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媒業(yè)與信息服務業(yè)帶來了巨大沖擊,在這一新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信息需求與行為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趨勢,作為文化服務基地的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應適應新時代變化而改變傳統(tǒng)服務模式以滿足用戶新的信息需求。以武漢理工大學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形式獲取234份有效樣本,重點就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需求與行為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信息服務;信息需求;信息行為;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3.0016
收稿日期:20171210
作者簡介:劉銀紅(1978-),女,湖北大悟人,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館員,主要從事信息服務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校圖工委基金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流程重塑研究”(2015-SBYB-15)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1卷第3期劉銀紅等:大學生新媒體信息需求與行為實證研究
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P·Goldmark)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new media)[1],一個具有新理念、新模式、新效應、新價值的概念由此誕生,并以銳不可當之勢給傳媒業(yè)、信息服務業(yè)帶來了巨大變革。新媒體以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即時通信、微信、微博、博客、論壇、百科、網絡電視、數(shù)字雜志和電子書等為代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也對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國內外圖書館也開始不遺余力地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進行資源建設與服務推廣,新媒體已成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趨勢。
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征,新媒體獨有的特征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促使用戶的信息需求與行為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大學生作為新生代一向對新生事物比較關注,那么他們對新媒體的接受程度與使用情況如何,有待我們進一步了解與把握。圖書館服務的終極目標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我們從了解用戶需求與分析用戶行為特點出發(fā)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供用戶滿意的服務。
一、相關研究現(xiàn)狀
信息行為開始于用戶意識到自身對某種信息需求的認知,當用戶有了信息需求之后,才會產生信息行為,可見信息行為研究與信息需求密不可分,一項新信息服務的開展,必須先了解用戶需求需求及其行為特點。新媒體的出現(xiàn)與廣泛應用,當代大學生能否接受并有效掌握和運用這一新手段、新方法,對現(xiàn)代高校圖書館高效開展服務及提高師生服務滿意度來說至關重要。通過了解用戶行為意愿并間接推測其接受圖書館服務的意愿,就能了解用戶以后的意愿傾向,作為圖書館調整其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提供服務質量的參考依據(jù)[2]。
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jù)庫,在高級檢索的主題項同時輸入“新媒體”、“大學生”、“信息需求/信息行為”這幾個主要關鍵詞進行檢索(即專業(yè)檢索中采用檢索式“SU=新媒體*大學生*(信息需求+信息行為)”),截止到2017年9月1日,共檢索出9篇論文。逐篇篩選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主要涉及大學生微信與手機使用行為、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大學生從新媒體中獲取健康信息的行為偏向等問題的研究。例如,劉鑫對大學生從新媒體中獲取健康信息行為偏向進行了研究[3];葉平浩等基于武漢商學院的問卷調查研究了社會化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問題[4];伍雪梅等以重慶地區(qū)為例對公眾科普信息需求進行了調查并提出相應對策[5];王玲寧嘗試把采納、使用和依賴整合起來,對大學生的微信使用行為進行了一個系統(tǒng)的考察[6];陳丹陽以媒介依賴理論為理論框架,探討了新媒體時代環(huán)境下上海高校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依賴情況[7];李韶宏研究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處理暴力新聞所顯現(xiàn)出來的德育問題[8];李蓮蓮以長春大學特教學院在校視障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了解他們使用媒介尤其是通過新媒體接觸社會信息的情況[9]。上述論文均側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缺乏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與信息行為的系統(tǒng)性研究。其中,主要相關文獻有2篇,鄭瑞君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為基礎,在全面了解大學生信息接受中的行為方式基礎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得出了一些建議[10],側重于新媒體環(huán)境大學生正確信息價值觀念的形成;沈勁枝等則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與獲取方式進行了理論分析[11],存在實例研究不足之處。通過以上文獻分析可知:國內學術界對大學生新媒體信息需求與行為特征的研究內容單一,實際情況了解不夠充分,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對應的用戶行為基礎數(shù)據(jù)及相應的分析研究。
本文針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用戶需求與行為基礎數(shù)據(jù)缺乏的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方法,以武漢理工大學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新媒體信息需求與信息行為特點,為高校圖書館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信息服務提供參考,以期能提升高校圖書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用戶體驗和服務質量。
