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楊時為中心而展開"/>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二程洛學的羽翼、突破與轉(zhuǎn)向
        ——以楊時為中心而展開

        2018-02-20 07:02:02李敬峰
        學術(shù)交流 2018年3期

        李敬峰

        (陜西師范大學 哲學系,西安 710119)

        程頤在“學禁”聲中去世后,洛學一度陷入“立言垂訓為世之大禁,學者膠口無敢復(fù)道”[1]115的艱難生存境遇之中,但“于厄運中的唯一意外之喜,是程門高足,也是后來南宋儒學的開始者楊時竟然在他古稀以后被委以重任”[2],由此洛學借勢于政治,開始走向復(fù)振之路,而這復(fù)振的核心便是對二程洛學建構(gòu)的義理要旨“心性論”的接續(xù)和推闡。以楊時為首的程門弟子以道自擔,積極維護、闡揚和發(fā)揮師說,體現(xiàn)出羽翼、融合和突破二程洛學的詮釋特質(zhì),使二程洛學在各種可能的詮釋方向上顯豁出來,形成獨樹一幟、特色鮮明的“道南學派”,推動二程洛學在兩宋之際復(fù)雜多變的學術(shù)格局中得以薪火相傳、脫穎而出,從而構(gòu)建和完成程朱之間的學術(shù)連接。

        一、“心不可無、性不假修”

        理學被冠以“心性之學”之名,理學家談及之時所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心”與“性”的內(nèi)涵以及兩者的關(guān)系問題。正如“五峰先生”胡宏認為“性在本體論上是最重要的,心在道德實踐中是最重要的”[3],楊時作為正統(tǒng)儒家,自不例外。楊時首先對“心”闡釋道:

        “未言盡心,須先理會心是何物?!?羅從彥,字仲素)又問。曰:“心之為物,明白洞達,廣大靜一,若體會得了然分明,然后可以言盡?!盵1]77

        在楊時看來,明白“心”為何物,乃是言“盡心”的前提,否則“工夫”就是無的放矢,盲目無下手處。楊時之說可謂確論,因為“心”確實是工夫的落腳點和下手處。但楊時并沒有給“心”下一個具體的定義,而是描述了“心”的特質(zhì),即“明白洞達,廣大靜一”。就儒學而言,孟子和荀子分別從道德和認知的角度闡釋“心”的作用,開創(chuàng)了哲學史言“心”的兩種方式。*蒙培元先生詳細分析了中國哲學中的“心”,他說:“大概言之,‘心’有三種主要含義。一是道德之心,以孟子為代表,指人的情感心理升華而形成的道德意識,是道德理性范疇。二是理智之心,以荀子為代表,指認識事物的能力,是認知理性范疇。三是虛靈明覺之心,以佛道為代表,指虛而明的本體狀態(tài)或精神境界,是超理性的本體范疇。這幾種含義在理學中被進一步綜合發(fā)展了?!币娒膳嘣独韺W范疇系統(tǒn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95頁。而在楊時這里,他所言之“心”顯然既有傳統(tǒng)儒學的影子,又有吸收佛學的痕跡,旨在強調(diào)“心”之“不染一物,湛然虛明”的特質(zhì);而這又被后來的朱子所進一步發(fā)明,朱子說:“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鑒之空,如衡之平,以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4]??梢?,朱子指明楊時所言的“心”乃是“心”的本然狀態(tài),而非實然之“心”。在此,楊時對“心”這種提揭和凸顯貌似平平,但其在兩宋之際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即推動“漢唐時期的人性論向宋明時期的心性論轉(zhuǎn)換”[5]。

        在“性”論上,楊時的思想特質(zhì)是異常鮮明的。他首先在“性”的善惡上論曰:

        自孟子沒,圣學失傳,荀卿而下皆未得其門而入者也。七篇之書具在,始終考之,不過道性善而已,知此則天下之理得,而諸子之失其傳,皆可見也。[1]99

        “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6],楊時也高度評價孟子的性善論,甚至認為它是《孟子》一書的全部精義所在,并以荀子、揚雄和韓愈的錯誤觀點來反襯孟子性善論的高深和正確。楊時的強調(diào)和肯定在兩宋之際尊孟與非孟的爭斗中具有特別的意義,有力地推動了《孟子》的“升格”運動。楊時更進一步論述道:“言性善可謂探其本,言善惡混乃是于善惡已萌處看?!盵1]82楊時肯定孟子的性善論,乃是抓住根本;而性之“善惡混”,則是從善惡“已發(fā)”處看。楊時此論,后來被朱子認為是開啟“湖湘學派”之“性論”的重要媒介。朱子說:

