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區(qū)桂嶺鎮(zhèn)進民小學 廣西賀州 542806)
由于我國當前的社會現(xiàn)狀,廣大農村地區(qū)的青壯年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了長輩和孩子,這些孩子也就成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由爺爺奶奶等長輩帶大,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農村學校的教育方向應該重點關注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增進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定期的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工作,關愛留守兒童的生活,一起來呵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靈。[1]
根據(jù)社會調查顯示,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兒童由于在生活中缺乏父母的陪伴,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留守兒童也產生了很多的心理問題,尤其是表現(xiàn)在個性和性格方面,有些兒童會產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和其他的同學接觸,長此下去越來越孤僻,并且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大都是有爺爺奶奶等隔代的長輩所帶大,長輩的過分溺愛,造成了留守兒童大都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這些問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養(yǎng)成都存在著不好的影響,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留守兒童的年齡較小,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兒童的心理造成很多不良的影響,一方面是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的交際和溝通中普遍存在障礙,由于留守兒童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與其他人溝通和交流,容易受到社會中不良現(xiàn)象的誘惑,沾染一些喝酒抽煙的壞習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由于和教師和同學缺少溝通,導致學習的時候沒有目標,缺乏進取心,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造成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不能積極的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無論是在日常的交流還是學習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應該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重視。[2]
1.學校積極開展德育教育呵護留守兒童的心靈
學校是兒童除了家庭之外進行學習的重要場地,因此,學校應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呵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靈,正確的引導和疏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所以,學校應該以學生為根本,做好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加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以此來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的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在留守兒童遇到問題的時候,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應該給予及時的幫助,當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的進行溝通,疏通留守兒童的情緒,幫助他們排解困惑,呵護留守兒童的心靈。比如,學校可以開展一個心理健康咨詢教室,這個教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定期的組織一些活動,來及時的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動態(tài),與留守兒童之間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成為留守兒童的朋友,讓學校不僅僅成為一個學習的地方,還能成為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愛的樂園,讓留守兒童能夠感受來自學校、教師和同學的關懷,彌補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的缺失。
2.父母配合學校做好兒童的心理教育工作
要想做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學校積極開展德育教育之外,還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與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然而越是面對這種情況,越需要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尤其是一些父母,認為自己在外邊打工,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物質生活雖然重要,但是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需要來自父母對其情感上的關懷,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徹底的轉變這種心態(tài),積極的配合學校的工作,共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留守兒童的父母無論生活多忙都應該經常抽出一些時間多給家里打電話,在打電話的時候除了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之外,更多的則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狀態(tài),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樣,孩子才能更多的理解父母不能在身邊的原因,也可以盡量的減少留守兒童內心的孤獨和脆弱。父母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只有留守兒童的父母與學校積極配合,才能共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讓孩子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快樂的成長。
3.教師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工作的重視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有由隔輩的老人照顧其日常生活的,有些老人對孩子過分的溺愛,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管教,更容易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除了在學校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之外,還應該定期的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工作,重視對孩子開展家訪工作的重視度,掌握留守兒童在放學之后的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潛在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給予及時的糾正,既避免了這些留守兒童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還能引導他們往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比如,有些家長在外邊打工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為了彌補孩子,經常會給孩子很多的零用錢,然而,留守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對于零花錢不能很好的管理,很容易在社會上一些壞孩子的帶領下,走進網吧或者游戲廳,將零花錢都用在這些地方,這并不是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初衷,卻造成了孩子的這些壞習慣,如果,教師能夠做到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及時的了解孩子們放學后的動態(tài),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提建議,幫忙保管孩子的零花錢,為其購買學習用品或者其他學習用具,放學的時候督促留守兒童盡快回家,盡可能的防止孩子在學校外邊學到一些不好的習慣。
由于兒童的內心更為敏感,其內心的承受能力更加脆弱,尤其是農村的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陪在身邊,造成了正常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學校生活中,學校和教師應該給予這些留守兒童更多的愛和關懷,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撫慰留守兒童脆弱的心靈,通過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努力,引導留守兒童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更加陽光的面對生活,努力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讓這些孩子能夠更加快樂的成長。
[1]張玉山.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J]. 中華少年,2017,(25):7-8.
[2]李紅軍. 關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吉林教育,2017,(3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