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丞
在江西,經過數千年的造化圓融,天、地、人、神的界限已然不再。
目之所及的一切使人想到的詞只有一個——家園。
江西得名于唐朝設立的“江南西道”,宋稱“江南西路”,元置江西行省,明、清設江西省。江西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北擁鄱陽湖平原,并隔江與湖北、安徽相望,西部羅霄山一線與湖南山水相連,東以武夷山及其余脈為界毗鄰浙江、福建,南以南嶺為界接壤廣東。以鄱陽湖為最終歸宿的五大水系——修水、贛江、撫河、饒河、信江——從西、南、東三面貫穿江西全境。三山五水和北邊滾滾東去的長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構成了能夠代表中國江南且世界罕見的宏偉景觀。無怪乎江西一省有武夷山、三清山、龍虎山三處世界自然遺產,廬山一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自然類世界遺產數目之多,在中國東部省份中無出其右者。這樣一塊鐘靈毓秀之地,更是萬千物種的家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地。
江西的山,肇始于燕山運動,興起于喜馬拉雅運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板塊、南亞次大陸板塊的數次大規(guī)模沖撞,先后造就了中國江南地區(qū)山脈、丘陵、盆地縱橫交錯的格局。青藏高原隆起后,江南地區(qū)的氣候由干旱轉為濕潤,豐沛的雨水造就出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水網系統(tǒng)之一——長江及其支流。長江及其支流將盆地、湖泊一一貫穿,串出了一系列精彩的生命網絡。江西,正處于江南地區(qū)生命網絡的心臟位置。而江西的心臟,無疑是鄱陽湖。
鄱陽湖目前是長江僅存的巨型自然通江湖泊。鄱陽湖湖盆中延續(xù)著曾經遍布長江中下游平原、盆地地區(qū)的洪泛平原生態(tài)過程。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的洪水讓鄱陽湖在夏季成為一片汪洋,來自長江甚至遠及東海的魚群在這里追逐穿梭,其中就曾有鮮冠天下的鰣魚;而秋、冬季節(jié)水位下降,洲灘出露,清淺的水體成為各種水生植物恣意生長的場所。長江下游陰雨延綿的冬、春季節(jié)又使得鄱陽湖水位下降的過程不至于太過迅速,不同的水生植物有足夠的時間在適宜的水位、光照和溫度條件下生長。于是,偏愛取食不同植物的候鳥在這里各得其所,其中一些是全球極危鳥類,如白鶴。全世界幾乎所有白鶴都集中在鄱陽湖越冬,而鄱陽湖也是東亞大陸遷徙路線上幾乎全部白枕鶴、東方白鸛、鴻雁和半數以上小天鵝的冬季目的地。鄱陽湖水位一年一度的盈虧,就像心臟的一輪搏動,牽動著北及北極、東到大海的諸多生命的律動。
萬里長江沿線,只在江西段聚齊了大江、大湖和名山,關鍵就在于江西有“名山”。如要直觀感受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江山”“江湖”意象,沒有比位于鄱陽湖之濱的廬山之巔更能讓人一望而知的地方。詩云:“無限風光在險峰?!绷⒂诳飶]險峰之上,所見的無限風光正是江西大地。廬山平地而起近1500米,是典型的斷塊山體。白堊紀的一次斷陷運動同時造就了鄱陽湖湖盆和廬山山體,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一舉將廬山推成高峰。而第四紀冰期中的冷暖交替、冰川來去,更是將廬山的數十座山峰雕琢得如此神峻的造化巨手。得益于此,自中華文明有史以來,廬山就是江南的一大地標。在《尚書·禹貢》中,廬山以“敷淺原”的別名見諸記載。在《史記》中,它首次以“廬山”之名見于文字,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由于高大山體造成的立體氣候,廬山也成為大量冰期孑遺物種的庇護所,如短尾猴等喜涼的物種。江南低地夏季溽熱,清涼的廬山高處自古以來就是避暑士人趨之若鶩的地方。隨著人流,文脈自然應運而生。千年積淀之后,位于廬山五老峰之陽的白鹿洞書院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
鄱陽湖以東的上饒地區(qū)歷史上曾經屬于古徽州。自景德鎮(zhèn)往東,叢山連綿,滿目青蔥,山間河谷盆地中阡陌交通,綠樹翠竹掩映著粉墻黛瓦,房前屋后方塘可鑒,清流涓涓不息。這一帶是江南人居景觀的源頭。在長江下游的平原三角洲地區(qū)經歷經濟快速發(fā)展之際,水鄉(xiāng)自然人文肌理在城市化潮流中迅速嬗變。與此同時,江西東部武夷山、上庾山等山脈延緩了現代化對這些區(qū)域傳統(tǒng)風物的沖擊。于是,最貼近江南原真性的山水、叢林、生物和人文在這一帶得以延續(xù)。與上饒等原屬古徽州地區(qū)的很多地方一樣,婺源縣的每一座古村周圍都保留有一片古老的樹林,被視為村落的“風水”根基。數人才能合抱的古樟樹、古楮樹、楓香樹、楓楊樹等默默矗立在風水林中,任由藤蔓、青苔在枝干上恣意蔓延。1000余年前,滋養(yǎng)出億兆生民的江南大地上曾經覆蓋著怎樣的原始森林?唯有在這些風水林中才能穿越時空,一窺端倪。而朝嵐暮靄和晨昏炊煙時常在微暖熏風中交融莫辨,蒼莽古林與紅塵人居的界限也已被時間長河沖刷得漸漸模糊。在江西,經過數千年的造化圓融,天、地、人、神的界限已然不再。目之所及的一切使人想到的詞只有一個——家園。這不僅是人間的鄉(xiāng)梓,也是萬物的棲息地。無怪乎這里的房前屋后,會成為世界級珍禽靛冠噪鹛、白腿小隼在江南僅存的樂土。
贛東北的極邊,聳立著東南第一高峰武夷山主峰——海拔超過2000米的黃崗山。黃崗山高處墨綠的鐵杉、閃光耀眼的黃腹角雉,無不昭示著這座山脈在數萬年前與遙遠的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山的淵源。武夷山高大的山體將每年夏秋季節(jié)肆虐于中國東南沿海的臺風最具破壞力的鋒芒阻擋在江西之外。滲水性較差的火成巖又使得山體截留的雨水能夠形成地表徑流,滔滔不絕地補充著河、溪的水源。于是武夷山成為江西東部的水塔,孕育出贛江右源貢江等大河。而武夷山兩翼的中低山區(qū)巖體主要是紅砂巖,在亞熱帶豐沛雨水的雕蝕下,形成了處處陡崖圓丘,這就是丹霞地貌。在更靠近江西腹地的地方,紅砂巖風化而成的紅土崗丘陵延綿不絕,綠蔭紅山相間成為贛南山區(qū)最普遍的景觀,還孕育出臍橙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林果。
源于武夷山的貢江西流至贛州,與自西向東流來的章江匯合,往下始稱贛江。發(fā)源于羅霄山并匯五嶺之水的章江便是贛江左源?!摆M”字左有“章”,右有“貢”,是江西的簡稱,這也是專為江西而生的字。贛江一路向北,匯集西、南、東三面來水,竟成長江第二大支流,過南昌而入鄱陽,構成了驅動長江中、下游之間生態(tài)心臟的主脈。以后再看到“贛”字,須知這字中有千里江河,周遭是旖旎山巒,其間星羅棋布的是江南最美的風景,世間罕有的珍禽異獸,和人與天地對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