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萍 錢 華
(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yī)院,江蘇泰州 225499)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一種惡性腫瘤,高發(fā)患者群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1]。導致患者出現(xiàn)宮頸癌的具體病機尚不明確,主要與生物學因素、分娩次數、性行為、病毒感染等有關[2],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其疾病癥狀并不明顯,隨著其疾病的進展,其可出現(xiàn)陰道異常排液、流血等疾病癥狀,同時可出現(xiàn)下肢腫痛、尿頻、尿急、便秘等繼發(fā)性癥狀[3-4]。臨床主要是采用子宮廣泛性切除術為患者實施治療,開腹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將患者的病灶切除,但是創(chuàng)傷較大[5-6]。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腹腔鏡手術的應用在不斷擴大。本文主要對宮頸癌患者接受腹腔鏡下子宮廣泛性切除術治療的效果作觀察分析。
選取2013 年1 月至2016 年6 月本院收 治 的100 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患者年齡30 ~65 歲,平均年齡(47.56±5.36)歲,F(xiàn)IGO分期為:Ⅰa2 期患者6 例,Ⅰb1 期患者28 例,Ⅰb2 期患者10 例,Ⅱa1 期患者4 例,Ⅱa2 期患者2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0 ~64 歲,平均年齡(48.01±5.10)歲,F(xiàn)IGO 分期為:Ⅰa2 期患者7 例,Ⅰb1 期患者26 例,Ⅰb2 期患者9 例,Ⅱa1 期患者5 例,Ⅱa2 期患者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1)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存在宮頸癌;(2)FIGO 分期為Ⅰ-Ⅱa 期;(3)無手術禁忌癥者。
排除標準:(1)存在宮頸癌手術治療史、放化療史、介入治療史者;(2)FIGO 分期在Ⅱa 期以上者;(3)合并排便、排尿異常以及泌尿系統(tǒng)疾病者;(4)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者;(5)難以積極配合本研究者。
所有宮頸癌患者均接受子宮廣泛性切除術治療,其中對照組經開腹手術治療。實驗組則經腹腔鏡下手術治療,術前指導患者進行陰道沖洗,并給予患者腸道沖洗,協(xié)助其保持膀胱截石位,頭高腳低位,實施全身麻醉。于患者臍上緣作小切口將套管刺入,對二氧化碳氣腹建立,經臍孔穿刺進入Trocar 套管,通過腹腔鏡對患者的盆腔、腹腔檢查來對患者的切除區(qū)域檢查,將骨盆斗韌帶進行高位切斷,實施雙重結扎,若患者存在生育需求,則對其卵巢保留,實施結扎剪斷處理,之后對韌帶固定。將圓韌帶切開,剪開患者的膀胱膜,反折腹膜,將膀胱下推,對膀胱前輸尿管實施游離處理,分離處理直腸側窩以及膀胱側窩,將子宮韌帶、骶韌帶、陰道上段3 cm 切斷,經陰道口將子宮取出,在腹腔鏡下對盆腔沖洗,并對引流管、尿管放置,以可吸收線對陰道殘端實施縫合干預。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用時、手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盆腔引流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天數、淋巴結清掃數)作觀察分析,并分析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疾病2 年內復發(fā)情況的差異。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用時顯著高于對照組,其手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盆腔引流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0%,顯著低于對照組(28.00%,P <0.05);兩組患者疾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本研究顯示,接受腹腔鏡下子宮廣泛性切除術治療的實驗組宮頸癌患者,其手術用時高于對照組,其手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盆腔引流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或短于開腹手術治療的對照組,表明腹腔鏡下實施子宮廣泛性切除術治療,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是手術出血量較少,可減少患者的創(chuàng)傷程度,術后康復時間縮短,且可保證淋巴結清掃數量,控制疾病復發(fā)的概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廣泛性切除術應用于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能夠減少患者的機體創(chuàng)傷程度,縮短其康復的時間,可保證治療的效果,對改善宮頸癌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