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生
伴隨著網絡的出現(xiàn),帶來了很多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形式,逐漸形成了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勢力。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其將傳統(tǒng)媒體的長處集于一身,兼容了文字、聲音、圖像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時又具有傳統(tǒng)媒體所無法比擬的獨特、便捷而強大的傳播優(yōu)勢,從而使現(xiàn)代社會的信息傳播和獲得變得更迅速、更豐富,其傳播方式和途徑也似乎更符合現(xiàn)代社會“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更易讓人接受,從而短短幾年就迅速占領市場,其迅猛的發(fā)展勢頭,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有些人將近幾年出現(xiàn)的傳播方式稱為新媒介,也有稱之為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媒介或新媒體,是因為新舊本就是相對概念,后相比于前就是新,都是新媒體,但如果后出現(xiàn)的諸多本質性的特質發(fā)生變化,到一定程度才能稱之為新媒介。新媒介的產生是顛覆性的,它在傳播方式和性質上,包括影響上,極大甚至完全有別于之前的媒體。
說新媒介的發(fā)展如雨后春筍、蓬蓬勃勃、日新月異,這幾個詞一點不過分。大家都知道,新媒介的發(fā)展是基于數字化,數字化的背后是數字技術的革命。我們來看看這數字的革命的駭人真相吧,據統(tǒng)計:2010年全球互聯(lián)網網民已突破20億、手機用戶超過50億,中國互聯(lián)網網民超過4.5億,手機用戶超過8億,中國成為全球新媒體用戶第一大國。同時三網融合有了突破性進展,在寬帶、移動互聯(lián)網以及(N)G網絡的蔓延下,臺式機、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掌上電腦等新媒體終端極為多樣化,社交網站、微博、新聞網站、新媒體音視頻、手機報、電子書等新媒體形態(tài)推陳出新、日益豐富。新媒體經濟、網絡政治、網絡形態(tài)戰(zhàn)、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網路流行語的“火熱”,顯示出新媒介已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隨著新媒介技術不斷更新,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應用更是層出不窮,幾乎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觀念。就目前來講,幾種大眾熟知的典型傳播方式,已足以讓人刮目?!跋柴R拉雅”、“懶人聽書”、“愛奇藝”等音視頻APP幾乎取代了廣播電視;“頭條”等軟件和網站取代了報紙,獲取信息更快捷,更豐富;當然還有更多的文字鏈接,鋪天蓋地的“心靈雞湯”、“養(yǎng)生保健”、“生活常識”等等,幾乎完全取代了紙質的雜志……
發(fā)展速度如此之快,但依然勢頭不減,且成加速度在發(fā)展。就在前不久2017年11月,IBM公司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并宣布:基于50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原理樣機,為今后IBMQ系統(tǒng)奠定基礎。什么概念?意味著,一步就能進行2的50次方運算,等于1125899906842000,即一千萬億次計算。這也就是說,一臺臺式機電腦大小的量子計算機,或能達到今天最先進的中國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新一代互聯(lián)網具有更大的網絡地址資源,號稱可以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編上一個網址。如此這般,成千上萬億個設備,將生產出海量的數據應用。伴隨著這樣強大的技術支撐,傳媒的日新月異不足為奇。