二、樣本選擇與結構特征
為了解和掌握目前高校學生的信息需求與信息行為特點,針對大學生的新媒體認知與使用情況、信息獲取方式、資源利用需求,設計了14個問題,以武漢理工大學在校學生為藍本,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86.67%,其中有效問卷235份。在樣本中,男性169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71.91%;女性66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28.09%;男女性別比例相差明顯,體現(xiàn)出理工院校的特點之一——男生人數(shù)多于女性人數(shù)。其中,理工科224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95.74%;人文社科10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4.26%;該數(shù)據(jù)充分體現(xiàn)出理工院校的又一特點——專業(yè)設置以理工科為主,人文社科次之。
在樣本中,本科生有135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57.45%;碩士有92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39.15%;博士7人,占樣本總數(shù)的2.98%;其他僅為1人,占0.42%;本文研究對象為“大學生”,故除去“其他”1人次,下文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均以234份有效問卷為基礎進行相關問題的分析研究。
三、大學生新媒體信息需求與信息行為表現(xiàn)
(一) 新媒體被使用情況
統(tǒng)計調查問卷顯示,71.79%的用戶使用過圖書館新媒體(移動圖書館等)信息服務,28.21%的用戶未使用過圖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其未使用過的原因為:34.78%的用戶不知道圖書館提供此項服務,23.19%的用戶不習慣使用新媒體,10.14%的用戶僅聽說過但不知道有什么用,28.99%的用戶還不知道圖書館提供新媒體信息服務,同時還有2人明確指出“還沒有必須要用到它的時候,并且也不知道”,可見圖書館對新媒體信息服務的使用方法、服務內容等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
2016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新興媒介的時長整體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機閱讀接觸時長增長顯著。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的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平板電腦)閱讀和光盤閱讀接觸率均有所上升。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64.0%,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個百分點。在手機閱讀接觸者中,超過八成的人(87.4%)進行過微信閱讀,而有數(shù)字化閱讀行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為49周歲以下人群[12]。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有71.79%的大學生使用過圖書館新媒體(移動圖書館等)信息服務,上述兩項統(tǒng)計充分體現(xiàn)出大學生作為新生代的代表所能接受新技術、新事物、新服務的程度要高于一般國民。
(二)新媒體信息服務的使用情況
1.設備使用情況及利用頻率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圖書館將傳統(tǒng)的信息服務通過新媒體技術隨時隨地快捷、形象地提供給用戶,目前所采用的設備主要有電腦、智能手機以及iPad等終端。統(tǒng)計調查問卷顯示,通過手機利用新媒體信息服務的比例為50.30%,電腦為47.88%,平板及其他終端為1.82%,這與目前我國為全球最大手機用戶擁有量的情況相符[13]。這一方面是由于智能手機具備無線接入互聯(lián)網功能,能隨時隨地使用與攜帶方便,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其功能強大。眾所周知,智能手機不僅僅是一臺具有通話功能的通訊工具,而是一臺小型移動電腦,能大體實現(xiàn)電腦的功能,具有PDA的功能并有開放性的操作系統(tǒng)、人性化等特點,智能手機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新媒體時代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
雖然智能手機在圖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中的使用情況值得關注,但是通過智能手機等新媒體設備來利用圖書館信息服務的頻率并不高,其中只有20.61%的用戶經常通過新媒體利用圖書館,74.55%的用戶偶爾通過新媒體利用圖書館,而有8人(占比4.85%)基本不用。其原因可從“使用圖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的目的”這一統(tǒng)計窺見一斑。其中有4.90%的人對圖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持“好奇”的態(tài)度,39.33%的人以查詢(個人借閱信息、圖書館目錄或者電子出版物)為目的,而移動閱讀為9.51%,辦理續(xù)借、預約服務的占17.29%,使用數(shù)據(jù)庫資源的占25.07%,閑暇時間翻一下、看看東西打發(fā)時間的和持好奇態(tài)度的均占比4.90%??梢娪邢喈斢谝徊糠钟脩魧D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認識不足,還停留在好奇與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新手段利用階段。
2.新媒體信息服務內容。目前,圖書館通過新媒體提供的信息服務有書目檢索(館藏書目等)、在線借閱續(xù)借、講座通知等,用戶訪問利用最多的是書目檢索、圖書借閱服務,詳情見圖1。
圖1圖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內容上述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用戶主要利用圖書館通過新媒體所提供的淺層信息服務,也是圖書館傳統(tǒng)信息服務在新媒體時代的延伸服務——通過新媒體的形式來提供給用戶,如書目檢索、圖書借閱等。而對于深層次服務,如信息咨詢、數(shù)據(jù)庫利用等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圖書館也缺乏借助新媒體這一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實踐。
目前通過新媒體利用圖書館信息服務所考慮的因素主要出于時間、成本、移動圖書館的功能、閱讀環(huán)境與氛圍、個人閱讀習慣 、操作習慣以及安全性等,具體見圖2。
