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角斜鎮(zhèn)角斜小學(226633)
王愛華
閱讀理解和作文一直是語文學業(yè)檢測的重頭戲,也是學生失分的重頭戲。以閱讀理解為例,小學生雖然認識字詞,也能通讀全文,但是一遇到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關(guān)鍵詞語的含義、根據(jù)文章的描寫展開判斷和想象的題目,常常就束手無策。這其實是學生的語感太差造成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閱讀教學這一有效平臺,將語感教學滲透于每一課的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和運用能力。
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一些教師總習慣于逐詞逐句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含義。誠然,這種“領(lǐng)著走”的閱讀教學模式省時省力,見效明顯。但是長此以往,學生缺乏對語言文字的主動理解和個性化的感悟,等到獨立閱讀一篇文章時,沒有了教師的指引,就不知道路在何方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舍得留時間讓學生朗讀,讓他們眼、口、耳、腦協(xié)同,在反復誦讀中感悟文本、感受語言、體會情感。
如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薩沙與媽媽的對話是課文的重點。教學中如何才能獲得語言的訓練和情感的體驗呢?我沒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而是讓學生反復品讀對話,提示他們?nèi)ゴλ_沙的心理活動,并尋找和標注關(guān)鍵詞語,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薩沙一家人關(guān)愛弱小的優(yōu)秀品質(zhì)。例如,對于文中的反問句,我將其改為陳述句,然后讓學生在品讀中對比兩種句式的區(qū)別,從而體會到反問句更能夠表達豐富而強烈的情感。通過品讀對話,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了一場溫馨的關(guān)愛弱小的愛的傳遞。在反復品讀中,學生能夠整體感知對話的主題,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對話的含義,能通過對比體會不同句式的特點。這樣,他們既獲得了語言的訓練,又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缺乏想象力的訓練是造成小學生語感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依據(jù)語言文字的描寫,馳騁想象,在腦海中描繪出課文中所描寫的形象,從中領(lǐng)悟其意境和情感,睹形、聞聲、知味,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感悟課文的意境,進而獲得豐富的語感。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嫦裣掠?!好香的雨呀!’”如何才能讓學生對這一情境有深切的體驗呢?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引導過程:(1)同學們,你們在綿綿春雨中散過步嗎?是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回憶雨絲飄落在頭發(fā)、脖頸上的感受)(2)“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是怎樣的場景?你們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學生個個身臨其境,陶醉在桂花雨的美好和詩意之中:“金黃色的桂花真漂亮!”“桂花像雪花一樣飄落下來?!薄肮鸹ㄕ嫦惆。呷诵钠?!”“我被香甜的世界包圍啦!”……通過想象,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小作者的激動、興奮和快樂之情,深刻地理解了語句中“紛紛”“滿頭滿身”“喊”以及三個感嘆號所蘊含的詩情畫意,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逐步提升。
小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寫作這一途徑,因為影響作文水平的不僅僅是構(gòu)思和謀篇,語言文字的表達更不可或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課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敘述脈絡,相機組織續(xù)寫活動,引導學生把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進行延伸,運用流暢、得體的文字進行描述和創(chuàng)作。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更能在語言表達中提升學生的語感。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望月》一課構(gòu)思獨特、感情真摯,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感悟到清幽曠遠的意境,受到了美的熏陶。課文的結(jié)束句是:“我凝視著月色美景,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這是一處巧妙的留白。于是,我順勢引導:“面對浩瀚的星空和皎潔的月色,你一定有無窮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試著把它們寫下來吧?!睂W生依據(jù)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模仿敘述的手法和文本的語言風格進行了續(xù)寫。有學生寫道:“月亮猶如一個風箏,我們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有學生寫道:“月亮是我們的守護者,當我開心時,它會綻放圓圓的笑臉;當我孤單時,它照亮了我的內(nèi)心;當我悲傷時,它躲在云朵后面陪著我一起哭泣……”還有學生寫道:“月亮一定是嫦娥親手制作的月餅,香甜可口,小玉兔時不時咬上一口,引得月亮變幻莫測?!薄瓕W生在續(xù)寫的過程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用充滿童真的語言描繪著多彩的世界。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闭Z感的培養(yǎng)重在積累、重在感悟、重在實踐。“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苯處熃o學生提供理解的平臺、表達的天地和想象的時空,就能夠不斷豐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lǐng)悟和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