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胡梅仙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江蘇宜興 214200)
自殺是指個體在復雜心理活動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1]。自殺行為或傾向通常是由于抑郁癥引起,由于患者對生活失去希望,內心深處存在著強烈的自罪妄想,因而產(chǎn)生自殺意念和行為[2]。精神分裂患者也會有自殺傾向和行為,許多因素都會對精神分裂患者造成影響,自殺行為的發(fā)生最主要還是由于幻覺妄想等癥狀引起的。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加,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3],近年來,自殺患者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自殺患者采用心理干預及心理等優(yōu)質的護理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本院就診的60 例自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2 例,女性48 例。文化程度:小學文化14 例,初中文化15 例,高中文化24 例,本科以上7 例,年齡14 ~76 歲;疾病種類:精神病6 例,抑郁癥30 例,其他24 例,其中入院昏迷者12 例,昏迷時間3 ~21 h,清醒者48 例。自殺方式:包括服用農藥,安眠藥或其他藥物。住院時間:2 ~12 d,平均3 d。
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包括應急預案,心里干預與護理,用藥指導,加強主動服務的理念,倡導“三心服務”等措施。護士在護理過程中為患者提供方便。
(1)應急預案
由于自殺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隨時有自殺傾向或自殘行為,因此在患者入院時,首先應有應急預案,做到有效控制患者,使其情緒穩(wěn)定并配合治療(必要時使用鎮(zhèn)靜藥物)。
(2)心理干預與護理
兩名護士輪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每周兩次至少60 min 的談話,談話內容包括:自殺觀念的產(chǎn)生時間,采用過的自殺方式,擬采取的自殺方法,最苦惱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問題,服用藥物后的感受,出院以后的打算,跟家人的關系,及家屬對患者的態(tài)度等情況。做到對患者有充分詳實的了解,對患者可能有的行為做出預判[4]。
(3)用藥指導
提醒并監(jiān)督患者遵照醫(y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抗抑郁及抗精神分裂藥物)。
(4)加強主動服務的理念
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將患者作為親人一樣對待,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到準確到位的護理。對昏迷患者進行親情呼喚。
(5)倡導“三心服務”
真正的做到真心相待,設身處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慮,做患者的知心朋友,樂于傾聽患者的痛苦。給與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細心觀察,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通過對患者的真心相待和細心觀察,真正的做到精心護理。讓真心相待,細心觀察,精心護理的“三心服務”真真正正的落到實處[5]。
以患者康復率以及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DI)、心理健康評定量表(SCL-90)對患者護理效果進行評測。BDI 評定自殺意念以及自殺危險程度,分數(shù)越高,再次自殺傾向越大。SCL-90 評分每個項目等級為1 ~5 分,共約90 個項目,總分為450 分,分數(shù)越高心理狀況越差。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因此心理干預與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抑郁癥患者存在著極高的自殺風險,根據(jù)長期追蹤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約有15%的抑郁癥患者最終會選擇自殺[7]。高復發(fā)性[8]也是抑郁癥的典型特征,而且病情也會隨著復發(fā)次數(shù)的增多而愈發(fā)嚴重,高額的治療費用也是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劇增,所以患者在住院期間也存在著極高的自殺風險。因此,醫(yī)院的治療與防護任務顯得尤為突出。
優(yōu)質護理是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護理方式,從細微處對患者進行細致關懷,對患者方方面面照顧周到,注重細節(jié),真正考慮患者深層需求,以人為本,將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從患者角度出發(fā),滿足一切合理需求為目標。將患者心理護理與身體護理結合,讓患者真正感受到關懷與溫暖,通過對患者的真心相待和細心觀察,真正的做到精心護理。不斷創(chuàng)新護理方法,優(yōu)化護理流程,形成系統(tǒng)化高效的護理理念與過程,在護理實踐中不斷進步與發(fā)展。
本研究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強調住院期間心理干預與護理的作用,不僅僅強調醫(yī)生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護理人員的作用,這是一種全方位的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本院護理治療后,58 位患者康復出院,護理后患者BDI 評分達到了(9.01±4.62)分,較護理前明顯降低,且護理后患者的SCL-90 評分為(159.02±21.01)分,顯著低于護理前評分,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藥物治療再加上心理干預與護理,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功能,有助于患者重新就業(yè)或接受教育。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回歸社會,與以往的研究報道結果相一致。同時,本方法簡單易行,對患者的要求不高患者的依從性較好。
經(jīng)過本院的治療護理,上述60 位患者中58 例康復出院,2 例死亡,康復率為96.67%,見表1。
表1 患者康復情況匯總[例(%)]
護理后,患者的BDI 評分及SCL-90 評分顯著低于護理前(P <0.05),見表2。
表2 患護理前后患者BDI 及SCL-90 評分差異分析(±s,分)
表2 患護理前后患者BDI 及SCL-90 評分差異分析(±s,分)
時間 BDI評分 SCL-90評分護理前 18.66±5.20 216.81±42.02護理后 9.01±4.62 159.02±21.01 t 9.096 21.046 P<0.05 <0.05
精神分裂癥病程時間很長,隨著病情加重,患者會逐步脫離正常生活軌道,個人生活也會陷入無盡痛苦和混亂。有50%的患者有自殺企圖,其中有10%的患者最終死于自殺[6]。目前,藥物治療是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主要方法,雖然藥物緩解了患者的病癥,但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即活動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出現(xiàn)了情感麻木。這會大大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同時患者家屬也會對此進行抱怨,這也是患者在病癥消失后又出現(xiàn)的新問題,也是患者臨床痊愈后再次自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