圖2通過新媒體使用圖書館信息服務所考慮的因素同時對用戶所期待圖書館通過哪些新媒體進行信息服務也進行了調查研究,其中微信等社交網絡、手機短信、移動圖書館等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大約53.35%(詳情見圖3),這里也充分體現(xiàn)出智能手機普及性與便利性,因為智能手機只需要安裝有微信與移動圖書館APP,那么在有網的地方都能利用相應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其中,還有2人提出希望通過專用的新媒體來利用圖書館信息服務,圖書館確實在這方面有所嘗試,比如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在四個校區(qū)都設置有專門的新媒體終端。
圖3用戶所期待圖書館能采用的新媒體形式3.新媒體給圖書館與用戶所帶來的影響。新媒體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無疑帶來一股新風,讓信息獲取變得更加方便,打破時間與地域的界限,隨時隨地都能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使生活學習更加便利有效,雖然會增加通訊費用與安全性問題,并且由于其多功能性會讓人分心,用戶所受誘惑將更大,對此,有66.28%的用戶認為偶爾會受到干擾,28.49%的用戶認為完全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5.23%的用戶認為干擾性很大,會造成分心,但是這些都不能掩蓋其正面影響力,有25.44%的用戶認為新媒體在圖書館的使用有很大的正面影響,既可以增強與同學的溝通,還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64.50%的用戶認為有正面影響,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均有幫助;9.47%的用戶認為有一些負面影響,需要約束新媒體的使用時間;僅有0.59%的用戶認為新媒體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沒有影響,無一人認為新媒體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諸如減弱自己與他人面對面溝通,或影響自己的學業(yè)。由此可見,新媒體的使用與普及對人們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圖書館應利用好這一新媒介與技術,提高自身服務水平。
四、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提升大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的措施
本研究以新媒體環(huán)境為研究背景,通過問卷調查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基礎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與行為進行研究,通過相關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新媒體在信息服務中的使用有很大的正面影響;第二,大學生作為新生代的代表,接受新技術、新事物、新服務的程度很高,對新媒體的接受程度與使用頻率較高,而且比較偏向于使用網絡或手機獲取各種信息;第三,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對新媒體在其信息服務中的使用有待加強宣傳推廣,如微信推送、專題推薦、電子屏幕等各種方式加強圖書館新媒體宣傳?;诖?,高校圖書館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新媒體宣傳及服務推廣,進行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以提高他們綜合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
(一)加強宣傳推廣,樹立新媒體意識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是信息技術、傳播技術、移動網絡技術等新理論與新技術發(fā)展的結果,大學生需要了解新媒體時代的這些新技術,學習使用新媒體的正確策略,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獲取有用信息,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新媒體給圖書館帶來了新的宣傳與交流方式[14],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智能手機與網絡占領了信息和資訊傳播的重要領地,在微信、微博等平臺下,通過互聯(lián)網信息與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圖表、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各種網絡語言和新語體層出不窮,其個性化或新奇詼諧的風格深受青少年的喜愛,采用這些新語體撰寫與傳播信息的微博、微信、QQ或者網絡文章比較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從而能得到較高的轉發(fā)率、閱讀率或點擊率,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能達到使其掌握相關的信息和提供信息使用的能力,了解并使用向用戶介紹和推送的圖書館服務。
(二)采納新媒體思維,開展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求信息參與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以及相應的信息道德素質,這四個層面即是信息素養(yǎng)所包括的含義[15]。為了提高大學生新媒體信息素養(yǎng),幫助大學生學會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有效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高校圖書館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校圖書館在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圖書館是學校的文化信息中心,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和完備的硬件設施,有一支受過專業(yè)素質訓練且擁有專業(yè)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yè)化團隊,他們能通過對文獻資源開放及對新技術的運用能力,針對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館員在對大學生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對大學生用戶群體信息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如何分析、利用和評價信息,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道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6]可見,高校圖書館有條件、有能力為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作出努力與貢獻,同時也是職責所在。圖書館館員可定期舉辦講座和新生入學培訓,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圖書館電子資源的使用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有顯著作用。