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
老何剛加完班搭地鐵的時候,在地鐵站旁邊看見了大學同學汪的身影。汪西裝筆挺,正在一臺機器前夾娃娃,旁邊是穿著制服的初中生,對比下有種很不搭調(diào)的感覺。
汪也看到了他,于是兩人就近找了一間日式居酒屋聊了起來。幾瓶啤酒、幾根烤串下肚后,兩人聊開了。
“你平常都那么晚下班啊?”汪問。
“沒辦法,日企的風格就是這樣。”老何很無奈,“你呢?成家了沒有?”
汪掏出手機,給他看了一下一家三口的照片,而老何作風比較老派,從皮夾子里拿出一家四口的照片。
“跟得上政策的腳步,最近身邊同事都在討論生二胎,你先一步完成指標了。”汪笑道,“平?;丶页燥垎??”
老何收起照片:“加班太多了,沒時間。你呢?”
汪臉上的笑容不見了:“我……我們單位基本不加班,但我挺不想回家的?!?/p>
聊著聊著,老何才知道,汪每天五點半下班,但他不會馬上回家,而是在公司、地鐵口附近轉(zhuǎn),打打游戲,或是找個咖啡店拿手機看連續(xù)劇。
回家怎么那么難?
人際關(guān)系是否疏離,最直觀的觀察,就是人際之間相處的“時間長短”。這個時間沒有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而是來自成員的主觀感受。明明有足夠的時間,但雙方卻不愿意把時間投入在彼此相處的事情上,那么這就是關(guān)系敲響警鐘的信號。這就意味著關(guān)系有修正的空間,因為部分家庭成員被關(guān)懷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最新平安人壽公布的《2017中國家庭陪伴白皮書》顯示,果斷下班回家陪孩子的家長僅占14.5%,33.7%的家長選擇加班多給家里掙錢,剩下超過五成的家長在“下班后該不該回家陪孩子”這件事上猶豫不決。
今年,《日本經(jīng)濟新聞》的報道指出,家有小孩的已婚男性38.2%不直接回家,而夫妻小兩口生活中有此現(xiàn)象的僅占28.3%。這個調(diào)查不限性別,也就是說,如今對下班后直接回家感到焦慮、不安,尋求一個空檔喘口氣的人,不僅限于丈夫,更有妻子。
這不能完全歸咎于工作,而是有更復雜的原因,使得兒時熟悉的“放學回家”“下班回家”的快樂,變成了一種夢魘。
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壓力:身心已經(jīng)被生活掏空
隨著經(jīng)濟成長,維持一個家庭負擔的成本也提高。例如薪水雖漲,買房的“房價所得比”卻比從前更高不可攀(房價所得比指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收入全拿去買房,需要多久能買一套房)。
在買房仍是婚姻剛需的情況下,多少人結(jié)婚就得為未來二十年的日子還債,工作時刻處于高度壓力狀態(tài)下。還沒回家,人的心力已經(jīng)被掏空,擁有工作、車子、房子并不等于生活安穩(wěn),如果家庭無法提供紓壓的功能,那么將反而成為另一個壓力來源。
無助:不知道怎么溝通
婚姻是形式,溝通是婚姻的本質(zhì)。
徒有形式,并無法增加本質(zhì),就像裝修得再好看、專業(yè)的廚房,也無法掩蓋一個人的廚藝不精、燒菜難吃的現(xiàn)實。
如盧森堡博士所言,伴侶之間的溝通需要學習,沒有人天生就會。當伴侶之間缺乏溝通,而是用批評、責備等方式表達需求,那么非但需求無法被傳達,還可能激化沖突。
當家庭失去溝通的功能,那么回家面對家庭成員就如同面對沖突,會大大降低成員回家的意愿。
寒心:本來就沒愛
無法否認,對某些人來說,婚姻一開始就是完成任務(wù)。但對婚姻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婚姻是人生課題的結(jié)束,實際上,婚姻只是問題的開始。進入婚姻,每個人相處的時間和空間更加無所遮蔽,本來能夠用來緩減雙方不和諧的護城河一下消失,所有的不和諧會瞬間加大。如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戈特曼(John Gottman)所言,這會促使婚姻產(chǎn)生暴力,包括互相忽視的冷暴力。
角色尷尬、責任不清
日本千葉商業(yè)大學的研究顯示,某些男性并沒有真正了解家庭分工的意義,也不愿意承擔家庭分工的責任。這在家中妻子扮演全職家庭主婦的情況下,或許能夠達成分工,但放到雙薪家庭越來越多的中國,有許多婚姻是獨生子女的小王子、小公主的結(jié)合,從小被寵大,若加上祖輩對兒孫婚姻、教養(yǎng)等介入,那么對于組織家庭的兩人,可能無法意識、理解并學習扮演先生、妻子、父親、母親等家庭角色的意義與責任。例如兩個人回到家,連做簡單家務(wù)都會吵,甭談有了孩子之后在分工上會發(fā)生的沖突。
如何增強回家的意愿
針對“不想回家”的心理,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試圖改善:
開誠布公、明確分工
讓關(guān)系回歸正軌的第一要務(wù),就是不要繼續(xù)逃避問題。如果雙方對于自己或?qū)Ψ皆诩业臅r間與投入感到不足,大家開誠布公,表明情況,切記就事論事,不要對人作出批評。
承接溝通的議題,開誠布公的目的是有效地建立角色分工,主要包括雙方收入、時間、能力、意愿四方面。大家明白分配,才能明白遵守。當我們對詳細的計劃缺乏認識,我們會更傾向于無視責任的存在。就像一個學生制定高考目標但缺乏每天實際的學習安排。
因此還要制定明確的賞罰機制,雙方一起遵守。譬如帶孩子達到多少時間,可以得到獎勵。這些獎勵最好是情感性的,如請對方一起吃頓他喜歡的菜,而不是物質(zhì)性的,如給他發(fā)個紅包打賞了事。
不要貿(mào)然生孩子
應(yīng)對壓力的最佳對策之一,就是不要增加更多的壓力。如果在婚姻前期,沒有孩子之前,就有逃避回家的情況,這時千萬不要想靠“生孩子解決問題”。因為實際上,這非但不會解決本來的問題,還會增加新的問題,即在既有壓力沒有減少的情況下,徒增新的壓力。
檢視自己的工作
正如加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南柯(Marty Nemko)所言,面對工作帶來的損耗,僅僅針對癥狀而不是疾病本身去治療,基本是無效的。
如果是工作的原因使得我們逃避家庭,那么思考當下工作對我們的意義、不舒適等因素,可能連帶也處理了職場損耗心力以至于逃避家庭責任的情況。
使愛回歸
面對逃避家庭的情況,其他成員的互助很重要。這就像一起照顧家中的病人,互相照顧可以增加感情的聯(lián)系。沒有情感作用的家,仿佛只是個冰冷的、有功能的屋子。
所以關(guān)鍵是“發(fā)揮家人的作用”,讓關(guān)系回歸情感聯(lián)結(jié),而不是各種功利算計,家才有可能真正溫暖起來。反之,發(fā)揮不了家的功用,家便不再是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