        此文定之說,故其子孫皆主其說,而致堂、五峰以來,其說益差,遂成有兩性:本然者是一性,善惡相對者又是一性。他只說本然者是性,善惡相對者不是性,豈有此理!然文定又得于龜山,龜山得之東林常摠。[7]

        朱子的考證是否可信尚不可考,但至少在他看來,楊龜山是接受常摠的“兩性說”,并將其傳授給胡安國,該說遂成為湖湘學派的宗旨。同時也可以看出,楊時的觀點已然不同于二程,出現(xiàn)了“本然之性”與“善惡相對之性”的“兩性說”傾向。而實際上,楊時所講的“善惡混乃是于善惡已萌處看”實際是在說“情”,也即“氣質(zhì)之性”;但由于他在此表述不清,確實容易造成“兩性說”的傾向。

        在宋代以前,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從不同側(cè)面對“性”作出解讀:先秦儒學多關(guān)注心性的本原,對人現(xiàn)實才質(zhì)的差異少有論及;漢唐儒學恰恰相反,對人性的現(xiàn)實差異以品級解析之,對性之本原問題則關(guān)注不夠。唯到理學,自張載借鑒佛學、融合傳統(tǒng),開始對“性”予以層次的區(qū)分,這種劃分較好地呈現(xiàn)了應(yīng)然層次的人性與實然層次的人性之間的差距,比單純地從任何一個角度論述都更為完整,較好地解決了現(xiàn)實人性中“惡”的來源問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問題。楊時論“性”的另一個鮮明特質(zhì)就在于他非常重視張載、二程開示的“氣質(zhì)之性”,這恰恰是程門其他弟子所忽略的。楊時說:

        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矣,告子曰“生之謂性”是也?!读凶印吩唬骸吧诹甓灿诹?,故也?!鄙^性,氣質(zhì)之性也。君子不謂之性,則故而已矣。[1]58

        這是楊時對《孟子·離婁下》“天下之言性”章的詮釋。關(guān)于此章,歷來爭議不斷,尚未定論。[8]但楊時將“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矣”解釋為“生之謂性”,則恰恰是對二程的承繼。二程皆對“生之謂性”予以肯定。程顥說:

        告子云“生之謂性”則可。凡天地所生之物,須是謂之性。皆謂之性則可,于中卻須分別牛之性、馬之性。[9]29

        程顥一改傳統(tǒng)儒家對告子“生之謂性”說進行批判的做法,轉(zhuǎn)而從“以氣說性”“氣質(zhì)之性”的角度吸收告子的“生之謂性”說。天地所生之物,皆是有“性”的,但卻須分別不同物之間的“性”,這里顯然內(nèi)含著“性”的“一般”與“特殊”。至于程頤,他說道:

        “生之謂性”,止訓所稟受也。[9]313

        生之謂性,論其所稟也。[9]207

        可見,程頤對“生之謂性”也不否定,也從“氣稟”和“才”的角度進行肯定,并以此來解釋現(xiàn)實人性的差異。楊時認可師說,承認“生之謂性”即是“氣質(zhì)之性”,但同時,他又指出:“告子知生之謂性,而不知生之所以謂之性,故失之。非生之謂性有二說也,特告子未達耳。”[1]89也就是說,告子只知結(jié)果,而不知造成此結(jié)果的根源。楊時對“氣質(zhì)之性”論曰:

        仲素問:“橫渠云‘氣質(zhì)之性’如何?”曰:“人所資稟,固有不同者。若論其本,則無不善。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無不善,而人則受之以生故也。然而善者,其常也,亦有時而惡矣。猶人之生也,氣得其和,則為安樂人。及其有疾也,以氣不和,則反常也。其常者,性也。此孟子所以言‘性善’也。橫渠說‘氣質(zhì)之性’,亦云人之性有剛?cè)峋徏?、強弱昏明而已,非謂天地之性然也。今夫水清者,其常然也,至于汩濁,則沙泥混之矣。沙泥既去,其清者自若也。是故君子于氣質(zhì)之性,必有以變之,其澄濁而永清之議歟!”[1]76

