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肖霞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
石函,“石”為石質,“函”為舍利函,是舍利的容納供奉之具;也可稱作“石匣”,即石制的匣子。舍利,梵語為sarira,音譯為師利羅、設利羅和實利,即骨身、遺身,是指人體火化焚燒后遺留下的顆粒狀遺骨等,后來泛指佛教高僧尊者火化后的遺骨。舍利是印度佛教流行的供養(yǎng)物,瘞埋舍利隨之興起,成為佛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視為供養(yǎng)佛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方式。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瘞埋舍利的容器形制多樣,有函、瓶、罐、棺槨、靈帳等①;且材質豐富,其中舍利函就有石質、陶質、磚質、金銀質等多種質地。
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石函屬北魏時期,此后歷代均有發(fā)現(xiàn)。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的重瘞的北魏興安二年(453)石函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石函;河北定縣出土的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盝頂蓋方石函是目前田野考古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最早的佛塔埋藏的佛舍利容器。本文僅就大同北朝藝術博物館藏石函展開探討。
本文所研究的伎樂龍虎紋石函,是在山西省大同市西京府開發(fā)樓盤過程中取土填路基時發(fā)現(xiàn)的,后被北朝藝術博物館(原稱西京文化博物館)收藏,現(xiàn)置于“石雕世界”陳列中。
館藏的伎樂龍虎紋石函 ,無蓋,一面開口,中空;長32、寬18、高11厘米?,F(xiàn)將函面分為A、B、C、D、E、F六面作簡要描述。A、B兩面為頂面和開口面,即長×寬面;C、D面為左右兩面,即寬×高面;E、F為前后兩面,即長×高面。函A面及C、D、E三側面共四面飾淺浮雕紋樣,F(xiàn)面為素面。函A面平面浮雕二伎樂舞蹈人物,為男性,其中一人有胡須,二人裸上身,下著短褲,雙臂上下?lián)]舞,雙腿彎曲,作舞蹈狀,人物周圍點綴忍冬紋。函C、D面各雕一瑞獸,作回首狀,周圍同樣裝飾忍冬紋樣。E面浮雕一行龍,周圍以云紋點綴。裝飾紋樣的四個函面均飾凸起的長方形界框(圖一、二)。
圖一 館藏石函
圖二 石函開口面
除本文研究的石函外,將搜集到的其余29件類似石函按照其形制分為八型(圖三)。
A型:一側開口的龕形。僅一件,是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的重瘞的北魏興安二年(453)石函 ,且開雙口。
B型:盝頂方形石函,蓋為盝頂,函身為方形。又可分以下三個亞型:
Ba型:獨立的盝頂方形石函。數(shù)量較多,且時代跨度廣。時代最早的是北魏太和五年石函②,此后有陜西耀縣神德寺塔基發(fā)現(xiàn)的仁壽四年石函③、河北正定白店村舍利塔基中發(fā)現(xiàn)的大業(yè)元年石函④、北京房山雷音洞發(fā)現(xiàn)的大業(yè)十二年石函⑤、山東平陰洪范池舍利塔基發(fā)現(xiàn)的隋代石函⑥、陜西藍田法池寺遺址出土的初唐石函⑦、甘肅涇川大云寺出土的唐代石函⑧、江蘇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塔基地宮發(fā)現(xiàn)的唐代石函⑨、陜西扶風法門寺塔發(fā)現(xiàn)的唐代石函⑩、河北正定舍利寺塔基地宮出土的五代石函?、南京大報恩寺發(fā)現(xiàn)的北宋石函?、河南登封少林寺發(fā)現(xiàn)的宋靖康元年石函?、遼寧朝陽北塔地宮發(fā)現(xiàn)的遼重熙年間石函?、河北固安寶嚴寺塔基發(fā)現(xiàn)的金天眷年間石函?、上海嘉定法華塔地宮發(fā)現(xiàn)的元明時期三件石函?等等。
