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結(jié)束,中國被日本打敗,狀元張謇(1853—1926)決定辭官下海,實業(yè)救國。
張謇這個狀元來之不易。他4歲便開始由父親啟蒙識字。1868年,他15歲,為了讓他順利考取秀才,其父張彭年幫他“高考移民”,籍貫從江蘇海門縣(今海門市)遷移到300多里外的如皋縣(今如皋市),但不幸遇上無賴訛詐,前后打點花了1000多兩白銀,導(dǎo)致家里欠下巨額債務(wù),從此家境窘迫。從15歲到27歲,張謇每隔兩年便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市)參加鄉(xiāng)試,但因為他要打工還債,導(dǎo)致一直拖到1885年,32歲那年才考中舉人。此后,張謇一共到北京參加了4次會試,均名落孫山。
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開設(shè)恩科,張謇這個“落榜專業(yè)戶”在老父鼓勵下,赴京參加了第五次會試,終于幸運地考中狀元。這時候,他已經(jīng)41歲了。從1868年到1894年,他在科場耗時26年之久,進出考場20多次,直接花在考場的光陰便達120多天。
喜報傳到家鄉(xiāng)——蘇北海門縣常樂鎮(zhèn),老父喜極而亡。接著,張謇回家丁憂三年,其間,他決定辭官。其實,早在他考中狀元后不久,一件小事曾給他很大的刺激和震撼,導(dǎo)致他萌發(fā)了實業(yè)救國之心。
張謇
1894年9月下旬的一天,新科狀元、從六品翰林院修撰張謇和其他文武官員去迎接從頤和園回紫禁城的慈禧太后。那天恰好下暴雨,路面積水六七厘米,朝廷大員們均匍匐在路邊,帽子、衣裳全都濕透了,頂戴上的紅纓“滴答滴答”地流淌著水珠,其中有不少須發(fā)皆白的老臣。而慈禧太后的鑾駕經(jīng)過的時候,把這群文武百官當(dāng)成空氣,連簾子都沒有掀開一下。
這件事給張謇很大的刺激,他仿佛被人從頭潑了一盆冷水,打了個寒噤之后猛然覺悟:狀元又怎么樣?一品大員又如何?還不是終生如狗般匍匐在地任皇家凌辱、作賤、奴役?還不是一輩子做磕頭蟲?他從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和朝堂論戰(zhàn)的激情中徹底醒悟了,歸隱之心油然而生。
那天晚上,張謇在日記中寫道:“愿為小民盡稍有知見之心,不愿廁貴人更不值計較之氣;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币簿褪钦f,他不愿在官場與貴人爭斗、計較,而要為百姓辦實事。
此外,其母金氏逝世前囑咐他說:“參加科舉可以光耀門楣,你可以去追求,但你性格剛硬、說話直爽,最好不要做官?!?慈母臨終遺言,讓張謇更加篤定了退出官場的決心。
雨中跪迎慈禧這件事,讓富有骨氣的張謇猛然驚醒,從此他下決心從等級森嚴(yán)的官場跳出來,下海辦企業(yè),最終造福一方,成為近代著名的企業(yè)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