        在這里,楊時肯定,人在本源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善,性善是人的常態(tài),但人在后天的資質(zhì)稟賦上又是不同的,有差異的,根源即在于“氣質(zhì)之性”。同時,楊時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水喻人性的傳統(tǒng),認為人唯有對“濁水”加以澄清之功,才可以如張載《正蒙·誠明》所說:“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盵10]較之二程,楊時實際上是以更為清晰明白的方式將二程所揭示的性論凸顯出來,起到推闡和昭示之功。當然,這里還可以看出,楊時與張載一樣,也是將“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完全對立,尚沒有像朱子那樣深刻論述兩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區(qū)分心、性之后,楊時明確論述道:

        揚雄云“學所以修性”。夫物有變壞,然后可修。性無變壞,豈可修乎!惟不假修,故《中庸》但言“率性”“尊德性”,孟子但言“養(yǎng)性”,孔子但言“盡性”。[1]76

        六經(jīng)不言“無心”,惟佛氏言之。亦不言“修性”,惟揚雄言之。心不可無,性不假修。故《易》止言“洗心”“盡性”,《記》言“正心”“尊德性”,孟子言“存心養(yǎng)性”,佛氏和順于道德之意。[1]63

        楊時認為“性”是“具足圓成,本無虧欠”的,即圓滿自足的,故他提出“性不假修”,也就是說,物壞可以修,而“性”天生自足,故不可修,也無須修,所以先賢往圣從來不言修性,而是講率性、盡性和養(yǎng)性。而“心”不可無,則恰恰是繼承程頤的主張*《河南程氏外書》第十二卷記載:“有人說無心。伊川曰:‘無心便不是,只當云無私心。’”見[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440頁。,以此來反對和糾正佛教的“無心”之說。

        綜上,可以看出,楊時在心性上,羽翼二程“性圓滿自足”之說,接續(xù)二程“生之謂性”之論,突破二程心、性不分的理論窠臼,嚴分心、性界限,顯豁和推進張載、二程的“氣質(zhì)之性”說。

        二、“以求仁、知仁為要”

        “仁”是傳統(tǒng)儒學的核心范疇,也是心性儒學的主旨。宋代之前,學者多從用的角度,以愛的方式言“仁”;而到宋代,在“辟佛興儒”的刺激下,儒家學者著意凸顯“仁”之本體、超越的一面,以對抗佛教心性論的挑戰(zhàn)。楊時承接二程“仁”學,著意凸顯“求仁”之學。他說:

        君子之學,求仁而已。[1]90

        今學者將仁小卻,故不知求仁。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孔子尚不敢當,且罕言之,則仁之道不亦大乎?[1]69

        學者求仁而已,行則由是而之焉者也,其語相似無足疑者。世儒之論仁,不過乎博愛自愛之類。孔子之言則異乎此,其告諸門人可謂詳矣。然而猶曰罕言者,蓋其所言皆求仁之方而已,仁之體未嘗言故也。要當遍觀而熟味之,而后隱之于心而安,則庶乎有得,非言論所及也。[1]84

        從以上引文中可知,楊時認為,當時的學者都把“仁”小看了,以為它“不過乎博愛自愛之類”,所以學者忘卻了“求仁”之旨。為了診治時弊,楊時承繼二程洛學推崇“仁學”的門下傳統(tǒng),將“求仁”作為學者的首要工夫,來貫穿個體為學的始終,這樣,就拔高了仁學在德性修養(yǎng)中的地位。楊時認為,孔子所言都是“求仁”的具體方法和路徑,而沒有涉及仁之體,而仁之體則大,學者通過廣泛的體察和玩味,然后默識心通,即可有得。楊時在此所主張的“求仁”之方,乃是通過切實的“下學而上達”(孔子語)來達到對“仁體”的體悟。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楊時的“下學”工夫并非程頤所主張的于人倫日用中積累貫通,而是將工夫收縮在意識之內(nèi)。這從他對程顥名言“學者須先識仁”和“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作的推闡中更能體現(xiàn)出來,他說:

