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中琨 李卓倫 韋藝璠
公益微電影主體包括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公益組織和微電影愛好者個人等。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激發(fā)和鼓勵更多的公益微電影主體投身于公益微電影制作和傳播隊伍之中,推進我國公益微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
政府機關為主體的公益微電影主要以社會教化、公共服務等為目的,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形象,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
公益組織為主體的公益微電影對慈善救助、生態(tài)保護、性別平等、特殊群體保護等進行宣傳和推廣,例如,浙江省慈善總會《戀戀西塘》、中國禁毒基金會《回歸》等,通常多輔以公益組織活動的開展,公益微電影作為宣傳環(huán)節(jié)的一種常用傳播形式,起到協同作用。
個人愛好者為主體的公益微電影數量眾多,例如,馮俏《后代》、陳斌《守夢》等。個人原創(chuàng)公益微電影成為時興的傳播手段,具有草根性、時效性、感染力,在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產生蜂鳴效應。
公益微電影傳播客體研究主要圍繞微電影傳播的對象展開。
從年齡層面看,其既可以面向青少年群體,也可以面向中老年群體,既能夠對青少年群體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導作用,也能夠對中老年群體起到警示感化作用。面向青少年群體的公益微電影,就要主張在內容上體現“少說多做”原則,避開他們最反感的說教方式。而中老年人群已擁有大部分人生閱歷,因此公益微電影的作用就是加強他們的認知,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引起共鳴。
從性別層面看,男性群體往往是家中的頂梁柱,“父愛”“在外打拼工作勞累”等詞語往往是人們給這一群體貼上的標簽,而女性群體往往體現“母愛”“勤儉持家”“感性或理性消費”等詞語,絕大部分女性溫柔、細致、情感細膩的性格是與男性群體的一大不同之處,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公益微電影客體。
公益微電影傳播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受眾可能喜歡不同的形式,通過公益微電影傳播形式研究探討怎樣以適當的形式滿足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口味。
簡單來看,公益微電影按傳播形式可以劃分為影視劇情公益微電影、數字動畫微電影、手機公益微電影三類。
影視類公益微電影在公益微電影中占據主要地位,通常伴隨有鮮明豐滿的人物劇情和敘事邏輯,通感的方式引起觀者共鳴,達到公益宣傳的目的。
動畫類公益微電影利用數字動畫技術,減少尋址、場景搭建、人物表演等成本,動畫的表現形式日益鮮活,更是滿足了少年兒童等群體的特殊視覺需求。
公益微電影傳播形式多樣,隨著技術不斷變革,新興媒介不斷產生,公益微電影傳播形式也會隨之而變,照片類公益微電影、手繪類公益微電影等,類型多樣,形式豐富。
公益微電影有著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和多樣的創(chuàng)作題材,其作品內容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愛國勵志、教育健康、法制文明、文化藝術等幾乎無所不包,例如,目前我們比較常見的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榮譽感自豪感等可視為愛國題材的公益微電影。有關反對校園暴力、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愛殘疾人、遠離毒品煙草等可視為教育健康類題材,以及有關遵守交通規(guī)章、遵紀守法、禁止酒駕等法治文明類公益主題,各類勵志題材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公益微電影創(chuàng)作依據。
探索公益微電影的傳播內容,確定不同時期的傳播主題和傳播重點,可以大大開拓公益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方向和思路,促進公益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繁榮。
公益微電影作為微電影的一種特殊體裁,其承載著傳播社會正面價值觀的責任,在內容、題材、風格等方面的選取上自然不能像商業(yè)電影那樣帶有病毒式傳播的優(yōu)勢效果,而如何加強公益微電影的傳播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量。
形成以微信、微博和手機移動端為矩陣的兩微一端傳播網,實現裂變式傳播,借助微信的評論、轉發(fā),以及微博的評論轉發(fā)和熱點話題的形成來創(chuàng)造傳播合力,實現多點對多點式的裂變式傳播,以充分地加強傳播力度,拓展傳播深度。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有限,取得第一眼注意力便顯得極為重要。而適當利用標題效應,則可以使得相關內容在第一時間便搶得優(yōu)先權,促使人們對內容本身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公益微電影雖然以傳播公益信息,增強社會對于公益活動的關注度為主要目的,但是其制作的落腳點也應該以內容的精品化創(chuàng)作為主。在內容上追求創(chuàng)新,實現以情動人,打造具有傳播價值的公益文化精品,才是公益微電影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的首要前提。
粉絲效應在這個以流量為主要熱度衡量標準的傳播時代顯得極為重要。加入明星,吸引粉絲關注,使得公益微電影可以具備相應的社會號召力,實現相應的社會價值,以達到公益微電影的傳播目的。
公益微電影是新時代的新興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契合了數字媒體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與習慣,并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正能量,充實、感化人們的內心。歸根結底,公益微電影的發(fā)展最關鍵的還是內容,力爭創(chuàng)作并傳播能夠打動人們內心,引起情感共鳴的高質量公益微電影作品,才能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妮.微電影的傳播分析[D].武漢:湖北大學,2013.
[2]安穎.微電影的傳播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3]康初瑩.“微”傳播時代的微電影營銷模式解讀[D].鄭州:河南工業(yè)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
[4]張波.論微電影在當下中國的生產及消費態(tài)勢[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2012.
[5]喻國明,宋美杰.微電影,大數據,三網融合:中國傳媒業(yè)跨入新傳播時代——社會視角下的2012中國傳媒業(yè)關鍵詞[J].編輯之友,2013(2).
[6]陳福寶.微電影廣告研究[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13.
[7]黃莎,夏光富.微電影:網絡時代電影藝術的新形態(tài)[J].重慶: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