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甫+王敬占+王本宇+劉曄
摘要 松苗立枯病分布范圍廣、危害嚴重,嚴重影響苗圃的經濟效益。本文介紹了松苗立枯病的發(fā)病癥狀、病原、發(fā)病規(guī)律,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該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松苗立枯?。话Y狀;病原;發(fā)病規(guī)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34-02
松苗立枯病,又稱苗木猝倒病,該病分布廣、危害嚴重,全國各地苗圃均有發(fā)生。河南省國有泌陽馬道林場地處中原地帶,氣候適宜,雨水充沛,苗木極易受到立枯病的危害,該病是當地重點防治的林木種苗病害。松苗立枯病主要危害松、杉等針葉樹苗木,也危害楊樹、臭椿、榆樹、楓樹、樺樹、銀杏、桑樹、刺槐等闊葉樹幼苗。筆者根據豫南地區(qū)松苗立枯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該病的發(fā)生。
1 發(fā)病癥狀
松苗立枯病自播種至苗木木質化后均可發(fā)生危害,多在4—6月發(fā)生。因發(fā)病時期不同,受害狀況及表現(xiàn)特點不同,可出現(xiàn)4種癥狀類型。①種芽腐爛型:種子播種后或幼苗出土前被病菌侵害,產生芽腐和種子腐爛,表現(xiàn)為苗床出苗率低、缺苗等。②幼苗猝倒型:俗稱猝倒病。苗木出土后至嫩莖木質化前被侵害,病菌自苗木莖部近基處侵入,出現(xiàn)褐色斑點,病斑擴大后呈水漬狀腐爛,病部出現(xiàn)縊縮,上部枯死,幼苗易倒伏。③幼苗立枯型:也稱苗木根腐病。發(fā)生于出土后且莖部木質化的苗木上,病菌從根部侵入,使根部腐爛,病苗枯死,但不倒伏。若用手拔時,根皮脫落,皮和木質部分離。④莖葉腐爛型:苗木出土后,因過于密集、光照不足、高溫、雨濕天氣等,嫩葉和嫩莖感病而腐爛。病部常出現(xiàn)白色絲狀物,往往先從頂部發(fā)病再擴展至全株,也稱首腐或頂腐型猝倒病[1-2]。
2 病原
該病病原分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兩大類。
非侵染性病原多由環(huán)境不適引起,包括圃地積水、排水不良等造成的土壤過濕,土壤干旱、黏重、表土板結、覆土過厚造成的干旱、缺水、缺氧等,地表溫度過高、陽光直射、揭膜過遲造成的根頸灼傷,以及通風不暢和農藥污染等。
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半知菌,主要有3類:一是絲核菌,多生長在潮濕土壤中;二是鐮刀菌,喜高溫、多濕、微酸性土壤;三是腐霉菌,喜水濕環(huán)境。多數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 ℃,在23~28 ℃時苗木發(fā)病最多。
3 發(fā)病規(guī)律
絲核菌、鐮刀菌、腐霉菌都是土壤習居菌,腐生性很強,可在病株殘體和土壤中存活多年,因而土壤帶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源。絲核菌、鐮刀菌、腐霉菌分別以菌核、厚垣孢子、卵孢子等度過不良環(huán)境,可借雨水、灌溉水傳播,遇到適合的寄主便侵染危害。病害發(fā)生時期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存在差異。病菌主要危害一年生幼苗,尤其是苗木出土至木質化前最易感病。一般在5—6月,幼苗出土后、種殼脫落前發(fā)病最嚴重,一年可連續(xù)多次侵染發(fā)病,造成病害流行。此外,長期連作感病植物、種子質量差、幼苗出土后遇連陰雨天氣、光照不足、幼苗木質化均勻程度差、播種遲、覆土深、雨天操作、揭草揭膜不及時等均可加重病害流行[2]。
松苗立枯病的發(fā)生除受溫度、濕度影響外,還與下列因素關系密切。①前作若是松、杉、銀杏、漆樹等苗木,或是馬鈴薯、棉花、豆類、瓜類、煙草等感病植物,土壤中累積的病菌多,苗木易發(fā)病。②苗圃土壤黏重,透氣性差,蓄水力小,易板結,苗木生長衰弱易染?。辉儆龅接晏炫潘涣挤e水多,易于病菌活動而不利于種芽和幼苗的呼吸與生長,種芽易窒息腐爛。③圃地粗糙、苗床太低、床面不平、圃地積水、施未腐熟的有機肥料、?;煊胁≈隁埦w等將病菌帶入苗床,均有利于病菌繁殖,不利于苗木生長,苗木易發(fā)病。④播種過遲,幼苗出土較晚,此時遇梅雨季節(jié),濕度大,有利于病菌生長;苗木幼嫩,抗病性差,病害容易流行。⑤種子質量差,發(fā)芽勢弱,發(fā)芽率低;幼苗出土后陰雨連綿,光照不足,木質化程度差;雨天操作造成土壤板結、覆土太厚、揭膜揭草不適時等均易于苗木發(fā)病[3]。
4 防治措施
土壤理化性狀與根部病害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積水、干旱、土壤板結、貧瘠等直接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并能加重侵染性病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種子發(fā)芽至苗木木質化前是發(fā)生根部病害尤其是松苗立枯病的重要時期,輕則影響苗木品質及移栽存活率,重則造成苗木死亡。因此,松苗立枯病應采取以栽培技術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4.1 選好苗圃地、改良土壤