        范濟美問:“讀《論語》以何為要?”曰:“要在知仁,孔子說仁處最宜玩味?!痹唬骸翱鬃诱f處甚多,尤的當是何語?”曰:“皆的當,但其門人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異,只如言剛毅木訥近仁,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1]70

        從楊時對范濟美的答語中可以看出,楊時認為《論語》一書的核心要旨即在于“知仁”。這顯然是本于程顥的意思,而非孔子本意。但楊時贊同孔子那種不給“仁”下具體定義、而因人之異隨機指點的方法。他言道:

        人大抵須先理會仁之為道,知仁則知心,知心則知性,是三者初無異也。[1]78

        楊時認為,人應(yīng)該首先明白“仁”之道,明白“仁”是何物,緣由即在于知仁則可知心,然后進乎知性。在他看來,仁、心、性三者在最初是同一的,也就是同實異名,因?qū)ο蟮牟煌邢鄳?yīng)的名稱,因此可以實現(xiàn)“通”。這里,楊時實際上是在推進“仁”與心性的關(guān)聯(lián),為后來在朱子那里將“仁”消解在心性論的視域內(nèi)吹響了前奏。那么,何為“知仁”工夫的下手處呢?

        李似祖、曹令德問“何以知仁”。曰:“孟子以惻隱之心為仁之端,平居但以此體究,久久自見?!币騿査谱媪畹聦こH绾握f隱。似祖云:“如有隱憂,勤恤民隱,皆疾痛之謂也?!痹唬骸叭孀訉⑷胗诰艘娭?,必有惻隱之心。疾痛非在己也,而為之疾痛,何也?”似祖曰:“出于自然,不可已也。”曰:“安得自然如此?若體究此理,知其所從來,則仁之道不遠矣。”二人退,余從容問曰:“萬物與我為一,其仁之體乎?”曰:“然?!盵1]70

        這里,楊時在回答弟子“何以知仁”的問題時,以孟子之語答之。蓋在楊時看來,知仁需要體究“惻隱之心”,因為“惻隱之心”是“仁之端”,通過在燕然幽靜之時的用力體究,則自然通達。他以“孺子入于井”為例說明,如能加以體究之功,則自會獲知仁之道、仁之體。那么,何謂“仁之體”呢?楊時認為這就是程顥所說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總之,楊時的仁學主要是秉承程顥的思想主旨,主張通過直覺體驗來達到對“仁體”的證悟,較之二程,楊時將“知仁”和“求仁”的工夫向內(nèi)收縮,更為偏重內(nèi)向工夫。更重要的是,楊時的仁學體現(xiàn)出雜糅二程但消化不透、不夠純粹的弊病和矛盾,例如他表面上主張程頤的“下學而上達”(語本孔子),但其實質(zhì)卻是程顥的向內(nèi)收縮的“由體達用”的路徑。雖有如此之不足,但楊時對“求仁”的推崇和強調(diào),使得“‘求仁’成為南宋早期道學的中心話語”[11],由此可見楊時在仁學上的貢獻和特質(zhì)。

        三、“未發(fā)體中”與“反身格物”

        二程高標“天理”本體之后,程門弟子基本擱置對本體的探討,而轉(zhuǎn)向到對本體的體認上,即關(guān)注于通過何種心性工夫去體悟本體。楊時便是這一群體性特征的集中代表。與謝良佐注重《論語》不同,楊時沿襲二程,尤為注重《中庸》。他說:

        《中庸》之書,蓋圣學之淵源,入德之大方也。[1]115

        熙寧以來,士于經(jīng)蓋無所不究,獨于《中庸》闕而不講。余以為圣學所傳,具在此書,學者宜盡心焉,故為之訓傳,藏于家,初不以示人也。[1]118

        楊時對《中庸》的推崇不可謂不高,他認為當時學者對《中庸》闕而不講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中庸》是圣人之學的源頭,也是入德的門戶?;诖耍Α吨杏埂愤M行注解,并自信可以使“學者因吾言而求之于圣學之門墻,庶乎可窺而入也”[1]115。正因為對《中庸》的重視,楊時的思想多借《中庸》而闡發(fā)。他繼承程頤,將《中庸》里的“中和”作為建構(gòu)心性之學的切入點,把“體認未發(fā)之中”作為傳授指訣,使其成為道南學派的學術(shù)宗旨。*朱子說:“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靜中體認大本未發(fā)時氣象分明,即處事應(yīng)物,自然中節(jié)。此乃龜山門下相傳指訣?!币姡篬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四十·答何叔京)》,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第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802頁。