Bb型:帶仰覆蓮花座的盝頂方形石函。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的隋大業(yè)二年(606年)石函之內底浮雕有蓮花座?、山東兗州興隆塔地宮出土的北宋石函?等等。
Bc型:帶須彌基座的盝頂方形石函。有陜西華縣文管會所藏的宋代石函?、河北定縣凈眾寺塔基發(fā)現(xiàn)的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石函?、江蘇連云港阿育王塔出土的宋代石函?、山西臨猗雙塔寺塔基地宮發(fā)現(xiàn)的北宋石函?等等。
C型:廡殿頂方形石函,蓋為廡殿頂,函身為方形。主要有內蒙古寧城武官營子出土的遼重熙十四年石函?、蔚縣博物館藏遼金時期的多件廡殿頂式石函?(其中一件為廡殿頂帶須彌座石函)等等。
D型:攢尖頂方形石函。僅一件,是蔚縣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遼金時期的攢尖頂石函?。
E型:蓋為抽拉式,函身是長方匣式。僅一件,是山西丁村民俗博物館藏的明代石函?。
F型:蓋平面近梯形,函身側面亦呈梯形。僅一件,是黑龍江寧安渤海上京城出土的渤海國舍利函?。
G型:整體略呈正方體。有河北臨漳鄴城遺址核桃園一號建筑基址出土的石函?、浙江寧波天封塔地宮出土的石函?(蓋東西有鋬)等。
圖三 石函遺物
H型:木棺狀石函。僅一件,為江蘇漣水妙通塔宋代地宮出土的石函,棺形,前高寬,后低窄,且上蓋為盝頂式?。
由上可知,除此文研究的伎樂龍虎紋石函外,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一側開口的龕式函數(shù)量極少,僅一件,為北魏時期。而盝頂方形石函則是石函的主流形制,其自北魏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至宋元明時期。隋始,盝頂方形石函造型更為豐富,石函內底下便浮雕有蓮花底座。而后,宋遼金時,盝頂方形石函底座形制豐富多樣,不僅有蓮花座,還設置有須彌座;石函函蓋造型也不僅限于盝頂,仿照其他建筑屋頂式樣的石函增多,如攢尖頂、廡殿頂?shù)?;甚至出現(xiàn)了形似木棺的石函;可見佛教更加趨向世俗化。
本文研究的這件石函,函身平面長方形,一側開口,也尚未發(fā)現(xiàn)其是否有蓋,暫定為一側開口的龕式函,開一口。結合上述,它與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的重瘞的北魏興安二年(453)石函形制類似且一樣特殊,均為一側開口的龕式;不同的是興安二年石函開兩口,且為盝頂形,而該石函函面均為長方形,開一口。故兩者屬不同亞型。
就石函質地而言,上述個體略有差別。伎樂龍虎紋石函為砂巖質地,河北定縣太和五年石函為石灰?guī)r質,河北臨漳鄴城遺址核桃園建筑基址出土石函為青石質地,陜西藍田法池寺出土石函為漢白玉質地,河北定縣靜志寺隋大業(yè)二年石函、甘肅涇川大云寺出土石函為大理石質,黑龍江寧安縣渤海上京城遺址出土石函為玄武巖質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地區(qū)石質類遺存所用石料的材質具有一定的共性:大同云岡石窟亦為砂巖石質;大同智家堡北魏石槨室是由數(shù)十塊不同形狀的砂巖料石拼合而成;北魏司馬金龍墓石棺床由六塊淺灰色細砂巖石組成等等,很可能與砂巖易雕琢有關。
人物形象主要分布在石函A面,為兩男士伎樂舞人,身材壯碩,斜擰身,二人均回首,束發(fā)且向后倒梳;裸上身,小腹略隆起,下著帶褶短褲;雙臂上下?lián)]舞,左伎樂人兩手握 “忍冬”,左手下右手上,右伎樂人則右手叉腰,左手握“忍冬”上揮;兩人均一腿彎曲,一腿呈跪姿狀,赤足,整體作舞蹈狀(圖四、五)。
圖四 石函A面伎樂
