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國
隨著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入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新型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手段、新型的數據應用和實踐,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相適應,信息傳播渠道也由以往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轉變?yōu)橐晕⒉?、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線上直播等新興渠道與原有渠道并存的格局,并出現了大型傳媒集團融合各類傳播渠道,形成信息傳播矩陣的趨勢。
原有的信息傳播的路徑、方式和影響力已經被打破,對于媒體而言,不論是新興媒體還是原有媒體,要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生存、發(fā)展,改革成為一條必由之路。要適應新時代信息傳播格局的變化,媒體的轉型至少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轉型,二是內容生產轉型,三是產業(yè)鏈轉型。而一切改革圍繞的目標,又是媒體始終不變的追求: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
2015年,清華大學開展了一項“基于國內110家主流媒體的調查分析”,針對國內110家主流媒體的兩微一端融合狀況展開調查。調研結果顯示,在調查的110家媒體中,共有106家(占比96.36%)開通了官方微博,105家(占比達95%)開通了官方微信,66家(包括籌備開通的,占比60%)開設了客戶端,實現了微博、微信、客戶端三大新媒體平臺的融合發(fā)展。主流媒體采用“新媒體+”的方式實現融合發(fā)展已成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該調查還顯示,全國媒體兩微一端用戶量分布呈現出多極化發(fā)展態(tài)勢:中央媒體獨占鰲頭,20強中占比達40%。可以說,在“融媒體時代”,媒體發(fā)展的總體態(tài)勢仍然是強者恒強,原有的傳媒集團在新時代仍然占據主流話語權。
不可否認,在媒體轉型和融合上,不少媒體尤其是大型傳媒集團也走了很多彎路,主要原因是各個傳媒集團在運用互聯(lián)網之際,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認為只要嫁接互聯(lián)網技術,跟隨互聯(lián)網傳播趨勢,把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手段一一配齊,并把原有的媒體內容,直接轉移到新興終端上就萬事大吉,這實際上是“+互聯(lián)網”,并不是“互聯(lián)網+”。真正要實現““互聯(lián)網+”的轉型,是需要在經營思路、內容生產思路、營銷思路以及傳播思路上,進行完整地系統(tǒng)性變革,都要考慮互聯(lián)網狀態(tài)下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法,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
因此,縱觀原有媒體的轉型,各個傳媒集團已經在突破利用新媒體工具去延伸傳播觸角的方法,開始走向立足互聯(lián)網基因、謀求新突破的路徑上。比如,2016年3月,客戶端“上海觀察”擴容后全新上線,與《解放日報》建立一體化運行機制,實施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澎湃新聞的改革尤其徹底,2014年7月正式上線后,關閉了原有的《東方早報》,借力時政內容,迅速提升影響力,在用戶規(guī)模增長、閱讀體驗、經濟收益、影響力、探索全員轉型等方面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
要實現新聞內容生產轉型,首先要實現內容制作思路轉型,原有的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內容生產思路的轉型是首要的。原有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并不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抓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原有媒體從業(yè)員的表達能力,對各類新媒體的運用能力,也非一般人員可以比擬。因此,傳統(tǒng)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只要能夠轉移視角,從受眾出發(fā),以受眾思維指導新聞產品制作,既可以突出專業(yè)優(yōu)勢,又能抓取受眾注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從輸出內容的單向思維,向互動思維、服務思維、產品思維等新型互聯(lián)網思維轉變。