        實際上,關(guān)于“中和”問題的爭論早在程頤和弟子呂大臨之間就已經(jīng)展開:程頤主張“中”與“和”只是作為形容詞來描述心性的狀態(tài);而呂大臨則以“中”統(tǒng)攝“心”和“性”,“中”具有本體的意義。面對他們的爭論,楊時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yīng),他說:

        夫道,止于中而已矣。[1]48

        道心之微,非精一,孰能執(zhí)之?惟道心之微而驗之于喜怒哀樂未發(fā)之際,則其義自見,非言論所及也。堯咨舜,舜命禹,三圣相授,惟“中”而已。[1]85

        《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學者當于喜怒哀樂未發(fā)之際以心體之,則中之義自見,執(zhí)而勿失,無人欲之私焉,發(fā)必中節(jié)矣。[1]102

        在這三段話中,楊時再次重申“中”的重要性,將“中”與“道”相提并論,并認為這是圣人代代所傳的核心要義。同時,他將“道心”與“中”聯(lián)系起來,認為“道心”即“中”,“道心”隱蔽難顯,人心因私欲蒙蔽而容易陷入危險境地,唯有通過“精”與“一”的工夫才能使“道心”顯現(xiàn),達到“中”的境界。也就是說“道心”難顯,需要在喜怒哀樂未發(fā)之際去體驗,然后即可知“中”或“時中”之義。楊時對“中”的理解不同于程頤,而是接近呂大臨,都將“中”視為“心”與“性”的合一,強調(diào)人的“道心”無所偏倚或無時不中的狀態(tài)。至于如何做,楊時進一步說道:

        夫至道之歸,固非筆舌能盡也。要以身體之,心驗之,雍容自盡,于燕閑靜一之中,默而識之,兼忘于書言意象之表,則庶乎其至矣,反是皆口耳誦數(shù)之學也。[1]92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心性本體作為超越的價值源泉,它需要在工夫中呈現(xiàn)自己。楊時認為,“道”并非筆與舌可盡,而需要在幽靜之時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去體會不受外物紛擾的道大化流行之本心??梢姡瑮顣r的“燕閑靜一”中體驗道體,其實質(zhì)已經(jīng)把工夫轉(zhuǎn)向到個體的內(nèi)在覺悟上,主張以內(nèi)心的直覺體驗作為工夫的下手處,從而偏到了內(nèi)向一邊。當然,楊時并未直接提出于“靜”中體驗“未發(fā)之中”(這點要到李侗時才明確闡述),但他的意思已經(jīng)涉及??傊?,楊時的“體中”其實就是對程顥“體認本體”思想的發(fā)展,而又糅合程頤對“未發(fā)涵養(yǎng)”的論述,體現(xiàn)出工夫偏向內(nèi)傾的為學路徑。他的這種主張,在其對“格物致知”的闡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乃是程頤工夫論的綱領(lǐng)。楊時承接其師,對“格物致知”給予了極大關(guān)注。他在詮釋“格物致知”時說:

        為是道者,必先乎明善,然后知所以為道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號物之多至于萬,則物將有不可勝窮者。[1]94

        在這段話中,楊時把為道的目的設(shè)定為“明善”,保持了儒家所一貫的非知識性立場,而回歸到價值性的維度。他認為“明善”最終要通過“格物”來實現(xiàn)。楊時的“格”之意與程頤并無二致,兩人的差異在于對“物”的詮釋。

        程頤認為“物”的對象是涵蓋內(nèi)外的,他說:

        問:“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間皆是理?!盵9]247

        這里程頤認為,“物”的范圍極其廣泛,既包括萬物之理,亦涵蓋人倫之理。但格物是不可能格盡天下之物的,“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9]188。

        雖然程頤作了近乎全面的解釋,但楊時并未領(lǐng)會從而遵守其師的真意,而是走向另一條路徑,即把“物”的解釋收到人的意識里面,因為他認為天下物名目繁多,不可能窮盡,于是干脆舍棄程頤所開啟的“積習既多,豁然貫通”的道路,改而走向?qū)J匾贿叺男摒B(yǎng)路徑。那么,該如何做呢?楊時認為唯有“反身而誠”可以實現(xiàn),他說:

