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坤
(作者單位:廈門廣播電視集團新聞中心)
隨著電視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入,時政新聞從整體上來看,有了較大改變,但整體而言,仍舊存在部分問題。時政新聞的核心點在于向大眾傳遞政府的各項政策和政務互動,全方位展現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多項發(fā)展。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積極探索時政新聞民生化的創(chuàng)作方式,給大眾提供最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新聞的語言表達是以群眾為對象的,所以在語言表達中,應以通俗且大眾愿意接受的口語為主,盡量不要過多使用書面語言。并且,傳遞的主題要在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必要創(chuàng)新和深化,把握好新聞的尺度,突出其中的重點思想。但是,基于當前的語言表達方式,過多停留在一些書面語言上,進而無法突出重點內容,也無法找到新聞中的主體內容。所以,書寫時要突破大眾固定的思維模式,擴展時政新聞的核心內容,創(chuàng)作人員不僅要具有多樣化的語言風格,還要讓這些語言能夠吸引受眾。
例如,在描述東北某個鄉(xiāng)村中,人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仍舊辛勤勞作的時候,可以使用成語“堅定信心”,這樣讓人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并且聽起來也更為貼近現實。時政新聞在開始與結束時,要緊緊圍繞民生這個點“做文章”,著重體現出生活的多樣性,這樣可以拉近報道人員與群眾的距離,受眾也更容易掌握新聞的核心思想。
在新聞寫作中,不能忽視的是導語,例如,在一條節(jié)日新聞中,要將大眾關注的點放在導語部分,這樣就能克服新聞中陳舊、呆板和老套的缺陷。電視時政新聞編排與制作的過程中,應將政府和大眾關注的點放在重點條款上,這樣可以突出新聞報道的整體框架,避免讓良好的新聞節(jié)目給人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過去的時政新聞報道,一般都是報道省內的各項組織會議、后續(xù)的流程工作等,這種方式,通常讓新聞手段看起來非常單一,也無法激發(fā)受眾興趣。因此,要想得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就要適當做出一些改變,進行必要的變革,增加民生化的含義,進而達到理想化效果。
例如,在報道我國農業(yè)生產量時,應向大眾傳遞一些詳細且具體的農業(yè)產量數據,以及種植的相關政策、價格等,將相關內容一一列舉出來,畢竟這些方面才是廣大群眾關心的重點內容。然后,在新聞播報的后期,說明相關領導和參與人員即可。行業(yè)類的時政新聞,可以使用民生化的方式來處理,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電視時政新聞,所報道的一般都是事實,事實從側面而言,就很難像一個故事那樣鮮活、生動。而時政新聞的表現形式一般都是以闡述事實和講道理為主的,講道理的重點就在于以理服人。以陳述主要的客觀事實為主,社會中的各個領域無時無刻都有新聞發(fā)生。以某電視臺的一檔欄目為例,在春節(jié)前夕,運用了大量篇幅去報道革命時期前輩為了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的故事。即便是這樣,現階段仍舊有許多革命區(qū)域,存在許多生活困苦的革命者。通過這樣的時政新聞報道,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喚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大家都愿意為老區(qū)的人們貢獻一份愛心,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通過這樣的實踐案例表明,時政新聞報道中,要充滿感情且以真實的敘述進行報道,才能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
群眾關注的重點,就是時政新聞應該經常報道的熱點內容,如城鄉(xiāng)一體化、醫(yī)療、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熱點新聞。這些都是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焦點內容,也是各級黨委政府正在積極著手抓住的關鍵性問題,媒體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聯系在一起。目前,越來越多電視臺開始推出各種類型的民生新聞,這些新聞都非常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可以輕松觀看,并了解黨的一些相關政策。這類節(jié)目的時間盡量控制在半個小時內,內容要突出核心點,讓受眾可以主動接受一些關鍵信息。隨著民生新聞的大力發(fā)展,時政新聞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只有將二者的關系結合在一起,才能大力推動電視時政新聞的全面發(fā)展,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例如,在遼寧衛(wèi)視的一檔欄目《說天下》,這是一檔新聞脫口秀的節(jié)目,節(jié)目中有一定的娛樂元素。播出的時間段是在中午,在時政新聞中,又突出了其中的創(chuàng)新性,其中,最大的特點在于“民生”。在節(jié)目中,通過對各種類型新聞的穿插,然后將其整合在一起,每一期節(jié)目不僅僅是政治,還有一些生活類新聞。這樣在傳遞政治經濟方面的信息時,也將輕松休閑融入其中,也達到了政治和民生合理組合的創(chuàng)新效果。
當前,社會處于轉型階段,思想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中會涉及一些法律、體制和資金來源等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是一些民生問題,但從本質來看,仍舊是時政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大力關注群眾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訴求時,還應將二者相互結合在一起,為電視報道提供更多契機,以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去反映這些事情?,F階段,應將和諧社會看作是一個重點,民眾對媒體還是非常信任的,這種信任無形中就賦予了媒體工作者更多的職責。為人民服務也是現代化社會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在推進民生化發(fā)展的道路中,要盡最大努力去解決人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媒體要明白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在履行職責時,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當下,大部分人都喜歡下了班回到家中觀看一些比較輕松的節(jié)目,來緩解一下緊張的心情。當電視節(jié)目向著一個良好的趨勢發(fā)展時,民生類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率也在上升,根據相關調查,每個省的綜合頻道中一般都有民生新聞。社會是民主的社會,在以后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適當民生化是有好處的,這樣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將部分話語權交給大眾,這樣也能平衡二者的關系,符合現代化的市場觀。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時政新聞是不可替代的,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時政新聞也就代表了政府的聲音。因此,在改革過程中要權衡好二者的利益關系,播放新聞時要真正報道老百姓關心的事情。
時政新聞民生化,所關注的點并不僅僅是新聞語態(tài)的改變,還應包括新聞理念和寫作方式的創(chuàng)新。在這個系統(tǒng)化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從語言文字、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中找到一種合理化方式,提高自身政治素養(yǎng)和職業(yè)能力,明確時政新聞的宗旨和權威性,在此基礎上,將時政新聞民生化,使其貼近于生活,服務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