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再林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49)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一直以來是中國哲學領域的兩大主流學術話語。毋庸置疑,兩者在文化淵源、研究內容、思想進路、話語形式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同之處。但自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對話從未沉喑,無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還是中國哲學現代化的過程中,兩者之間都有著或顯或晦地會通交融和相互影響。隨著文明的發(fā)展,不同哲學理論的對話和反思愈加普遍和深刻,在跨文化和跨學科的視域下以更豐富的視角與方法展開哲學研究是大勢所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間的對話,既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消解學科分野過于涇渭分明而致以鄰為壑的弊端,促進不同哲學思想的對話與交流,亦有利于提升學術研究中文化自覺意識,構建更具時代性和公度性的中國哲學學術話語。溫州大學主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論壇”從“感性/情感學”視角展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之間的學理對話,探討時代創(chuàng)新問題,十分準確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的重要共同特征。與會學者們圍繞這一主題從諸多角度和層面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話的問題,深刻揭示了兩者“不同而和”的具體內涵。我們從會議論文中選取了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對話”專欄,予以刊發(fā)。
吳文新提出,以往大部分學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多立足于宏觀的社會歷史視角,善于進行制度性、結構性的分析和比較,從而得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差異與相通之處。但這樣的比較分析實際上較為宏觀和籠統(tǒng)、靜態(tài)和機械。其論文獨辟蹊徑,從個體人及其人性的視角展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關系的考察,既深刻分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在邏輯出發(fā)點、內容側重點、實踐路向等方面的差異,又提煉了兩者的相通之處,指出了兩者在人性觀上比類相通,在個人和社會關系上互補協(xié)同,在人格理想和修養(yǎng)方面極為相近。作者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方法進行了精辟的論說,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比較研究有很大啟發(fā)意義。
張婷和張立波的論文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梳理出發(fā),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定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念進行了澄清,指出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另一方面指的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闡釋。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單純地意指“過去了的事物”,而是立足當下,經由過去而指向未來。這一澄清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只有在明確的邏輯前提下我們才能對要討論的對象展開準確和恰當的論說。在此基礎上,作者從過去、傳統(tǒng)、現代化、中國化等維度出發(fā),考察思想的進路,在新的論域中討論了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相關的九個命題,較為深刻而全面地呈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整體面相和時代特征。
冀志強在論文中對馬克思的感性概念與對象化理論進行了探討。眾所周知“感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對感性的強調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分野。馬克思的感性概念和對象化理論與費爾巴哈有承繼關系,但是又有質的超越。作者認為費爾巴哈的闡述仍然局限于觀念領域,馬克思則從感性實踐出發(fā),將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視為人對于自己本質力量的一種自我確證。在此基礎上作者尤其強調了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力量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并進一步論述了其中所包含的異化與揚棄的美學意蘊,無疑有助于推進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感性和對象化理論解讀的理論深度。
邵顯俠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圍繞儒家情感道德展開了論說。他認為儒家道德是一種情感道德,這種道德主張人類的情感本身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可以為人的行為提供理由,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提供根據,為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供源泉?!爸厍椤笨芍^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區(qū)別于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李澤厚、蒙培元等大家都曾對情感在中國哲學中的重要地位進行過論述。作者準確把握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論的特點,指出人類天生的情感能力才是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最終根源和依據,正是基于這種情感,儒家才能夠從實然之人性延伸出倫理規(guī)范的應然之理。
筆者的文章以感性為切入點,探討了中國古代身體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有關中國古代身體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對話并不多見,這無疑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和時代性的重要課題。中國古代身體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共同的感性基礎,兩者都顛覆了唯心主義的身體原罪說,從思想的理性走向了現實的感性;兩者都強調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具有天人合一的共同旨趣;兩者都主張實踐至上并走向了生命力學說,彼此之間具有對話和互補的必要性。
我們希望通過思想的砥礪和交鋒能夠呈現出更多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比較研究的新成果,發(fā)現和拓展兩者的新問題與新視野,更進一步促進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