函面上的伎樂人形象與北魏時期石窟和墓葬中的壁面裝飾、雕刻的伎樂舞人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北魏時,伎樂盛行?。云岡石窟第16窟南壁東側尖拱龕楣外雕六樂伎,多編發(fā)向后倒梳為逆發(fā),與函面伎樂人發(fā)髻相似。第9窟?后室明窗頂部八身飛天中四身為胡人,一手叉腰,一手托蓮,體格壯碩,與函面伎樂人的體型和雙臂姿勢相似。
此外,司馬金龍墓石棺床伎樂雕刻中,中部的舞人形體粗壯,張臂而舞,膝部稍屈,與函面伎樂人姿勢類似,且兩者下身服飾相同,周圍同樣飾忍冬紋樣,但舞人身披飄帶,手翻掌而不握忍冬。此外,位于石棺床左側最邊處的淺浮雕樂伎?左側身,右回首狀,左腿彎曲,下蹲腳著地,右腿彎曲膝著地下跪,作半跪姿;其與函面伎樂人的頭部及腿部姿勢、身材以及下身服飾基本相同。
而與敦煌莫高窟中北魏時期舞人相較,多是手臂姿態(tài)與體形相似。敦煌莫高窟第251窟?西壁壁畫中一北魏時期舞者、第442窟南壁壁畫中“舞長巾的伎樂”?,裸上身,雙臂形狀與函上左伎樂人雙臂形狀類似,左下右上,但面部不同。莫高窟第288窟北壁?壁畫上兩舞者作叉腰舉手舞蹈狀,與函面左、右伎樂人手臂姿態(tài)、身材相差無幾,但288窟分期已至西魏時期,應是北魏造型的繼承和發(fā)展。
圖五 石函A面拓片
該石函紋飾精美,可分為動物紋飾、植物紋飾等,現(xiàn)分別敘述。
動物紋飾主要包括石函C、D面的瑞獸紋以及E面的龍紋。
1.瑞獸紋
兩瑞獸作佇立狀,回首,雙眼圓睜,張口怒吼,前肢并置,后肢呈交叉狀,尾巴上翹呈S形卷曲狀,身材壯健,周圍裝飾忍冬紋樣(圖六、七)。
石函上的瑞獸紋樣與漢代虎紋樣有一定的聯(lián)系,并且很可能是漢時虎紋樣的發(fā)展。漢時四神瓦當中翼虎紋瓦當?上的翼虎,亦為雙眼瞪大,張開大口怒吼,身上帶有翼,長尾翹起,氣勢威猛。但是兩者差異在于翼虎的翼細長,飄于身后,而函面上瑞獸的翼短,傍于身側。另外,據(jù)徐州賈汪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漢畫像石?上的翼虎紋樣,兩者翼的相似性極大,翼均于身側。
此外,兩瑞獸紋樣與同館所藏北魏時期八棱束蓮紋高柄石燈足上及瑞獸力士紋石雕棺床足上所雕刻的瑞獸極為相似,比如面部、四肢姿態(tài)等,僅獸頭是否回首不同。并且,其與司馬金龍墓石棺床上雕刻的虎紋整體態(tài)勢相似。
2.龍紋
函面上的龍作騰空飛舞狀,飄逸瀟灑;龍的頭部較短,角的上部自然向上挑起彎曲,口吐火焰;身似蛇軀,且分布有較為均勻的網(wǎng)格狀鱗片紋,有翼;四肢似禽類,每足三爪;尾略呈波浪狀上翹(圖八、九)。
秦時,空心磚上的龍紋已有四足,身上有鱗片,但頭部較函面上的龍頭長。鄧縣漢代空心畫像磚?上的龍紋,頭生猗角,口吐長舌,足如猛虎,體若嬌蛇,而石函上龍身卻不如其彎曲,上頜形狀有差別,角部也略有差別。
北魏時期,司馬金龍墓石棺床上雕刻的龍紋與函面所刻龍紋,無論身軀彎折度,還是四肢姿勢等相似度較高。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甬道壁畫中的人面龍身形象也與此龍身相似,身上均有鱗片,整體姿勢類似。此外,南朝鄧縣畫像磚墓中青龍畫像?、丹陽胡橋吳家村墓“羽人戲龍”?中大龍的形象與石函上龍紋相似程度也較高,龍身蜷曲程度一般,四肢類似呈三爪,尾巴長度、彎曲度相似;但紋樣角度略有不同,函上龍只露出一角,鄧縣青龍則兩角俱現(xiàn)。
圖六 石函C、D面瑞獸紋
圖七 石函C、D面拓片
圖八 石函E面龍紋
圖九 石函E面拓片
植物紋飾主要是指石函A、C、D面上的忍冬紋樣。忍冬紋是我國北朝時印度佛教東傳的產物,它作為佛國天界和凈土的象征?,因中外、東西交流頻繁而成為流行的“胡飾”,是當時盛行的主要外來裝飾花紋題材,形制多樣,造型美觀,有濃厚的裝飾意味,極富觀賞性。
圖一○ 忍冬紋類型
此石函上的忍冬紋,均為獨立個體紋樣 ,可分為A、B兩型(圖一○)。
A型為左右對稱型:忍冬紋由奇數(shù)片忍冬葉組成,葉有三片、五片、九片、十一片等,且葉以主藤蔓為對稱軸呈左右對稱結構,結構穩(wěn)定,裝飾感強烈。根據(jù)葉數(shù)不同可分為四個亞型。函A面二伎樂人中間正上方的忍冬紋為三片葉式為Aa型;右伎樂人右腳邊忍冬紋為五片葉式為Ab型;右伎樂人下方為九片葉式為Ac型,函C面瑞獸旁忍冬紋也為九片葉式,雖為對稱結構,但藤蔓較其它自由,彎折度大;函D面瑞獸旁忍冬紋則為十一片葉式為Ad型(圖一○,1-3、5)。
