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春 趙佳澤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新聞學院)
《地球脈動》(Planet Earth),又名行星地球,是英國廣播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系列紀錄片。長達五年的制作時長,是BBC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自然紀錄片系列,也是第一部以高清晰度拍攝的紀錄片系列。該系列獲得過多個獎項,其中就包括四次艾美獎,還有皮博迪獎以及英國皇家電視協(xié)會頒發(fā)的科學和自然歷史獎。當之無愧是近年來BBC優(yōu)秀紀錄片的代表作。制片人的資質、制作的規(guī)模、高調的營銷活動以及黃金時段的BBC One時間段都使《地球脈動》在首次亮相時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五集平均吸引了1 140萬觀眾。英國廣播公司2007年年度報告顯示,該系列“在當年的電視節(jié)目中獲得了任何英國節(jié)目的最高觀眾欣賞分數(shù)”。該系列紀錄片的成功對于中國這個自然類紀錄片資源較為匱乏的紀錄片市場有著較為深刻的借鑒意義。
自然類紀錄片是指關注自然環(huán)境中生物的生存狀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關系的一類紀錄片。自然類紀錄片作為人類主觀對客觀自然的記錄的產物,創(chuàng)作者想表達的永遠不僅僅是那一番絕美的景象。在主觀記錄的過程中,如何將創(chuàng)作者想表達的內容恰如其分地融入進去是衡量一部自然類紀錄片是否成功的標準。所以,自然類紀錄片在題材上除了“科普”“展示”的特點外,還有創(chuàng)作者的感情注入——創(chuàng)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內容”。
“一百年前,地球上有十五億人,現(xiàn)在已有超過六十億人擁擠在我們脆弱的星球上,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地方幾乎沒有受到人類的觸動?!边@是《地球脈動》系列的第一句話以及整個系列的開幕。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口的日益增多,人類的足跡走得越來越遠,延伸到了那些之前從未踏足過的角落,未受人類影響的區(qū)域越來越少。另外,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兜厍蛎}動》通過展示人類發(fā)展是如何影響自然環(huán)境,而其他生物又是如何適應這一變化來告訴我們,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由于觀眾的情感、世界觀以及不自覺的個人意識等,這種思想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人類社會中的人文關懷和自我反思。
敘事,就是如何講故事。如果說紀錄片的結構是可以看到的框架的話,那么敘事方式應該是組成紀錄片整體結構的那些小的部件,一個個的事件的敘述組成了整體的框架。大部分人認為,只有故事片和電視劇有敘事,紀錄片中沒有敘事,其實不然。紀錄片和專題片都強調敘事,但所用的敘述方法有很大不同。電影故事敘述著重于故事本身的因果關系,并將其自身描述為一個相對完整且封閉的結構,它具有開始、過程、高潮和結局。而紀錄片敘事有其自己的特點,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紀實。它主要是讓觀眾了解應該注意的問題,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注意到,應該不加考慮地加以考慮。但紀錄片的敘述不是一個接一個,而是創(chuàng)作者故意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是要承擔和體現(xiàn)某些意義。
從視角上看,《地球脈動》采用第三人稱敘事,采用“畫面+解說”的表達方式,通過敘述來解釋第三人稱的敘事。第一集《兩極》伊始,先是給出了幾個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的畫面,接著加上解說詞:“100年前,地球上生活著15億人,如今,已有超過60億人擁擠在我們這顆脆弱的星球上。盡管如此,地球上仍有一些人類極少涉足的地方?!边@種“畫面+解說”的第三人稱敘事就其效果而言,讓人以為講述者既不是人類,也不屬于這顆星球,給人一種上帝視角的感覺,有著上帝式的權威性和公理性,讓人不得不相信創(chuàng)作者所傳達的信息。就其科普的目的來說,這種敘事角度是十分合適的。
《地球脈動》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故事化的講述。故事化其實是一種影片的敘事方式,其本質是對真實發(fā)生情景的一種再安排。然而,在自然紀錄片中,故事化敘述是作者在其創(chuàng)作中使用各種手段使原始紀錄片內容成為故事。此時,動物的行為不再是一種本能,而成了他們自身有意識的一種行為。故事的核心在于營造沖突和懸念,這也是《地球脈動》中最常見的敘事方式。如《冰封世界》中在講述北極熊去破冰的沿海捕食獵物時,已經到了北極的夏季,太陽的照射和溫度升高,使得冰面越來越薄,但是北極熊還是得穿過大片的冰川,北極熊走著,冰面不斷裂開,解說詞說道:“每年的天氣變暖時,北冰洋的冰就會減少,這對北極熊而言,是一場災難。這種巨大生物的前途很不樂觀?!按藭r的北極熊仍然蹣跚地走在冰面之上。對于觀眾而言,這只北極熊的命運到底如何無疑是關注的焦點。這個懸念敘事激起了觀眾的好奇心,成功吸引了觀眾。這樣的懸念扣人心弦,很好地把握住了觀眾的關注點,跌宕起伏的故事環(huán)節(jié)讓觀眾陶醉在這個神奇的自然世界之中。