在這一方面,上海報業(yè)集團的轉型尤為突出。在傳統(tǒng)報刊內部,上海報業(yè)進行內容生產流程轉型,如《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新聞晨報》《上海日報》等各報刊、各部門積極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開發(fā)移動客戶端。截至2016年11月,上報集團擁有10家具有新聞登載資質的網站(其中一級資質4個),18個媒體APP客戶端,媒體機構認證微博33個,媒體機構認證微信公號137個。這一批或大或小的新媒體項目,圍繞用戶需求,努力探索新聞生產流程變革、探索傳播渠道和方式的變革、探索新媒體話語及內容產品,將上海報業(yè)的媒體內容覆蓋到更多更新的人群,形成傳播合力。
從新技術和新模式應用情況來看,各類媒體“中央廚房”式的全媒體發(fā)布流程機制,已經開始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fā)布”的內容制作流程也逐漸成為各個媒體的標配。比如,人民日報以上海為中心開設了“大江東”工作室,采寫內容先由新媒體發(fā)布,然后由報紙進行二次傳播,形成滾動式發(fā)布,加大了傳播力度;再如,在新媒體產品上,人民日報在2017年建軍節(jié)期間,推出了“軍裝照”產品,傳播使用人次過億,有效地實現了傳播正能量的預期。
但是,不可否認,即便在“融媒體時代”,同質化問題仍然是各個媒體機構面臨的困境,如何在同類型同主題甚至是同題材的媒體競爭中,實現脫穎而出,有效抓取受眾注意力,仍然是擺在各個媒體機構面前的重大課題。同時,各個媒體機構出于原有的心態(tài)定勢,服務于受眾的思維在實踐中難以落實,在交互性、變異性、流動性上往往滯后,因此,受眾一旦是媒體平臺上難以滿足交互需求,就很容易導致用戶流失。
因此,在今后的轉型改革中,各類媒體機構、尤其是大型媒體集團必須善于利用大數據,從在大數據積累過程中,描繪用戶群體畫像,了解受眾喜好,有針對性地制作新聞內容,有目的性地實現新聞引導,才能在抓取用戶的同時,達到新聞傳播目的。
2016年底,上海六家國有獨資或全資企業(yè)增資6.1億元,對澎湃新聞網運營主體——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戰(zhàn)略入股,體現了各界對澎湃新聞的重視和看好。界面項目于2014年10月正式上線,2016年7月,藍色光標等宣布增資界面,界面的估值已達9億元人民幣。2017年底,界面通過換股的方式,完成與藍鯨·財聯(lián)社的整體合并,市場估值超過50億元,整合后的界面·財聯(lián)社將打造成為中國移動財經客戶端領先品牌,做“中國彭博”。隨著這一系列資本運作,澎湃、界面這兩個根植于上海的新媒體,迅速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新媒體產品,而同質化的新媒體產品則逐漸趨于銷聲匿跡。
不少專家認為,新媒體時代的產業(yè)鏈條已經完全不同與原有媒體,在新的產業(yè)鏈條上,從技術支撐、內容支撐、產品支撐、營銷支撐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相對應的供應商。媒體已經不能再單純作為一個內容輸出者,而應成為內容的整合者、資本的整合者、產業(yè)的整合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報集團在成立之初就布局了兩大資產運營平臺和一支新媒體產業(yè)基金,即文化金融地產投資平臺、文化與新媒體投資管理平臺、八二五新媒體產業(yè)基金。在運營之中,上海也呈現出自身特征。一是隨著資本市場對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引領作用越來越大,上海主流媒體也日益重視資本運作對集團發(fā)展的重要性。二是借助上市公司(東方明珠、新華傳媒)的資本優(yōu)勢,提升資本運作門檻。三是通過多方合作,提升資本市場話語權。四是投資對象超出媒體、文化領域,進入金融、地產等熱門領域,延長了產業(yè)鏈。從全球范圍看,有效的資本運作,既能夠延伸媒體的產業(yè)鏈,也有利于媒體集團的多元經營、降低風險,成為媒體集團保持發(fā)展實力的重要途徑。
應該說,隨著互聯(lián)網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日趨深入,媒體融合之路也才剛剛開始,不論央媒還是地方媒體的融合舉措也還處于試水階段。但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媒體機構的改革,也呈現出越來越多喜人的改革動態(tài)和格局,越來越多媒體開始刀口向內,勇于自我革新,新媒體的路徑越走越寬。
應該強調,縱觀各媒體的融合策略,原有的媒體在轉型發(fā)展中必須在強化資源保障的基礎上,通過圍繞基礎配置、內容生產、產業(yè)鏈延伸三方面,進行整體性、系統(tǒng)性改革,實現融媒體內容輸出、傳播服務、運營盈利的創(chuàng)新突破,這是今后融媒體改革的重點舉措。
參考文獻:
[1]向安玲,沈陽,羅茜.媒體兩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 —基于國內110家主流媒體的調查分析[J].現代傳播,2016(4).
[2]李良榮,周寬瑋.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8).
[3]趙文婕,許丹丹.面對移動互聯(lián),傳統(tǒng)媒體需要的轉變——“人民新聞”與“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運營實踐[J].青年記者,2014(9).
[4]諸曉紅.關于傳統(tǒng)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若干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