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書芳 藏威 李國金 劉冰 李仁仁(衡水學院體育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校園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質,完善其高尚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園文化,不僅需要高水平的學術活動作為支撐,而且需要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來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整個校園文化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健康向上。高校的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的高校師生參與最多,同時也最有有活力,最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文化。以健身和娛樂為內容的體育活動,豐富了師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營造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體育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們對于體育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長期以來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重智育、輕體育根深蒂固的觀念始終存在,仍然有相當多的家長、學生和學校不重視體育,沒有意識到體育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意義。因此,本論文以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為出發(fā)點,重點分析高校體育文化在塑造全面發(fā)展大學生的重要意義,并結合當前河北省高校體育文化發(fā)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發(fā)展河北省高校體育文化的相關建議,為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服務,為完善和發(fā)展高校校園文化服務,使高校體育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建設的偉大使命,是我國發(fā)展的生命力,是社會建設活動的主力軍,同時也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世界格局的風云變幻,世界經濟文化的快速變化,使得各國人才的競爭不僅局限于知識的競爭,更需要具有創(chuàng)造力、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健康體魄是大學生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礎,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體現。通過走訪河北省多所高校了解到由于學業(yè)、課外鍛煉、就業(yè)現狀等原因,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通過文獻表明僅有32.7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處于健康狀態(tài),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越高學生亞健康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到了大學四年級近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健康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通過對比8所河北省高校近三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結果可以看出,盡管隨著學生經濟條件、營養(yǎng)狀況的不斷提高,但學生的體質狀況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一些指標反而出現下降的狀況。其中,超重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多,超重和肥胖的學生已將近所調查人數的21.92;大學生視力情況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大問題,大學生課余時間過多的被網絡游戲、手機視頻等占用,使得眼睛長期處于疲勞狀態(tài),視力水平逐年下降,大學生出現近視的比例達到64.8%;第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學生耐力素質的下降,尤其在一部分高校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不高,存在著學生僅僅為了體質健康測試而進行短時間的突擊訓練,一旦測試結束體育鍛煉即停止,學生鍛煉得不到持續(xù)的保證,沒有把體育鍛煉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體育鍛煉持續(xù)性不強,耐力素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所調查的8所高校中學生耐力跑的不及格率為17.67%,2016年不及格率為19.39%,而到了2017年耐力跑的不及格率上升到了20.86%。
河北省高校體育課的課程大多數在一、二年級設置公共體育課,同時還要早操、課外體育活動等體育鍛煉,保證了一、二年級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連續(xù)性,學生體育鍛煉的強度較穩(wěn)定,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基本能夠保證。而到了大學三、四年級并沒有設置公共體育課,由于缺乏有效體育鍛煉體系與監(jiān)督,同時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也沒有強制性要求,因此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間與強度不能得到保證,而自身的鍛煉意識不強,加上升學、就業(yè)等壓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僅占五分之一左右,使其身體素質水平呈逐漸下降趨勢。另一方面,針對在校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顯示,21.3%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處于心理發(fā)育的敏感期,將由學生時代向進入社會的過渡,存在交際困難、學習就業(yè)壓力大、戀愛情感波動、人格缺陷等困擾大學生心理問題,學校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在培養(yǎng)其智力、體育等素質的同時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合格大學生。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形態(tài),包含了多種的文化形態(tài),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制度的也有行為的。相應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同樣包含了四種基本形態(tài):一物質文化,主要指學校的體育環(huán)境和體育設施情況;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指學校的各項規(guī)范和準則;三是行為文化,包括學生的行為和教師行為;四是精神文化,包括學校精神、校風、學風和人際氛圍等。其涵蓋的內容豐富、覆蓋范圍廣泛,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高校體育物質文化是最外表的層面,高校體育物質文化多表現為實物的形態(tài),主要包括體育設施的建設等。體育設施是高校開展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的基本保障,高校的體育建筑、設施、場地等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凝聚和展示人類的知識、思想和智慧,同時也體現了人們的價值觀等,對廣大的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高校體育設施、場地等是廣大師生進行鍛煉活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體育物質文化建設。
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其制度的不斷完善也豐富了校園制度。學校為了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生活秩序,需要制定符合本校發(fā)展的規(guī)章制度和行為準則。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和持續(xù)性,同樣需要制度的約束和指引。因此,高校體育部門應建立以提高大學生體質為目標的體育鍛煉的制度與規(guī)范建設,以此來形成校園體育文化制度層面的有序性與合理性。
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以及他們所處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共同構成了大學生行為習慣,高校體育在行為層面應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加強對學生體育理論和體育實踐的指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身體的知識,從而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其首要功能就是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大學時期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高校體育的育人功能不同于其他學科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它不以強制性手段使學生接受教育,而是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的多方合作關系,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共同提高。所以高校校園應該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向上的體育文化氛圍,來感染、熏陶師生,使廣大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教育,并內化成自己的體育信念、覺悟和運動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校園文化的建設在高校發(fā)展的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人才,所以學生體質的健康發(fā)展與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高校相關部門在體育基礎建設的同時應該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物質性和精神性的互動,為學生提高良好的運動環(huán)境與氛圍,在校園體育文化的感染下,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積極主動的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身體質,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第二,高校體育部門領導應重視體育制度的建設,來規(guī)范和約束大學生的行為,這對于良好的校風養(yǎng)成和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課余體育鍛煉、競賽規(guī)范;第三加強大學生行為文化建設,發(fā)揮高校體育文化的導向、凝聚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提議觀念,的指引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第四,重視校園體育文化的精神層面的建設,使高校大學生感受到校園文化以及校園體育文化對于社會道德觀、教育價值及體育教育本質的理解。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形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隊協作、學會學習、學會共同生活等終身教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