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光未
李可染大師筆下的東山銀杏圖
2017年末,我邀約了幾位在蘇州的好友相聚,蘇華、李瑾、程蘭。我說:“今天是女人節(jié),我約三位去東山做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尋找千年古銀杏。”車至東山又約上好友邵震、惠華?;萑A是東山活地圖,“百曉先生?!彼簧宪嚲蛦枺骸皷|山千年銀杏有幾十棵,你要找哪棵?”我拿出一幅圖片給各位看:“這是1956年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在東山寫生的一幅千年古銀杏,60年過去了受畫友之托尋找它?!痹捯粑绰?,幾位朋友的眼睛里發(fā)光。七嘴八舌,亂作一團……
李可染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了有計劃的寫生之旅。1956年他和陳大羽,黃潤華外出寫生。在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寫生創(chuàng)作歷時八個月。那幅《蘇州千年銀杏》就是在蘇州東山寫生作品。畫幅尺寸雖不大(46.8 x 44.5cm)但千年參天大樹盡收畫中。
作品中一棵千年古銀杏,遮天蔽日、樹干蒼老、樹枝勁挺雖飽經滄桑,歷經風雨仍愈老彌堅,充滿勃勃生機。前景粗大蒼樸的樹干以大膽的縱橫形象呈現(xiàn)于眼前。畫家筆力蒼勁雄厚,用墨豐富,濃淡干濕相應而用,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了古銀杏的質感和特征。畫中一位拎著籃子的農婦點綴其中,身后一排老宅,空間盡現(xiàn),給人一種清新靜寂的美感。畫家以書入畫,線條沉著厚實,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極力地以現(xiàn)代意識把筆墨元素從傳統(tǒng)格局中剝離出來。并汲取西畫的種種表現(xiàn)技法,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繪畫語言。作品強調了古樹受光面的暖色調。墨色并重,以色彩的多次堆積強化視覺藝術效果,使畫面氣脈頓開,以產生靈動活潑之氣。
洞庭東山是個山水秀麗的地方,這里植被豐沛,物產豐富,300年以上樹齡的古木很多,千年以上的古銀杏還有幾十株。在北望嶺下村村口更是有株樹齡高達2000年的古銀杏。村民們常常會給他上幾支香,祈求千年古銀杏保佑風調雨順,闔家安康!我們決定先去北望,車入盤山小道,澄明的秋水、淡淡的螺青色的背景、在林木和村舍襯托下的幾座山峰、幾處點綴在樹梢的鵝黃和橙紅。這山里的秋色是那么的自然,沒有半點矯飾。
找到嶺下村口古銀杏,我們一行繞樹遠近觀察,對照圖片一致認為不是我們要找的那棵古樹,雖然此樹號稱東山銀杏王。正當大家十分遺憾之時,周邊的村民上前來辨認圖片,認為我們想找的樹可能在楊灣湖沙村口,大家急忙上車。
李可染大師
夏光未筆摹心追創(chuàng)作的銀杏寫生
李可染大師筆下的東山銀杏圖
臨車窗默看兩旁山景,但見果樹環(huán)抱、枇杷花香、楊梅滴翠、雜樹斑斕、流泉低吟、樹葉沙沙。風攜鳥鳴落葉去,留心萬籟皆梵音。清風徐來滿眼秋色,我仿佛一不小心走進了60年前的夢境,50歲的李可染先生靜坐在大樹下。聽風動銀杏的颯颯之聲,在潺潺流水聲中寫心中丘壑,千年古樹……車停夢醒,湖沙村到了。
楊灣湖沙村背山臨湖,流動的水與靜臥的山、古樸的老屋與流動的小船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色。窄窄的巷子從眼前延伸開去,寬厚的青石板被歲月打磨得光滑順溜。踩上去有一股清涼從布鞋底直達腳心。時光在烽火墻留下斑斑駁駁的印記,抖落著古樸的寧靜與清幽。來到村口是一停車場,路中一棵參天古銀杏蒼老奇崛,樹干勁挺,一臂倚在老屋頂上樣子十分瀟灑,像是站在村口迎賓。長滿了一樹金黃的扇形葉片在陣陣秋風中抖動著,一樹絢爛的弧,在弧里有著一屈比一屈還催璨的光暈,地上鋪上一圈金黃色的落葉。群山老樹掩映下的古祠在秋陽下顯得格外寧靜安詳。
大家呆了一呆,頓時爆發(fā)出熱烈的歡呼聲,對!它就是我們要找的樹,60年前李可染先生寫生過的那株古銀樹。
李可染先生對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倡導深入大自然對景創(chuàng)作。對景寫生創(chuàng)作不同于西畫的寫生方法。而是對古代繪畫師造化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這是一個被近代文人畫家所失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氐缴?,恢復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大自然與人民生活直接聯(lián)系,并非李可染首先提出來的,但是李可染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闡述為解決這一艱巨課題做出了嘗試。他曾說:“有些人出去寫生,貪多求快,浮光掠影,匆匆忙忙,只勾些簡略的輪廓,記些符號回來再按照自己的習慣作風來畫,這樣難免畫的千篇一律?!彼J為寫生必須進行非常細致的觀察,從對景寫生到對景創(chuàng)作他往往畫的非常完整。
站在樹下,映入眼簾的是依山而建的古村落,青灰色的瓦頂、古樸的窗雕、厚重的院門。遠眺太湖,漁舟葉葉,群鳥歸巢。我們似乎看到了屬于李可染先生的那種與眾不同的膽與魂。他的“可貴者膽,所要有魂”的治學精神正是值得后輩發(fā)揚光大的。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油然而上升,該回家了。
那棵讓人魂牽夢繞的千年古銀杏啊,從此就在我心間,有風從樹葉中穿梭,沙沙作響。我想,那是大師時刻在激勵我學習,激勵我時刻用心魂勾勒最美的山水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