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遼寧大連 116023)
1.人本主義理論和其給案例教學帶來的啟發(fā)。在上世紀中后期,美國漸漸流行起來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有很多研究人員都在這個領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其中較為典型的有馬斯洛、羅杰斯等。
就人本主義心理學而言,其目的在于對某個個體做出全方位的、整體性的描述。人本主義者強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學習情景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能夠讓個體得到知識、技術,能夠讓他們的智力有所提升,個體需要把握自身的情感,需要和其他個體開展互動,需要在學習的時候表明自身的價值取向、看法,展現(xiàn)出自身的潛能,讓自身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對于人本主義者來說,他們往往利用潛能的展現(xiàn)來反映出學習的機制,這些人普遍不認可機械決定論,重視學習中的主體,也就是人。他們指出,應該給予學習者尊重,不管是哪種學習活動,學習者都應該是核心,必須關注學習者的思想、觀念等,學習者一般都可以對自身進行引導,從而步入到“自我實現(xiàn)”的階段。因此,在教學方面,羅杰斯極力倡導應該將學習者當成中心,而且其十分支持非指導性教學手段。以往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而羅杰斯將此打破,將理解、尊重、相信提升至了教育的關鍵位置。其十分重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重視被教育者掌握學習的思想、接受變動,大力推廣意義學習以及內(nèi)在學習,宣傳情感等各種非智力方面的作用,在維護師生關系的平等性、構建最優(yōu)的教育心理氣氛等上獻出了極大的力量。[1]
案例教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內(nèi)容進行了反映,其需要被教育者積極加入到相關的探討中去,在和實際情況相似的環(huán)境中,學習怎樣分析與解決問題。案例教學對學生學會去學習、學會去反思以及學會去交流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2.建構主義理論和其給案例教學帶來的啟發(fā)。建構主義,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將其叫做結(jié)構主義,其出現(xiàn)于上世紀中后期,最初是被瑞典心理學領域的專業(yè)人士皮亞杰開創(chuàng)出來的。該理論重視被教育者的中心地位,提倡被教育者自主接觸知識,以便完成自身知識的充實。建構主義指出,知識實際上并非是利用教育者的講授獲得的,而是被教育者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也就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借力于別的個體比如說教育者或是同伴,使用特定的學習資源,經(jīng)過意義建構之后而得到的。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并非被教育者被動地去接觸,而是自主地去打造知識體系。在學習案例的過程中,所研究的案例就是問題情景,學習者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也就是被教育者持續(xù)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特就是被教育者自主打造、健全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在利用案例教學的時候,被教育者的狀態(tài)應是主動的,他們應該充滿了強烈的期待,自主地加入到交流、探討的活動中去,切實將自身當成課堂主體。并且,該種方式也十分注重被教育者之間的交互。被教育者在學習的時候,互相交流、探討,不單單能夠由對方的觀點中得到思路,也將自己的看法表述給對方讓對方參考。
建構主義對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這兩者在學習中的地位進行了平衡,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其既注重教育者在指引上的作用,也注重被教育者的主體位置。其中前者是意義構建的助力者、推動者,而并非內(nèi)容的傳輸者,后者是相關內(nèi)容的處理者、是意義的構建者。
就案例教學而言,案例通常都對實際情境進行了高度反映,其所涉及的問題可以帶動被教育者探究的自主性。所以,和以往被動的教學方式比較,該種方式更為凸顯了被教育者的主體身份,告訴被教育者應該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的變動來選用適宜的方式處理問題。
在案例教學中,教育者被賦予了主導作用,被教育者被賦予了主體身份,和以往的教學方式比較,不管是在教學目標,還是在教學資源等很多方面均存在著極大的差別,筆者對這些差別進行了歸納從不難發(fā)現(xiàn),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教學目的、材料、授課方式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于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言,案例教學法具有較明顯的特色:
1.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中心地位。就講授方式而言,以往教學方式通常為學生聽老師講,案例教學法則倡導學生要加入到案例的探討之中。從以往的教學方式來看,教育者處于中心地位,他們掌控著課堂的步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間的分工十分明確,前者對內(nèi)容進行講解,后者則是聽從前者的講解,處在一種十分被動的狀態(tài),課上氣氛往往會沒有生氣。而從案例教學方式來看,教育者的身份有所變動,中心地位讓渡給了被教育者,被教育者沖出了被動的局面,而教育者轉(zhuǎn)變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指引者和案例交流活動中的參與方。
2.案例教學方式更為注重能力的開發(fā)以及知識的利用。就以往教學方式而言,教育者盡力將自身擁有的知識傳達給被教育者,局限于理論內(nèi)容,而忽略了知識的利用,后果就是被教育者無法將知識和現(xiàn)實搭接起來。但是就案例教學方式而言,其注重實踐,注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對待。在案例教學中,被教育者需要交流、探討,發(fā)現(xiàn)案例中所隱藏的理論內(nèi)容,強化自身消滅現(xiàn)實問題的技能。案例教學并非局限于給被教育者提供一種普適性的結(jié)論,還有助于強化被教育者們處理各類實際問題的能力。
3.就案例教學方式而言,其更為重視開發(fā)被教育者的思路以及創(chuàng)造力。從以往教學方式來看,被教育者如果能夠?qū)⒔逃咧v過的內(nèi)容消化,在測試中得到較高的分數(shù),那么他們就能夠被認定為好學生。但是從案例教學方式來看,測試分數(shù)并非是判斷被教育者知識掌握情況的唯一參考,其更為注重被教育者的學習過程,更為注重被教育者單獨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與其他個體交互的能力,倡導對被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力進行開發(fā),而并非墨守成規(guī)。
從上述內(nèi)容中不難發(fā)現(xiàn),案例教學方式和當下教育領域的走向是相符的,在進行授課的時候,高校針對具體情況采用適宜的案例來完成教學,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教學成效,強化被教育者探究、處理問題的技能。
[1]孫曉迪,淺議案例教學法的特點與運用,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J]201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