅強的小老鼠在面對此欺凌后則表現(xiàn)得仍然“活躍”。Pearson-Leary將容易受到壓力的小老鼠的糞便喂食給那些堅強的老鼠,之后原本堅強的老鼠也很快表現(xiàn)出了抑郁或是害怕欺凌的行為。
我們的腸道不僅僅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它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神經元和細菌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們彼此之間以及與我們的腦部通信。讓人驚訝的是,我們的消化道中高達90%的細胞將信息傳遞給大腦而不是接收來自大腦的信號,使得你的直覺中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比你的頭腦對你的情緒更有影響力。腸道細菌直接向大腦發(fā)送信號,它們可能很好地影響大腦在發(fā)育過程中的形態(tài)。
加拿大保健食品協(xié)會營養(yǎng)師Michelle Book建議人們應該攝取益生菌從而幫助舒緩焦慮和壓力。“也許一個營養(yǎng)補充劑可以幫助我們維系菌群平衡,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壓力?!盉ook說,“我們聽到了很多關于久坐即吸煙的說法,在午休的時候出去散散步或者站著開會是很不錯的推薦。”
同樣是在加拿大工作的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Bienenstock博士和Forsythe博士還表示,如果有人患有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或有患病風險,從而可以開始用益生菌或抗生素進行治療或預防。(編輯/侯幫虎)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指經歷、目睹或遭遇到死亡威脅、身心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精神障礙。如:童年期創(chuàng)傷、家庭暴力、戰(zhàn)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