改良土壤,加強營林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可以促進苗木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苗圃地宜設在空氣流通、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地勢開闊而不易淹水的地塊。土壤質地以砂壤土為好,細致整地。肥沃度要適中,農家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避免在前作是感病植物的熟地上育苗,或進行土壤消毒后再播種。此外,在新墾山地建圃育苗也可有效預防松苗立枯病。
4.2 選用抗病品種,播前做好消毒工作
選用成熟飽滿、品質優(yōu)良、抗病品種的健康種子,適時播種,加強苗期管理,培育壯苗。此外,采用高床育苗或營養(yǎng)缽育苗也能降低病害發(fā)生。同時,播前要進行種子消毒,將種子用1%~4%硫酸亞鐵液進行過濾消毒或用0.5%高錳酸鉀溶液(60 ℃)浸泡2 h后播種。也可以用50~55 ℃的溫水浸種,或福美雙等藥劑拌種。
4.3 加強土壤消毒
苗圃地土壤消毒對松苗立枯病等有顯著控制作用。播種前曝曬育苗土壤和苗圃,有條件的地區(qū)可采用高溫蒸汽、化學熏蒸劑進行土壤消毒,這些處理還兼有一定的殺蟲除草功效。此外,在土壤中拌入多菌靈、五氯硝基苯、敵克松、氰氨化鈣等藥劑也是常見的土壤消毒措施,也可以撒施硫酸亞鐵粉150~225 kg/hm2進行土壤消毒[4]。
4.4 清理病株和化學防治結合
發(fā)現(xiàn)零星病株時,要及時清理病株,挖除病根,可消滅和減少初侵染病原。初發(fā)病者可直接澆灌藥液防治,或先挖開土壤找到病根割除后再灌藥液或施用藥土。生產上多用50%甲基托布津400~8 00倍液、50%多菌靈800~1 000倍液進行噴灑或灌根,每隔10 d噴1次,共噴3~5次,防病效果較好。也可以用1%~3%硫酸亞鐵液進行澆灌,然后噴灑清水,以防止藥害發(fā)生。endprint
4.5 生物防治
引入生物技術,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害,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木霉菌、牛桿菌等菌根菌制劑以及5406細胞分裂素等處理種子或撒播種溝、噴霧、灌根、拌種控制病害,促進苗木生長。
4.6 藥劑防治
幼苗出齊后,每隔7~10 d噴1次,連噴3次,直至發(fā)病期過后為止。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藥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0.5∶1波爾多液200倍液、高錳酸鉀800~1 500倍液、40%滅病威(多菌靈和硫磺粉的混合制劑)膠懸劑500倍液等交替使用,其中高錳酸鉀800~1 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達到97%~99%。
4.7 殺菌藥土配制
目前,使用較廣、效果較好的土壤消毒劑有多菌靈、五氯硝基苯、敵克松等,其藥土配制方法有以下2種。①多菌靈藥土。用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 kg/hm2與細土混合,藥、土比為1∶200。多菌靈具有內吸作用,對絲核菌和鐮刀菌防治效果均較好。②五氯硝基苯為主的混合藥土。五氯硝基苯對絲核菌防效較好,但對鐮刀菌、霉腐菌無效,故應采用五氯硝基苯與其他殺菌劑配制混合藥土。五氯硝基苯與敵克松的比例為3∶1,將按此比例混合均勻的藥劑再與適量細土混合即可,用量為4~6 g/m2。
4.8 外部環(huán)境對苗木危害的預防
林木種苗在苗圃床上萌芽出土前,其幼苗稚嫩、脆弱,無法承受外部任何侵害。苗圃場周圍若有農田,在莊稼地、菜地或瓜果地等農作物噴施除草劑如噴施百草枯、滅草凈、蓋草能等農藥時,若大量使用或順風刮向苗圃地,就會傷到苗木,造成苗木部分枯死或出苗不齊,此時不要將藥害誤判為立枯病,一經發(fā)現(xiàn)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即用大量清水噴灑、澆灌、沖洗,或設置簡易隔離帶防止農藥飄灑到圃地苗木上。在苗圃地周圍農耕除草時應注意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降低對種苗的傷害,苗圃地附近不要大量施藥,施藥時應降低噴灑揚程,最好選擇無風或逆風時噴灑農藥,以減少對苗木的傷害。
5 參考文獻
[1] 羅春霞.落葉松及油松立枯病防治試驗研究[J].甘肅科技,2011(12):163-164.
[2] 韓學儉.松苗立枯病及其防治[J].河南科技,2002(6):20.
[3] 曹東升.苗圃地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7,20(11):54-55.
[4] 師金華,張仁,羅洪斌.呼倫貝爾沙地樟子松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7,40(5):72-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