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安石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 吉林遼源 136600)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最早由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它打破了傳統(tǒng)模式下枯燥、單調、單向灌輸式的授課方式,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發(fā)出指令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出相應的口頭和動作反應。學生在老師有目的的指導下,逐漸學習單詞、詞組,甚至句子。①全身反應法是一種可以將語言和行為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加深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因此這種教學方法也十分適用于二語教學的課堂之中。
TPR教學法最初是被作為一種新型英語教學法提出的。詹姆士·阿歇爾在研究兒童在習得母語的過程時發(fā)現(xiàn),小孩子經常會用轉頭、微笑、哭泣、伸手、抓、走等身體語言來對成人的話語進行回應。例如,父母在對孩子說“看媽媽”或“看爸爸”時,孩子會立刻用“轉頭”這一肢體動作來回應成人的語言?!稗D頭”這一動作代表說明兒童已經理解了成人的話語,但他們在優(yōu)先選擇了用肢體語言而非開口說話來對成人的話語進行回應。類比于兒童習得母語過程中的這種“理解先于開口”的特點,阿歇爾在大量實際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全身反應教學方法的理論。
TPR教學法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阿歇爾認為動詞特別是祈使句中的動詞是語言學習和運用中的重要內容。他還認為語言是抽象和非抽象的結合體。而非抽象詞通常是一些具體的名詞和祈使動詞,學習者可通過這些非抽象詞獲取認知和了解語法結構。②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是一個“理解先于開口”,即先“聽”后“說”的過程。語言學習過程具有相似性,所以教師也可運用全身反應的自然教學方法進行第二語言教學。
其次,TPR教學法還具有心理學基礎。一方面,全身反應法吸收了心理學中“記憶痕跡理論”的觀點。學習者用身體反應對輸入的語言進行回應,將行為動作與語言結合起來,對學習的內容形成深刻的記憶。另一方面,TPR教學法也吸收了情感因素會在語言學習中發(fā)生作用的觀點。即對語言輸出不做嚴格要求并帶有游戲活動的教學方法可以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培養(yǎng)愉快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眾所周知,焦慮的情緒會嚴重干擾學習效果,打擊學習者的自信心,對他們的語言學習產生不利。阿歇爾提出,用TPR教學法進行第二語言教學,可模擬兒童母語習得的自然情景,降低學習者在課堂上的心理壓力,從而減少他們在學習語言中的焦慮情緒。
在TPR教學法應用于第二語言教學時,主要遵循以下三點教學原則:
第一,聽力訓練是教學的基礎,在保證理解的前提下逐步發(fā)展說的能力。學習者如果被輸入了足夠多的可以理解的“聽”的內容,就會自然地過渡到“說”的階段,由“聽”到“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第二,全身動作是發(fā)展理解能力的關鍵。指令是最基本的交際,學習者可以用全身動作來表現(xiàn)他們對所學語言的理解程度。學生在理解了教師指令后,來執(zhí)行指令的過程本身就是語言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熟練的指令來教授語法結構和詞匯項目。[1]
第三,不強迫學生開口發(fā)言。如果在教師在學生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強迫他們發(fā)言,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產生學習焦慮。而用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和靈活多變的身體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開口欲望,則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減緩學習壓力,讓學生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再開口發(fā)言,可有效避免他們因為緊張的情緒而產生語言表達障礙,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2]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TPR教學法具有顯著的優(yōu)點。首先,TPR教學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其次,TPR教學法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幫助他們加強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將語言與身體行為聯(lián)系起來,利用他們在參與課堂活動時獲得的“無意記憶”和“形象記憶”,幫助學習者在重復的課堂活動中記憶語言,體驗到“在做中學”的樂趣;[3]
此外,TPR教學法還有利于幫助學習者養(yǎng)成目的語思維。教師的指令語言是用目的語發(fā)出的,學生可根據(jù)教師的示范動作直接將目的語言與動作行為聯(lián)系起來,而不需要經過母語的轉換,省去了傳統(tǒng)教學法中的“翻譯”過程。利用TPR教學法進行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可以在一開始就幫助學生養(yǎng)成目的語思維,為學習者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4]
當然,TPR教學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TPR教學法中,教師的示范動作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教學經驗不夠豐富、動作模仿不到位或者花樣過于繁多,都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使學生對老師的意圖產生誤解,久而久之會影響到師生之間的默契,甚至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5]
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立都是為了服務于實際課堂教學。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能夠滿足所有實際教學中的需求,TPR教學法也是如此。我們認為,將TPR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融合則會更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6]
直觀法:TPR教學法可與直觀法相結合,例如在開展“動物”的漢語教學時,我們可以直接向學生展示出動物的圖片,之后再帶領學生對動物的形態(tài)進行模仿,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也可有效避免交際失誤。[7]
情景法:讓學習者在較為真實的情景中理解抽象的教學內容,先從整體上對老師要講的語言點進行把握。比如講“渴”這個詞語時,我們很難用一個恰當?shù)纳眢w動作讓學生明白“渴”的意思,但我們可以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在沙漠里,天氣很熱,身邊沒有水的情景,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渴”的感覺,這時我們再做出一個尋找水的動作,相信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渴”這個生詞的意思了。
任務型教學法:將TPR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也是漢語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在做中學”,即要求學習者“用語言做事”。教師往往會給出一些“任務”,讓學生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學到新的知識,并且在“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中產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例如在針對兒童的漢語課中,我們講到“送貨”這個動詞,就可以設計一個“小小配送員”的活動,讓“配送員”將教師指定的物品送到“買家”的手中。外在動機往往與短期成功相關。學生們不但在循環(huán)往復的“送貨”過程中理解了“送貨”這個詞語的含義,還可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梢姡瑢PR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在對外漢語課堂中是十分適用的。[8]
實踐證明,TPR教學法是完全符合第二語言教學規(guī)律和學習者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TPR 能夠提供一個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和循環(huán)往復的練習中學會語言。同時,TPR教學法也有利于幫助教育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傊?,TPR教學法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中,已展現(xiàn)出了充分的優(yōu)勢,對于其存在的不足,則可以通過我們漢語教師的共同努力來彌補,我們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全身反應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融合,以求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9]
注釋
① 馮麗娜,全身反應法解析[J],英語教學,1672-7894(2009)02-166-01
② 解晶晶,全身反應法理論特點及其在現(xiàn)代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理論,1002-2589(2010)16-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