還可以借助新媒體與網絡技術開展線上教學,如在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受到熱捧并發(fā)揮巨大作用的開放教育平臺——MOOC,其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利用新媒體平臺使用戶更好地自主選擇學習資源,實現(xiàn)開放獲取。國內外圖書館正積極進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武漢大學黃如花教授講授的《信息檢索》在中國大學 MOOC平臺——“愛課程”上線,面向全民開展信息素養(yǎng)教育[17]。此外,中國科學科技大學以信息素養(yǎng)夏令營的方式,培養(yǎng)高校研究生在科研學習活動中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等信息素養(yǎng)能力[18],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ALA)利用MOOC 平臺開設了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College Students等3門課程[19],充分證明了MOOC這一教學與服務模式是值得推廣應用的,各個高校圖書館應順應信息技術發(fā)展和教育的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新媒體信息素養(yǎng)教育,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利用QQ群、微信、微博、在線視頻、微網站等新媒體形式,開展“在線化”的信息教育課程,提供專業(yè)性的網絡在線服務和教學互動,實現(xiàn)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廣泛性、實時性、便利性、互動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圖書館員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激發(fā)了用戶對圖書館的新需求,給圖書館帶來新的服務項目。充分借助新媒體渠道,將圖書館服務與之融合,引領信息服務的新模式、拓展信息服務的新渠道。圖書館在通過移動圖書館、微信圖書館進行常規(guī)資源服務的同時,開展學術社交圈、閱讀推廣、信息素養(yǎng)提升、學科評估、項目跟蹤、管理咨詢、學術認定等深度服務,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的主流。而作為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力量——圖書館員的作用和地位相較傳統(tǒng)模式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圖書館員不僅僅要對圖書資源進行管理、組織、維護、檢查,還要進一步承擔提供和傳播信息資源的責任。這就需要相關管理層在強化圖書館員專業(yè)能力的同時深化對圖書館員的繼續(xù)教育,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摒棄傳統(tǒng)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缺點和詬病,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理念,滿足用戶需求,利用新技術,以多種形式與手段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圖書館要積極為館員提供更高的進修平臺,為館員提供出國進修機會,學習國外圖書館發(fā)達的技術和服務理念,或者邀請相關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等。同時也可組織館員進行館際之間的學習、交流、參觀等,相互交流與傳遞工作經驗,分享學術心得與體會等,在合作共享中促進圖書館員創(chuàng)新能力與綜合能力的提高,促進圖書館繼續(xù)教育能力的深化改革[20]。
注釋:
①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2.
[2]馮瓊.圖書館服務質量與讀者行為意愿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9):9194.
[3]劉鑫.大學生從新媒體中獲取健康信息行為偏向研究[J].東南傳播,2015(12):9092.
[4]葉平浩,施衛(wèi)東,徐麗.社會化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研究:基于武漢商學院的問卷調查[J].職大學報,2014(2):108111.
[5]伍雪梅,童明余.公眾科普信息需求調查與對策研究:以重慶地區(qū)為例[J].現(xiàn)代情報,2014,34(12):8489.
[6]王玲寧.采納、接觸和依賴: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大學,2014(6):6270.
[7]陳丹陽.上海高校學生手機媒體依賴狀況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1017.
[8]李韶宏.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處理暴力新聞所顯現(xiàn)出來的德育問題[J].知音勵志,2016(16):102.
[9]李蓮蓮.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視障大學生的信息無障礙建設[J].新媒體與社會,2016(1):181191.
[10]鄭瑞君.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接受的行為方式[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714.
[11]沈勁枝,李玉潔.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4):3233.
[12]中國出版物. 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shù)據(jù)在京發(fā)布[EB/OL]. (20160419)[20171022]. http://www.chuban.cc/djbd/201604/t20160419_173544.html.
[13]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 [20161004].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14]Nielsen H J. New media and new roles of librarianship[J]. New Library World, 2013, 106(11/12):510518.
[15]百度百科.信息素養(yǎng)[DB/OL].[20170820].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6%81%AF%E7%B4%A0%E5%85%BB/937143?fr=Aladdin.
[16]金華,文怡.全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教育職能的拓展[J].圖書館學刊,2013(1):6869,74.
[17]黃如花,李白楊.MOOC 背景下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變革[J].圖書情報知識,2015(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