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薔
社會的發(fā)展,總可能會帶來分化,甚至貧富懸殊。而這樣的群體往往生活、工作在一起,容易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可以稱之為“貧困文化”。1956年,美國人類學家劉易斯將貧困視作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專門研究,提出了“貧困文化”的概念。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貧困看作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或直接將它歸結為經濟問題。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過分倚重物質或經濟、技術的因素的作用,往往會忽視人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或思想等文化因素的潛在影響。事實證明,文化與貧困之間存在更為內在的、本質的聯(lián)系。所謂“貧困文化”就是貧困階層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是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非物質形式。”生活在經濟落后地域的人們因為所處之地信息閉塞、資源匱乏等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缺陷,使他們成為無法跟上社會主流的群體。對于長期生活在貧困環(huán)境中的人們來說,他們不得不必須面對貧困的事實,適應環(huán)境以求得生存,并以這樣的事實為基礎構建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和價值體系。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生活在極其貧困的家庭里的孩子不會有強烈的獲得和占有欲,世世代代的教訓告訴他們超出生活現(xiàn)實范圍的愿望或目標得到的往往都是失望與無奈。
貧困對這樣的特定人群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通過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產生影響,產生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
文化具有傳播性,劉易斯將貧困文化由上一輩傳給下一輩的現(xiàn)象叫做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貧困的代際傳遞通過文化環(huán)境下心理和經濟的相互作用促成貧困群體中的貧困和產生貧困的因素在代際之間延續(xù),造成貧困群體的后代重復貧困群體的境遇,從而形成貧困繁衍。貧困的代際傳遞有不同的原因,一是所處環(huán)境的文化因素影響使貧困群體適應這樣的生活;二是因為經濟發(fā)展失衡導致區(qū)域發(fā)展落后,在物質條件上無法跟上大局勢。代際傳遞具有強大而又無聲的力量,哈瑞頓的貧困代際傳遞中說道:“他們一旦投入卑微父母的懷抱,進入一個落后的國家或地區(qū),選擇一個錯誤的工作場所,一個被歧視的種族,或誤入一個倫理環(huán)境,就只能耳濡目染,成為那種環(huán)境中贊美的道德和意志的楷模?!彼?,有的時候,人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就已經被畫上了符號。
印度紀錄片《生于妓院》中,生活在加爾各答紅燈區(qū)的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帶上了被人歧視的標志。他們雖然和普通小孩一樣天真爛漫,但因為自己母親的職業(yè),或是身處社會最底層的身份而受到不平等對待。他們幾乎沒有機會走出這條街,從小就開始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金錢,從未想過有沒有能夠讓自己走出去,改變自己的方式,只是默默接受社會所賦予的一切。打水的小女孩Tapasi從沒想過自己能變得富有,她已經欣然接受了這樣的生活狀況,因為她沒有機會選擇。即使面對別人難聽的辱罵,也只能承受,因為對于生活中所要面對的悲傷和痛楚,這些都不值一提。
貧困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且貧困能夠通過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產生循環(huán),這樣的代際傳遞事實上是阻礙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絆腳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社會流動的通暢性,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不僅需要在經濟上給予支持,還要從文化層面入手,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認知和思想。
貧困文化之所以能夠經歷不斷的循環(huán),是因為處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人們不愿意接受外來的新文化,或是因為經濟的落后、環(huán)境的閉塞,無法了解外部世界的情況。而教育事業(yè)的普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甚至切斷貧困文化的延續(xù)。人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塑造自己,甚至改變自己已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改變自己的未來。
我國的一部紀錄片《高三》,則是反映了基于良好社會制度下的貧困改變故事。片中的平武縣也是一個交通閉塞、資源短缺的地方,學校的孩子幾乎都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在當?shù)仄鋵嵱泻芏嗳硕紱]有對讀書改變命運抱有過多期望。但因為有學校教師的正確引導,與家長的反復溝通,學校豐富資源的填充,才使得部分家長和孩子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努力奮斗,認真學習。我們也能在部分家長的采訪中聽到他們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學習擺脫貧困。其中,一位母親還有說到出國留學,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賣掉房子也要支持孩子的學業(yè)。通過高考,一部分同學進入了大城市,開始了新生活。雖然只有少部分人觀念發(fā)生改變,也只有一部分的同學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這足以證明教育事業(yè)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已經成為貧困群體撕掉標簽最有效的途徑。并且,隨著更多的人接納教育改變人生的觀念,和平武縣相似的落后地區(qū)終究會通過教育,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儲備更多人才,貧困問題自然得以緩解。
兩部紀錄片通過影像的展示方式,講述了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兩個貧困區(qū)域人們在面對不公與貧窮時的不同態(tài)度和選擇。通過真實的記錄,反映貧困文化籠罩中的人們或努力拼搏的執(zhí)著,或逆來順受的悲哀,讓人們更深切地體會到貧困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