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珊
廣播電視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長期以來,這一行業(yè)都承擔著引導輿論的責任。大眾日常所接觸的新聞信息大多都是借助電視廣播新聞這樣的主流渠道實現(xiàn)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新聞內容是否能夠更好地吸引受眾是對新聞價值進行衡量的一大重要標準。因而,充分掌握新聞廣播采編技巧成為當下新聞采編工作的一大關鍵突破點。
在當前新的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流程方面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交流性和互動性十分突顯。當下,新聞大多是依托網絡來實現(xiàn)共享,這種共享的方式能夠讓各大媒體借助其特有渠道進行新聞的傳播[1]。這就要求新聞采編人員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多在新聞內容和觀點方面下功夫,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探索新的新聞采編模式。
在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進行信息傳播和交互的途徑變得日趨復雜,不僅可借助電腦、手機之類的媒體終端進行傳播,還可以借助如微信、微博等自媒體隨時隨地進行信息接收和評論以及新聞的二次傳播等。在此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要想獲得受眾的密切關注,更需要挖掘受眾的關注點,獲取更多更具價值意義的新聞材料。同時,還可采取同互聯(lián)網密切結合的方式,讓受眾能夠更好地參與信息傳播實踐活動,闡釋其獨到的觀點和見解,依托新媒體傳播方式來更好地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交流。
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新聞報道模式進行分析可知,其屬于典型的“線性結構”。就現(xiàn)階段來看,新聞工作者的報道模式相較于以往已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面臨著當下信息海量呈現(xiàn)這一形勢,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下時代形式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需求,一些新聞工作者也開始創(chuàng)新報道思路。還有一些新聞工作者開始著眼于全局,進行更深層次、更全方位的報道,并使當下的新聞報道整體上呈現(xiàn)出報道視角層面的全景化趨向、報道方式多元化趨向以及報道形式全局化趨向等特點。更進一步來說,新形勢下的新聞報道是借助場景敘述的方式進行時事新聞報道,有的還結合或參考其他新聞事件對本則新聞進行報道,這樣不僅能讓受眾全面、清晰地了解某一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能透過新聞事件的表層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本質、內涵等[2]。
新聞采編工作要想更好地順應新形勢下采編工作的實際要求,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獨辟蹊徑的思維意識和敏銳視角,對于日常觀察到的人物、事件等應進行深入挖掘和跟蹤報道,探索具有價值意義的新聞。例如,在進行人物采訪之前,應深入了解被采訪對象的習慣愛好、生平事跡等,這樣能為進一步開展訪談工作做鋪墊。在實際進行采訪工作中,還應善于把握人物的神態(tài)、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變化等,以此為依據(jù)合理設置問題。
新聞工作者要想更好地順應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要求,還應對民眾的心理和實際需求進行充分考慮。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應確保標題醒目,這樣能夠有效激發(fā)受眾閱讀及探究的興趣。同時,還應合理控制好標題字數(shù),科學提取關鍵詞,使標題言簡意賅,達到醒目的效果。其二,新聞工作者在開展采編工作時還應當機立斷,能搶占先機,尤其是對于那些重大的新聞事件的報道,要持續(xù)跟進,借此來有效引起民眾關注,并使民眾能夠對整個新聞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其三,新聞報道結束之后,對于報道過程中的不完善、不合理之處,應切實做好反思和總結,避免此類問題再次出現(xiàn),這樣也有利于更有效地提升采編工作者的整體水平。
在數(shù)字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推廣和普及的形勢下,媒介融合也呈現(xiàn)出擴大和深化的趨勢,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的傳播形態(tài)和生態(tài),這些都有效推動了新聞編輯方式的創(chuàng)新。作為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想更好地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新形勢,應樹立新的思路和意識,量體裁衣,精心選材,注重編排方式的創(chuàng)新應用,還應切實做好新聞信息的篩選、調整和重組工作,借此來更好地實現(xiàn)對新聞信息整體的優(yōu)化和組合[3]。同時,還應依托當下媒介多元化這一優(yōu)勢,將圖片、文字、聲音和音頻等多種媒體報道元素有機整合,從而實現(xiàn)主體新聞同相關報道的有機整合,通過動態(tài)新聞與演播室訪談的有機結合、現(xiàn)場報道與背景分析的有機整合,實現(xiàn)新聞編排效果的立體化,并促使新聞報道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新聞采編工作具有不可預測性,很多新聞事件都是突發(fā)的,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還應具備靈活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新聞工作者應善于把握時機、選準角度開展采編工作,這樣才能確保報道出質量好、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價值意義的新聞。新聞工作者還應具備遇事沉穩(wěn)、果斷取舍和靈活多變等綜合素質。此外,由于新聞采編和報道工作的復雜性,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可能依靠某一個體單獨完成,其對相關從業(yè)人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品質有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采編人員密切配合攝影師、錄音師等,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把握好細節(jié),從而報道出高質量的新聞。
優(yōu)質新聞大多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即便如此,從新聞采編到新聞播出也會存在時間差,特別是傳統(tǒng)電視新聞節(jié)目通常都會在特定時間播出。因此,電視新聞應規(guī)避這一弱點,并加強對電視新聞的深度采編,借助深入剖析和闡釋獨特觀點來吸引受眾;同時,還應善于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進行及時播報,在新聞發(fā)生后應快速準確發(fā)布,以便能更好地吸引受眾。例如,針對北方地區(qū)遭到暴雨襲擊這一事件,各大媒體都希望以最快速度發(fā)布新聞,以確保新聞播報的時效性。但是,電視新聞進行播報時,不能單純地同網絡媒體競爭速度,而應增加自身深度,應對受災地區(qū)進行深度報道,同時對受災原因進行深入剖析;還可采訪諸如城市排水基礎設施、洪澇災害的預防以及應急指揮等狀況,同時應呼吁全民積極進行自救。
廣播電視新聞行業(yè)要想更好地迎接新形勢下的挑戰(zhàn),并占據(jù)更大的市場份額,就需要采編人員充分掌握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技巧,進而使所播報的新聞能夠更好地順應時代發(fā)展,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郭志強.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4(8):135.
[2]馮潔.新形勢下新聞采編技巧的提升途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4):224-226.
[3]亢麗艷.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7(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