成功的敘事離不開視聽所建構的空間感。第一集《兩極之間》講述了一頭迷失在大象身上的大象。解說詞說道:“雖然她口渴而疲憊,但仍然跟著她母親的腳步,可惜這是錯誤的方向?!贝藭r,航拍相機從大象的全景緩慢移動。圖片中的大象越來越小,最后在沙漠中成為一點。這樣的畫面和鏡頭語言凸顯出了小象的迷茫與無助,這種敘事方式成功將無助和迷茫的情緒傳達給了觀眾。另外,正反打鏡頭也是很好地展現(xiàn)這種空間感的鏡頭語言。第二集《山脈》在講述高山上的雪豹在懸崖峭壁上捕捉山羊時的對峙就采用了正反打這種很有空間對立感的鏡頭語言。雪豹一點一點地逼近山羊,雪豹每逼近一次就給一個山羊的反打鏡頭,一直到雪豹跟山羊展開追逐,山羊在前,雪豹在后,這種鏡頭中空間的變化也給敘事增加了許多動感美。
總之,《地球脈動》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自然類紀錄片,其在敘事語言上的恰當使用必然抓住了許多觀眾的眼球,這樣的敘事語言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
中國的紀錄片市場才剛剛開始,但是BBC作為一個制作了上百部紀錄片的廣播公司,其成功的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首先,紀錄片的主題應當鮮明深刻。主題是一部作品中心的體現(xiàn),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創(chuàng)作者的認知、理解和評價的體現(xiàn)。例如《地球脈動》這部紀錄片,作者通過地球上各個環(huán)境下物種的生長和變化,展現(xiàn)出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想要傳達出自然是脆弱的,生命也是脆弱的,從而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主題。我國的自然類紀錄片在敘事時也應該盡量展現(xiàn)這樣的主題,而不單單是反映動物的生活與習性,而應從多個角度切入,鮮明和深化主題。
其次,我國的大部分自然類紀錄片一般呈現(xiàn)的焦點都是自然或者人與自然的關系,缺少故事化的敘事,只是單純地將自然和生態(tài)通過影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作品往往會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從《地球脈動》中的懸疑敘事或沖突敘述中吸取教訓。增添作品的活力,增強作品的觀賞性,使觀眾更加深入到作品中去了解主旨。
最后,前面也提到過,制作《地球脈動》的部門NHU是一個科學家的俱樂部,專業(yè)讓作品更有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我國應該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不僅僅是專業(yè)的攝影師,這樣優(yōu)秀的自然類紀錄片需要的是一整個專業(yè)團隊的密切配合。需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很好的審美感,熟練地操作機器,有野外生存經驗,并且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這就需要我們培養(yǎng)一批具有很高素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并且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經驗,適用于當?shù)匚幕?,以便能夠在推動中國自然紀錄片方面發(fā)揮作用。當然,剛剛起步的中國自然紀錄片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只能給我們一定的參考,更多的還是需要在實踐中去發(fā)展。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自然類紀錄片,《地球脈動》感染人的地方不在于其題材的新鮮度,或是結構的完整性,或是敘事的豐富性,其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僅僅是作品之中展現(xiàn)出的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愛,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還有一種傳達給觀眾的震撼的精神力量。最后一集《深?!分心┪仓v述因為全球環(huán)境變化導致藍鯨賴以生存的食物——鱗蝦數(shù)量不斷減少時的臺詞始終讓筆者記憶猶新:“曾經在不久以前,30萬頭藍鯨讓海洋看上去充滿生氣,但現(xiàn)在卻只剩下不到3%的藍鯨了。我們的星球仍然充滿驚奇,當我們探索奇跡的時候,我們所謀取的不僅僅是去了解它,而是征服,掌握在我們手里的不僅僅是鯨的命運和未來,還有這個生命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存亡。要么滅絕它們,要么關愛他們,這取決于人類自己。”《地球脈動》所傳達的價值觀和給人類的警醒遠超過其所展現(xiàn)出的絕美場景,這是其他很多紀錄片沒有達到的。正如國際自然電視節(jié)目主席帕薩薩拉斯所說的,這種真誠的尊重和關懷是最好的打動人們的方式:“人文精神并不單純指對人的自我關懷和尊重,還有我們所在的這個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是對自然世界的真誠關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