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彥華+唐永生+鄭云昆
摘要 以云南省豌豆新品種區(qū)域試驗為平臺,2016—2017年度在曲靖市進行了云南省豌豆新品種區(qū)域試驗,以篩選鑒定適宜曲靖市種植的優(yōu)質、高產、多抗豌豆新品種,同時為豌豆新品種登記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靖豌4號產量達2 888.1 kg/hm2,居本組試驗第1位,田間綜合評價較好,增產較顯著,抗白粉病,可擴大示范推廣。
關鍵詞 豌豆;新品種;性狀;產量;云南曲靖;2016—2017年度
中圖分類號 S643.3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086-02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東部,是傳統(tǒng)農業(yè)大市,素有“滇東糧倉”之稱。食用豆種植在曲靖市農業(yè)生產中正發(fā)揮重要作用,種類以蠶豆、豌豆和蕓豆為主,其中豌豆常年種植面積達1.4萬hm2,但生產上缺乏優(yōu)質高產、抗逆性強的突破性品種,干籽粒產量多在1 500 kg/hm2左右,單產較低,嚴重影響農戶種植豌豆的積極性[1]。因此,篩選鑒定并大力推廣優(yōu)質、高產、多抗等具有優(yōu)異性狀的豌豆新品種,是緩解目前豌豆生產上品種缺乏、單產較低的最有效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曲靖市沾益區(qū)金龍街道宋家河的曲靖現代農業(yè)科技園內,海拔2 010 m,東經103°52′48″,北緯25°33′36″。試驗地屬旱地,前作為玉米,砂質紅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勢平坦,通風向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1.2 試驗材料
試驗參試品種共有7個,分別是云豌50號、云豌51號、云豌52號、云豌18號、靖豌4號、保豐2號豌豆仁和玉豌1號,參試品種類型及供種單位見表1。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7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云豌18號作對照(CK)。3次重復,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10行區(qū),小區(qū)行長4.0 m,行距33.3 cm,小區(qū)面積13.32 m2(4.0 m×3.33 m),區(qū)間距40 cm,重復間走道50 cm,保護行2.0 m,開播種溝后按每行60粒點播,小區(qū)播種粒數600粒。
1.4 試驗實施
2016年11月5日拖拉機深翻耙細平整土地,11月12日行距33.3 cm開播種溝,按株距5~7 cm每行點播60粒,施尿素150 kg/hm2作種肥,播后遇干旱天氣,11月17日澆灌出苗水1次,11月28日后陸續(xù)出苗,所有品種出苗率均超過86.2%[2-3]。2016年12月12日、2017年3月13日各追施1次尿素150 kg/hm2,并結合追肥于3月15日漫灌1次,2月4日、3月13日各噴1次霧甲胺磷+吡蟲啉防治蚜蟲,1月23日、2月23日各噴1次滅蠅胺防治潛葉蠅。4月27日進行株高、分枝數、實莢數等性狀調查后完成取樣,根據各品種的成熟情況于5月2日集中采摘收獲完畢,脫粒曬干完成實粒數、百粒重、產量等室內考種項目后準確分析試驗數據。試驗期間按照要求認真做好全生育期田間觀察記載,觀察記載和室內考種的項目和方法均按試驗方案進行,記載標準按照《豌豆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執(zhí)行[4-6]。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參試品種全生育期天數變幅160~166 d。其中,云豌51號、玉豌1號全生育期天數最短,均為160 d;其次是靖豌4號、云豌18號(CK),全生育期天數為162 d;保豐2號豌豆仁全生育期天數為163 d,云豌50號全生育期天數為165 d;云豌52號全生育期天數最長,為166 d。
2.2 形態(tài)特征及經濟性狀
2.2.1 形態(tài)特征。由表3可知,所有參試品種云豌50號株高最高,為86.2 cm;其次分別是靖豌4號(67.9 cm)、云豌51號(61.7 cm)、玉豌1號(61.1 cm)、云豌18號(CK)(53.9 cm)、云豌52號(52.9 cm);株高最矮的是保豐2號豌豆仁,為51.3 cm。分枝數最多的是靖豌4號,為3.1枝/株;其次是玉豌1號,為3.0枝/株;云豌51號、云豌18號(CK)分枝數均為2.7枝/株,保豐2號豌豆仁、云豌52號分枝數均為2.6枝/株;分枝數最少的是云豌50號,為2.3枝/株。有效枝最多的是靖豌4號,為2.8枝/株;其次是云豌51號,為2.5枝/株;玉豌1號、云豌18號(CK)有效枝均為2.4枝/株,云豌52號有效枝為2.3枝/株,保豐2號豌豆仁有效枝為2.2枝/株;有效枝最少的是云豌50號,為2.1枝/株。保豐2號豌豆仁莢長7.4 cm、莢寬1.2 cm;云豌18號(CK)莢長7.3 cm、莢寬1.2 cm;玉豌1號莢長7.0 cm、莢寬1.1 cm;云豌51號莢長6.6 cm、莢寬1.1 cm;云豌52號莢長6.3 cm、莢寬1.1 cm;云豌50號莢長6.2 cm、莢寬1.1 cm;靖豌4號莢長5.3 cm、莢寬1.0 cm。云豌51號、靖豌4號粒色為白色,粒形圓形,種皮平滑;保豐2號豌豆仁、云豌18號(CK)粒色為綠色,粒形皺縮;云豌52號粒色為褐色,粒形圓形,種皮平滑;云豌50號、玉豌1號粒色為紫色,粒形圓形,種皮平滑。
