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老舍:孩子們過年 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jié)》寫道:
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芭D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峙碌谌虏攀琴I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莫言:吃餃子
莫言在《故鄉(xiāng)過年》寫道: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里要有八種糧食——其實只需七種,不可缺少的大棗算是配料……
過了臘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辭灶日”。我們那里也把辭灶日叫做“小年”,過得比較認真。早飯和午飯還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飯就是一頓餃子。為了等待這頓餃子,我早飯和午飯吃得很少。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是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說出來嚇人了……
汪曾祺: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汪老在散文《冬天》里寫道:
有位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輪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了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里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豐子愷:吃年底夜飯 碗數(shù)必須成雙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道: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著打年糕。這糯米年糕又大又韌,自己不會大,必須請一個男工來幫忙。這男工大都是陸阿二,又名五阿二。因為他姓陸,而他的父親行五。兩枕“當家年糕”約有三尺長;此外許多較小的年糕,有二尺長的,有一尺長的;還有紅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寶、百合、橘子等等小擺設(shè),這些都是由母親和姐姐們?nèi)プ?,我也洗了手去幫忙,但是總做不好,結(jié)果是自己吃了。
……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經(jīng)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的時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yù)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
陳忠實:臘八面 樹上掛
陳忠實在《過年:家鄉(xiāng)圓夢的炮聲》中寫道:
家鄉(xiāng)灞河臘月初五吃“五豆”,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吃用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豌豆和包谷或小米熬燒的稀飯。
臘月初八吃“臘八”,在用大米熬燒的稀飯里煮上手搟的一指寬的面條,名曰“臘八面”,不僅一家大小吃得熱氣騰騰,而且要給果樹吃。我便端著半碗臘八面,先給屋院過道里的柿子樹吃,即用筷子把面條挑起來掛到樹枝上,口里誦唱著“柿樹柿樹吃臘八,明年結(jié)得疙瘩瘩”。隨之下了門前的塄坎到果園里,給每一棵沙果樹、桃樹和木瓜樹的樹枝上都掛上面條,反復(fù)誦唱那兩句歌謠。
到臘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爺?shù)娜兆?,民間傳說這天晚上灶神爺要回天上匯報人間溫飽,家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給灶神爺帶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糧,巴結(jié)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當晚,第一鍋烙出的五香圓餅先獻到灶神爺?shù)膾煜袂?,我早已饞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圓餅咬起來,整個冬天都吃著包谷面饃,這種純白面烙的五香圓餅甭提有多香了。
到春節(jié)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shù)仫L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fā)出來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我在母親揭開鍋蓋端出第一屜熱氣蒸騰的包子時,根本顧不上品評包子成色的黑白,搶了一個,燙得兩手倒換著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來,過年真好!天天過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