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著偉
新媒體是時代與新科技結合的產物。它主要是依托電子信息化技術及互聯網科技展現出來的信息傳播與接收形態(tài),我們常見的新媒體形式主要有網絡媒體、移動電視、數字報刊、手機短信、微信,等等。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使新聞接收和新聞發(fā)布更為靈活、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賴電腦、手機等媒介來獲取新聞信息??陀^來講,新媒體的出現對于電視新聞的生存既是挑戰(zhàn)又是機遇。電視新聞要想生存并更好地展現其價值,一方面要積極借鑒新媒體的優(yōu)勢,增加與受眾溝通的頻率;另一方面,要保持自身公信力與權威性,守住輿論陣地。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發(fā)布者,而每個人也都是信息接收者,因此,一旦某個地方或某一個事件發(fā)生時,不少民眾都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直播平臺等多種渠道接收到該信息,可以說,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必須要高度注重時效性,同時重視新聞素材的關注熱度,選擇受眾最喜歡、最需要接收的新聞信息??陀^來講,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對信息傳播途徑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媒體本身的類型。鑒于上述分析,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刻認知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特點。具體來講,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性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基于美學角度的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電視新聞編輯時,編輯工作者除了要把控好電視新聞的基本內容外,還要注重新聞的藝術性與審美,合理搭配聲音、圖像、文字、解說和視頻,對電視新聞進行渲染和包裝,以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這種操作在信息技術不甚發(fā)達的過去,實施起來難度較大,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借助信息技術,提升電視新聞編輯的藝術性和審美層次將變得簡單易行。
第二,基于受眾角度的電視新聞編輯。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的特點不止停留在信息編輯形式上,更表現在滿足廣大群眾需求方面。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群眾生活水平、審美、觀念都在發(fā)生變化,因此,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不斷探究群眾的審美變化和關注熱點,從而精選出更適合他們“胃口”的內容素材。
消息類新聞是電視新聞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提升該類新聞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在傳統(tǒng)電視新聞編輯過程中,工作者往往采取相對嚴肅的模式化編排方式,即主持人解說配合現場畫面。但這種模式在時代發(fā)展背景下的一成不變會使受眾產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鑒于當前新媒體環(huán)境,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的消息類新聞可以適當創(chuàng)新編輯形式,在確保消息類電視新聞真實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通過一些耳目一新的形式變化帶給受眾不一樣的感受,如引入新聞記者的現場采訪、節(jié)目中融入民意調查環(huán)節(jié)等形式。
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應結合國情和民情,適當調整新聞編輯內容,將更豐富多彩的內容融入其中,以增加電視新聞內涵??陀^來說,作為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我們編輯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目的是將更有價值、更豐富的內容傳達給受眾,讓受眾在收看節(jié)目后有所思、有所獲。因此,在開展新聞編輯工作的過程中,借助新媒體所提供的傳播渠道,一定要重視新聞內容與民生的結合,選擇更有價值、面向不同層面民眾的內容進行編輯,以獲得更多受眾青睞。
社會在變化,媒體環(huán)境也在不斷變化,在當前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編輯者一定要積極轉換思路,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編輯觀念,而要充分接軌新媒體,從電視新聞的標題、內容、用語、結構等多方面靈活處置,同時緊貼時代脈搏,關注社會民眾最關心的話題,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借助微信、網站、微博等多種新媒體形式與受眾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從而更好地體現電視新聞的價值。
在當前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編輯一定要重視多樣化特點,把握好新媒體與電視新聞編輯的關系,更好地提升電視新聞編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