B型為自由型:忍冬紋造型變化豐富,主藤蔓彎曲自由變化,也有一些則是主藤蔓兩側葉不對稱,構圖生動活潑。根據(jù)葉片布局的不同可分為兩個亞型。Ba型忍冬紋樣為左右葉不對稱,比如右伎樂人左手握的忍冬主藤蔓一方三葉、另一方兩葉;特殊的是有的主藤蔓一方有葉、另一方無葉,比如左伎樂人手握的忍冬,僅主藤蔓一方有三葉;Bb型忍冬紋樣則變化多端,主藤蔓上的葉大體呈向心式格局,副藤蔓上的葉隨意彎曲,卻不失美感,如左伎樂人手臂旁邊的忍冬花紋(圖一○,4、6)。
此石函上的忍冬紋,中間忍冬葉一般較尖,兩邊葉或粗短、微內曲;或細長,甚彎曲,與北魏時期云岡石窟石雕、墓葬出土彩繪漆皮裝飾、敦煌莫高窟壁面裝飾及棺槨壁畫上的忍冬紋樣相似。兩伎樂人中間上方Aa型三片葉式忍冬紋與云岡第10窟后室南壁第三層西側龕楣格內角飾的忍冬紋樣較為相似。右伎樂人下方的九片葉式Ac型忍冬紋與大同沙嶺北魏墓群中M7出土的彩繪漆皮?裝飾的縱向環(huán)狀忍冬紋中心圖案、云岡石窟第10窟后室門楣橫向環(huán)狀忍冬紋圖案中人物形象下方的忍冬紋相似,盡管此函九片葉式為獨立紋樣。Ba型忍冬紋飾與敦煌第 251、254窟斗拱裝飾的忍冬紋飾相似,均左右葉數(shù)不等,但藤蔓不如其“S”形彎曲,葉也不及其蜷曲內彎。Bb型紋樣與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槨?南壁壁畫中二侍女頭頂上方裝飾的忍冬紋樣相較,主藤蔓上方的葉紋極為相似,或許是因為函面空間的限制,副藤蔓上的葉短且少,僅兩葉。盛極唐朝的卷草紋,可能即是忍冬紋與漢代流行的云氣紋相結合而形成。
除以上紋飾之外,石函上還有一些其他紋飾。比如云紋,主要分布在龍紋周圍,作為副紋樣,豐富函面裝飾。
舍利函之功用,一方面,它作為盛放佛骨舍利的容器,而舍利又是人體火化焚燒后遺留下的顆粒狀遺骨,所以是一種象征性的微縮的小型墓穴,功用之一便是世俗所說的殮具或稱為葬具,類似棺槨。另一方面,因舍利函中所盛的佛舍利是佛教流行的供養(yǎng)物,其莊嚴性和人們神圣的宗教崇拜、信仰,使得舍利函又具有了供器或供養(yǎng)具的性質?。伎樂龍虎紋石函即具有此兩種功用。它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佛教信仰,也顯示出了中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其所作的影響,是文化和藝術的結合體。
據(jù)北魏時期及以后歷代所發(fā)現(xiàn)的其他石函可以看出,石函內出土遺物不僅數(shù)量豐富,種類也繁多。一般來講,石函內會藏有佛骨舍利、骨灰或用小砂粒狀物做的舍利替代物,并置有銅函、鎏金銀函、金棺銀槨、玻璃瓶、缽、罐等作為舍利核心容器,還會有一些瑪瑙器、水晶器、金銀器及飾品、珍珠、珊瑚等基本與佛經(jīng)中提到的“七寶” ,部分石函內還有金銀耳墜、鐲子、戒指、釵、銅錢等則作為供養(yǎng)人施舍的財寶等等。此外,因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向逐漸顯著,石函內也會出現(xiàn)一些同時期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一類的物品。比如河北定縣出土的北魏太和五年石函內就發(fā)現(xiàn)有一些蓋弓帽、鏃、銅鏡等,它們均是當時鮮卑墓葬中較為常見的隨葬品,應是按照當時墓葬習俗來供養(yǎng)施舍的。
由上述內容推測,伎樂龍虎紋石函內也可能藏有較為豐富的遺物,但現(xiàn)在不清楚其發(fā)現(xiàn)的具體狀況,包含物信息更不得而知,有待后續(xù)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
通過以上對伎樂龍虎紋石函的形制、人物形象、紋飾進行的簡單分析,本文認為該石函的年代可能屬北魏太和年間:
第一,該石函是一側開口的龕式函,而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第一件龕式函是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的重瘞的北魏興安二年(453)石函,為該石函的年代確定提供了重要參考,此石函很可能也是北魏時期的佛教遺物。