2.2.2 經濟性狀。由表3可知,本組試驗參試品種單株實莢數從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靖豌4號(15.1莢/株)、云豌18號(CK)(12.4莢/株)、玉豌1號(12.2莢/株)、保豐2號豌豆仁(11.5莢/株)、云豌51號(11.4莢/株)、云豌52號(11.0莢/株)、云豌50號(10.6莢/株)。單株實粒數最多的是靖豌4號,為50.4粒/株;第2位的是云豌18號(CK),為42.7粒/株;第3位的是玉豌1號(39.9粒/株);第4位的是云豌51號,為38.8粒/株;第5位的是保豐2號豌豆仁,為38.5粒/株;云豌52號單株實粒數為35.6粒/株,列第6位;單株實粒數最少的是云豌50號,為33.5粒/株。云豌18號(CK)單莢粒數最多,為3.7粒/莢;其次是云豌51號、保豐2號豌豆仁、靖豌4號,均為3.6粒/莢;玉豌1號、云豌52號單莢粒數分別為3.5、3.4粒/莢;云豌50號單莢粒數最少,為3.3粒/莢。靖豌4號單株干籽粒產量最高,為8.2 g;其次是云豌51號和玉豌1號,均為8.0 g;云豌18號(CK)單株干籽粒產量為7.7 g,云豌52號為6.6 g,保豐2號豌豆仁為6.4 g;單株干籽粒產量最少的是云豌50號,為6.1 g。百粒重在21.84~25.74 g之間,最高的是云豌50號,為25.74 g;其次是玉豌1號,為25.66 g;百粒重位于第3位的是保豐2號豌豆仁、云豌18號(CK),均為25.57 g;云豌52號為22.66 g,列第4位;云豌51號和靖豌4號分列最后2位,分別為22.56、21.84 g。endprint
2.3 抗性
所有參試品種均受干旱和蟲害影響,開花期干旱嚴重,末花期至成熟期雨水較多,部分品種白粉病發(fā)生較重。由表4可知,云豌51號、靖豌4號抗白粉病,其余品種均有白粉病發(fā)生,其中云豌50號、玉豌1號發(fā)生較重,高感白粉??;保豐2號豌豆仁、云豌52號中感白粉病;云豌18號(CK)發(fā)生較輕,感白粉病。倒春寒期間,玉豌1號有輕度凍害,其余品種未發(fā)生凍害。
2.4 產量
由表5可知,本次試驗參試品種折合產量在2 061.6~2 888.1 kg/hm2之間,云豌18號(CK)折合產量為2 604.4 kg/hm2,位于試驗品種第4位,較云豌18號(CK)增產的品種有3個,分別是靖豌4號、云豌51號和玉豌1號。產量最高的是靖豌4號,折合產量為2 888.1 kg/hm2,較云豌18號(CK)增產283.7 kg/hm2,增幅10.9%;云豌51號折合產量為2 735.0 kg/hm2,較云豌18號(CK)增產130.6 kg/hm2,增幅5.0%,產量結果居試驗第2位;玉豌1號產量結果位于試驗第3位,折合產量為2 629.1 kg/hm2,較云豌18號(CK)增產24.7 kg/hm2,增幅1.0%;云豌52號折合產量為2 277.8 kg/hm2,較云豌18號(CK)減產326.6 kg/hm2,減幅12.5%,列試驗第5位;保豐2號豌豆仁折合產量為2 234.2 kg/hm2,較云豌18號(CK)減產370.2 kg/hm2,減幅14.2%,列試驗第6位;云豌50號折合產量為2 061.6 kg/hm2,較云豌18號(CK)減產542.8 kg/hm2,減幅20.8%,產量列最后一位。
3 結論與討論
靖豌4號、云豌51號和玉豌1號3個品種較對照云豌18號增產,其余品種均較對照云豌18號減產。靖豌4號產量達2 888.1 kg/hm2,抗白粉病,田間綜合評價較好,增產效果較顯著,可擴大示范推廣;云豌51號和玉豌1號增產幅度較小,建議下一年度繼續(xù)試驗鑒定。下一步工作將做好靖豌4號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充分挖掘其增產潛力,為該品種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做好下一年度區(qū)域試驗,結合本年度試驗結果進一歩評價篩選適宜本地種植的豌豆優(yōu)良新品種,豐富曲靖食用豆種植結構。
4 參考文獻
[1] 辛元鳳. 豌豆品種比較和分析評價[J].種子,2011,30(6):96-97.
[2] 唐文雪,張立勤,馬忠明,等.河西平川灌區(qū)制種玉米套種不同豌豆品種比較試驗[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9(4):16-18.
[3] 沈寶宇,張?zhí)祆o,孫敏杰,等.菜用豌豆品種比較試驗[J].遼寧農業(yè)科學,2016(6):74-75.
[4] 時永杰,杜天慶.黃土高原半干旱山區(qū)箭舌豌豆品種比較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1(1):93-96.
[5] 王忠生.溫室豌豆新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新疆農墾科技,2014,37(7):22-24.
[6] 黃興國,林家威,蔣曄,等.春播豌豆新品種比較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6(6):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