在現(xiàn)如今令人眼花的諸多新媒介中,影響最大、最典型的莫過于微信和微信公眾號。2011年1月微信正式面世,到當年年底,微信用戶就超過了5000萬,微信功能集其它先行者于一體,幾乎可以說無所不能,其朋友圈的設置和開發(fā),個人可以一對眾發(fā)表意見,引爆眼球。而微信公眾號的面世,更是石破天驚!微信公眾號的宣傳詞實在是精辟絕倫: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公眾號的推出,讓曾經是每個受眾的自己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甚至參與者。之前人們的觀念,信息只有某些官媒和絕對實力的集團才有發(fā)聲權,作為普通人,只能是被動接收而已。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介的橫空出世,一下就如撥開云霧的星空,滿天的星斗,讓固守傳統(tǒng)媒體和觀念的人目瞪口呆,即便是這些新媒介已經發(fā)展普及到幾乎人人接觸的今天,還有很多人不敢相信、也不愿承認這是真的。如果說數字化是技術手段的革命,那么公眾號尤其是個人公眾號的推出,則絕對是意識領域里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超越。
微信公眾號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通過公眾號,實現(xiàn)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2016年1月18日,騰訊在北京發(fā)布消息稱,中國政務微信公號已逾10萬。個人公眾號更是多如天上的星斗。通過這里,一個人就可以發(fā)布信息、傳達思想、發(fā)表觀點、新聞事件報道、才藝展示、文化交流、娛樂互動……可以說,電臺電視臺報紙刊物所做的一切,現(xiàn)在一個人、一臺手機就可以完成!一個人就是一個電視臺。2015年年底出現(xiàn)了網絡直播,一時間風頭無二,更是再度將新媒介推向一個高潮。由此2016年被稱作網絡直播元年。諸多靠網絡直播吸引眼球的平臺和網紅一時間鋪天蓋地。
從事新聞的人都知道直播對于新聞的重要性和無窮魅力,因為直播可以直觀地、及時地、真實的獲取信息,同步、正在進行時,這是直播的魅力之所在。然而眾所周知的原因,傳統(tǒng)媒體的直播,更多的是“偽直播”,或者說僅僅是技術手段的直播,做出個直播的樣子而已。但網絡直播,基本做到了原生態(tài),雖然其中也不乏作秀、運作的因素和影子,但相比較之前的媒體,整個直播的概念基本都顛覆了,顛覆到基本恢復為原始含義。你自己注冊個賬號,馬上就可以開直播。直播,就是簡單到手指一點就開始的地步。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已經超過200家,活躍在這些平臺的網絡主播和相應的APP數量更是多到無法統(tǒng)計。當然,做到這一步和實現(xiàn)這一切,是要強大的技術支撐。這個技術,又被稱作大數據云計算,有人稱現(xiàn)在是由IT即網絡時代進入DT時代即大數據時代。這種技術,跨越了地區(qū)和國界、種族和歷史,成為全球一體的共享資源。面對這一切,傳統(tǒng)的電臺電視臺,似乎有些不屑一顧,又有些茫然無措,也正是在錯愕之間,網絡直播等新媒介已經井噴似的發(fā)展起來,并當然由此帶來相應的網絡大數據經濟。
依托這張大網(大數據數字技術),一個人,靠一臺小小的手機,就可以挑戰(zhàn)如巨人似的像電視臺這樣的傳統(tǒng)媒體,這看似不可能的事,到今天已經司空見慣。傳統(tǒng)媒體服務的是幾百萬、幾千萬、多少億人口的城市和國家,而今的新媒介服務的就是個體,依靠關注度和點擊量,一個一兩萬的微信社交群,就已經可以做新媒體經濟了,而且數額超乎想象。典型的莫過于靠“一張臉”、“一張嘴”、“一個鏡頭”、“一個話題”闖出一片天地的一個叫《羅輯思維》的微信公眾號。用傳統(tǒng)媒體的眼光來看,他這“四個一”沒有一個是專業(yè)的!一張臉,就看一個人,還是一個毫無顏值的肥胖中年男人;一張嘴,就靠他自己自說自話;一個鏡頭,每期節(jié)目幾乎一個小時,基本沒有遠中近和全中特的專業(yè)鏡頭切換;一個話題,一期節(jié)目就絮絮叨叨說一個內容!可是火了,不僅點擊率高,廣告贊助收入也近天文數字。一句話,他被市場和受眾雙雙接受了。這在以往的傳統(tǒng)媒體是不可想象也無法實現(xiàn)的。
如果說新媒介僅僅是繼承了傳統(tǒng)衣缽的快速客觀等優(yōu)勢,那它就能超越傳統(tǒng)?當然不是,它一定有除了技術手段和表象之外的、根本的、顛覆性的、并且屬于自己獨有而傳統(tǒng)媒體望洋興嘆的地方!那會是什么呢?