第二,函面上的伎樂形象與司馬金龍墓石棺床上的伎樂雕刻相差無幾,該墓屬北魏時期,且墓主卒于太和八年。并且,其與云岡石窟浮雕的北魏時期胡人像、敦煌石窟北魏時期壁畫中的伎樂形象相似,為時代判定提供又一依據(jù)。
第三,函面龍紋與司馬金龍墓石棺床上的龍紋雕刻、沙嶺北魏壁畫墓中龍身形象相似,兩墓均屬北魏時期。
第四,從忍冬紋飾來看,Aa型三片葉式、Ac型九片葉式等均與云岡石窟第10窟內忍冬裝飾紋樣的形狀相近,該窟屬云岡二期石窟 。Ba型與敦煌第 251、254窟中斗拱裝飾的忍冬紋樣相似,兩窟時代相當于北魏中期,約465-500年。Bb型則與大同智家堡壁畫墓石槨上的忍冬紋樣相似,表明時代可能相當。
該石函首先作為佛教物品,本身便體現(xiàn)出了北魏時期佛教對中國宗教信仰的影響、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以及中外交流的狀況。忍冬紋樣隨佛教東傳而來,體現(xiàn)了外來紋樣對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沖擊,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裝飾。其次,伎樂反映出了北魏時期人們崇佛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娛樂生活。再次,龍紋、瑞獸紋等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裝飾水平與雕刻技術。最后,其與同時期文物多方面、多角度的相似,綜合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特色與風格。
致謝:感謝大同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王秀玲老師提供的寫作題目;感謝大同北朝藝術研究院在獲取石函的基本情況以及照片、拓片時提供的方便。感謝北朝藝術博物館李利偉老師提供了石函的背景資料。同時也非常感謝碩士導師王曉琨老師對本文提出多次修改建議。此文是本人撰寫的第一篇學術文章,疏漏、錯誤難免,望各位指正。
注 釋
①冉萬里:《舍利函東亞的出現(xiàn)和傳播》,《WASEDA RILAS JOURNAL》2015年3期。
②劉來成:《河北定縣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5期。
③王建域:《隋神德寺仁壽舍利與石函》,《銅川日報》2006年7月11日。
④趙永平、王蘭慶、陳銀鳳:《河北省正定縣出土隋代舍利石函》,《文物》1995年3期。
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燕山出版社,1990年。
⑥邱玉鼎、楊書杰:《山東平陰發(fā)現(xiàn)大隋皇帝舍利寶塔石函》,《考古》1986年4期。
⑦樊維岳、阮新正、冉素茹:《藍田新出土舍利石函》,《文博》1991年1期。
⑧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涇川縣出土的唐代舍利石函》,《文物》1966年3期。
⑨鄭金星、劉受農、楊榮春、梁白泉:《江蘇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塔基發(fā)掘記》,《考古》1961年6期。
⑩陜西省法門寺考古隊:《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fā)掘簡報》,《文物》1988年10期。
?樊瑞平、郭玲娣:《河北正定舍利寺塔基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4期。
?黃秝人、王泉、雷雨、董補順、張建國、王海、熊其亮、沈利華、祁海寧、龔巨平、周保華:《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與地宮發(fā)掘簡報》,《文物》2015年5期。