        反身者,反求諸身也。蓋萬物皆備于我,非自外得,反諸身而已。反身而至于誠,則利人者不足道也?!瓷矶\則常體而足,無所克也。[1]89

        反身而誠,則舉天下之物在我矣。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凡形色具于吾身者,無非物也,而各有則焉。反而求之,則天下之理得矣。由是而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參天地之化,其則不遠矣。[1]94

        在此,楊時發(fā)揮孟子、程顥的思想,解釋說“反身”乃反觀內(nèi)省之意,因為萬物皆備于我,非從外面而來,故“格物”只需從自身上面下手做工夫即可,以此獲得對天理的認識和覺悟,更可以通曉世間萬物的規(guī)則與變化。當然,“萬物皆備于我”只是虛說,并非真的萬物就在我心中,而是說通過反躬自省,誠實無妄,萬物之理與我心中之理就可為一。楊時的這一思想與程顥極為接近。程顥說:“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進誠心,其文章雖不中不遠矣。所守不約,泛濫無功?!盵9]20可見程顥也是要“明善”,標明價值性的立場,擯棄對外事的執(zhí)著,而向內(nèi)收心用功。

        綜上,楊時所主張的,無論是“未發(fā)體中”還是“反身格物”,都是將工夫限定在自我意識之內(nèi),體現(xiàn)出融合二程而又偏于程顥的思想特質(zhì)。

        四、結(jié)語

        “心性也是宋明理學的重要范疇,它對一個學派,一個哲學家的致思傾向和修養(yǎng)實踐,起著比理氣論更為直接和顯著的作用?!盵12]楊時以復(fù)振洛學為己任,以闡揚洛學核心話語“心性論”為要務(wù),借鑒、融合二程的思想,推動二程洛學思想的演進和發(fā)展,創(chuàng)設(shè)道南學派,使洛學在兩宋之際得以薪火相傳,完成二程與朱子之間的學術(shù)連接。楊時在對二程洛學核心話語的傳承上,體現(xiàn)出羽翼、融合、突破和內(nèi)傾的治學轉(zhuǎn)向。具體來說,楊時在羽翼和承接二程的“天理”道統(tǒng)、“識仁”以及“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等思想綱領(lǐng)的基礎(chǔ)上,又有所發(fā)展和突破,而這恰恰是楊時心性論的特質(zhì)所在,主要體現(xiàn)于突破二程心性不分、融合二程工夫、提出“未發(fā)體中”(成為學派宗旨)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楊時的心性工夫已然出現(xiàn)整體內(nèi)傾的趨勢,并借助他的“南渡洛學大宗”之地位,使洛學整體發(fā)生內(nèi)轉(zhuǎn)的傾向。朱子對此敏銳地指出:“建炎中興,程氏之言復(fù)出,學者又不考其始終本末之序,而爭為妄意躐等之說以相高”[13]。由此可見,楊時在羽翼、融合和發(fā)展洛學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地將洛學轉(zhuǎn)到偏于內(nèi)向、好高騖遠的維度和路徑——這在后來朱子清理洛學之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偏。

        [參 考 文 獻]

        [1] [宋]楊時.龜山集[M].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2]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gòu)[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3] 陳來.宋明理學[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1.

        [4] [宋]朱熹.大學或問[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34.

        [5] 李祥俊.道通于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31.

        [6] [宋]朱熹.孟子序說[M]//[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99.

        [7]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胡康侯)[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93.

        [8] 田智忠,胡東東.論“故者以利為本”——以孟子心性論為參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46-50.

        [9]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M].中華書局編輯部,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108.

        [11] 陳來.仁學本體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275.

        [12]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24.

        [13]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三十四·與東萊論白鹿書院記)[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99.

        国产亚洲成年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人妻少妇进入猛烈时中文字幕|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一卡二卡国产av熟女|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8ⅹ8x擦拨擦拨成人免费视频| 福利视频一二区| 白白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资源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草逼视频|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高h喷水荡肉爽文np肉色学校|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入口|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欧美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中文日本强暴人妻另类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99e|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免费观看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成人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夫妻精品自拍视频|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 亚洲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乱码| 无码av专区丝袜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