如果被稱作媒體,從它誕生的那一刻,其實就不屬于普通大眾。尤其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一度以來,媒體高高在上,你看什么,怎么看,受電視節(jié)目編排的限制。
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定位,永遠是為多數人服務的“大眾化媒體”?,F(xiàn)代新媒介則不同,是針對某一個人的,強調的幾乎是“一對一”的服務。在這一理念下,考慮的更多的就是個體需求。蕓蕓眾生,大千世界,每個人每個時刻的需求都是千差萬別的,網絡新技術客觀上讓實現(xiàn)這一切成為可能。同時,由于這種網絡帶來的新技術和新的傳播手段,使人與人之間交流范圍無限擴大、選擇更多、通訊更快捷、聯(lián)系更方便,因此,人們可以通過現(xiàn)代多樣的新媒介接受自己所喜愛和需求的服務?,F(xiàn)代新媒介開辟了真正意義上的個人一對一的傳播服務,而且可以實現(xiàn)更多的個性化擴展服務,因此,有人說,現(xiàn)代新媒介的傳播是傳媒史上最有人情味的。
“內容為王”對于新舊媒體都是一樣的,區(qū)別就在于受眾的選擇權力。強調個體是新媒介生存的立命之本!新媒介依托的是大數據網絡,資源是海量,全球共享,對于個體來講,就像徜徉在大海里的一條小魚。你想到的要做到,你沒想到的,也早有人替你想到并做到了,因為那些設計者就是你我他。我們可以單純的、單向的享受服務,更可以參與其中,為更多的人提供自己的智慧和服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看似繞口令似的表述,不是文字游戲,而是現(xiàn)代新媒介真正具有價值和生命力的地方。
網絡時代電視媒體還有優(yōu)勢嗎?
新媒介那么來勢洶洶,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還有優(yōu)勢嗎?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新媒介也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這局限就成為新媒介咄咄逼人外貌下的軟肋,也給傳統(tǒng)媒體留下了一線生機。
作為新生事物,新媒介得到人們心理和市場的接納有個時間問題,接受新事物必然有個過程。正因為它新,技術層面本身也還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就會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同時,它更缺乏傳統(tǒng)媒體幾十年發(fā)展起來的權威品牌形象,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不夠。就是正因為你是服務個體,強調一對一的服務,因而不可避免的會以“失去權威性”為代價,同時由于權威性的減弱或喪失,結局就是可信度有限,造成了其和傳統(tǒng)媒體相比的最大軟肋。這一點恰好無法跟傳統(tǒng)媒體抗衡,也給傳統(tǒng)媒體留下了一線生機。除了少數依托于傳統(tǒng)大媒體的新媒體外,其他更多的新媒介作為信息傳播者的可信度遠遠不夠。
目前的電視仍然是人們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窗口。到今天為止,我們的網民近5個億,而中國有13億人口,傳統(tǒng)媒體面對他們還能無動于衷嗎?我們對網絡也應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新媒介并不是舊媒介的增加。它也不會停止對舊媒介的壓迫,直到它為舊媒介找到了新的形態(tài)和地位。不論是未來網絡與電視模糊了邊界,實現(xiàn)了融合,還是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以新的面目在未來傳媒環(huán)境的“網絡界面”中繼續(xù)發(fā)揮自身強勢,只有真正以人為本,尊重人性,連接受眾需求,不斷提供真實的內容,才能長盛不衰。這也是所有新媒介突破舊有勢力,謀得自身生存的不二法寶。
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在網絡時代應該也必將有所作為,它將利用網絡實現(xiàn)其最終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改變觀念,趨利避害,辨證吸收,讓網絡新技術優(yōu)勢轉變?yōu)榧核?,并向其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才是有遠見的電視等媒體從業(yè)者今后的歷史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