?蔡全法:《少林寺北宋舍利石函藝術試析——兼談函題記與面壁塔諸問題》,《中原文物》1985年2期。
?董高、張洪波:《遼寧朝陽北塔天宮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2年7期。
?金家廣:《河北固安于沿村金寶嚴寺塔基地宮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4期。
?何繼英:《上海嘉定法華塔元明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2期。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fā)現(xiàn)兩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8期。
?肖貴田、衛(wèi)松濤、史建強等:《兗州興隆塔地宮發(fā)掘報告》,《海岱考古》(第四輯),科學出版社,2011年。
?孫仲光、張明杰:《華縣館藏宋舍利石函》,《文博》1998年5期。
?趙旭:《連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出土石函圖像考略》,《文物春秋》2016年4期。
?喬正安:《山西臨猗雙塔寺北宋塔基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7年3期。
?鄭紹宗:《內蒙古寧城縣武官營子發(fā)現(xiàn)的遼代石函》,《考古》1964年11期。
??賈曉、劉永東:《蔚縣博物館收藏的石函》,《文物春秋》2001年6期。
?陶富海、陶倩:《明云龍紋石函》,《文物》1998年7期。
?尤洪才、趙湘萍、朱春雨、趙哲夫、李陳奇:《黑龍江寧安渤海上京城出土渤海國舍利函》, 《文物》2015年6期。
?何利群、朱巖石、沈麗華、郭濟橋:《河北臨漳鄴城遺址核桃園一號建筑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16年4期。
?林士民:《浙江寧波天封塔地宮發(fā)掘報告》,《文物》1991年6期。
?張學明、賀云翱等:《江蘇漣水妙通塔宋代地宮》,《文物》2008年8期。
?吉聯(lián)抗:《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伎樂之盛”》,《人民音樂》1982年4期。
?趙昆雨:《云岡石窟樂舞雕刻研究》,《敦煌研究》2007年2期。
?王恒:《司馬金龍墓石雕樂伎樂器研究》,《文物世界》2000年5期。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16音樂畫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17舞蹈畫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
?趙力光:《中國古代瓦當圖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
?楊孝軍:《徐州漢畫像石中的瑞獸——“熊”圖像考釋及其意義》,《四川文物》2011年2期。
?王建中:《河南鄧縣發(fā)現(xiàn)漢空心畫像磚》,《考古》1982年3期。
?柳涵:《鄧縣畫像磚墓的時代和研究》,《考古》1959年5期。
?尤振克:《江蘇丹陽縣胡橋、建山兩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2期。
?諸葛鎧:《“忍冬紋”與“生命之樹”》,《民族藝術》2007年2期。
?王雁卿:《云岡石窟的忍冬紋裝飾》,《敦煌研究》2008年4期。
?王銀田、劉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槨壁畫》,《文物》2001年7期。
?袁泉:《舍利安置制度的東亞化》,《敦煌研究》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