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223
最近幾年,國內交通建筑事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公路建設得到了矚目的成績。隨之而來的工程質量問題引起了業(yè)界關注,對公路建設項目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在設計、監(jiān)理、施工等方面都使用了對應的措施,但公路建設質量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自進入WTO后,建設項目入駐國際市場,此時更要增強質量管理意識。路基路面施工作為道路施工最基礎的方面,施工質量直接影響道路穩(wěn)定性與使用時間。
瀝青混凝土路面作為現代道路施工最常見的工藝,在道路施工中,工作人員必須清楚加熱溫度、混凝土配合比,這樣才能確?;炷谅访鏀備伵c壓實度符合技術要求,從而為道路施工夯實基礎。在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機械設施相對復雜,需要用到的機械設備有壓路機、攤鋪機、混凝土自卸車等[1]。在鋪設前期,需要對混凝土溫度有正確的認知,當溫度達到要求后再進行壓實作業(yè)。在這期間,需要將作業(yè)材料運到現場,然后再結合作業(yè)流程進行混凝土施工,這樣才能保障混凝土施工質量與工程正常使用。
側向變形作為瀝青混凝土施工最常見的問題,因為瀝青混凝土不可避免會遭遇高空作業(yè),若工作人員未能正確處理,很可能讓瀝青混凝土路面壓實發(fā)生壓實密度粗或者離析等問題,如此在車輪碾壓中很難找平,甚至發(fā)生高低不平等問題。壓實作業(yè)作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關鍵活動,它直接影響著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2]。在壓實期間,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溫度變化,如果局部溫度太低,在碾壓期間很可能讓混凝土無聊出現離析,從而引發(fā)斷裂,一旦路面承載力降低,過早出現裂縫,勢必會影響路面使用性能。
在應用原材料時,道路施工必須滿足作業(yè)要求與質量標準,原材料質量是否滿足作業(yè)標準將直接影響路基路面施工。但在現場作業(yè)中,很多承建商并未按照質量要求作業(yè),在使用原材料時把不達標的材料投入其中,為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效使用,這都影響了材料穩(wěn)定性與使用性能。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瀝青混凝土材料的應用還受交通環(huán)境、氣候因素的影響,施工期間未能很好地放置原材料,隨意擺放的情況嚴重,原本質量達標的材料長期擱置在空氣中,很可能受外界因素影響減小質量標準,出現不同程度的生銹與變形。
瀝青性質關系著混合料質量,在使用瀝青前必須做好檢測工作,讓各項指標符合標準。從攪拌時間來看:攪拌周期越長,混合料就越均勻,瀝青混合料的攪拌時間最好以所有礦料全部覆蓋、混合料攪拌均勻為宜。烘干之后的集料含水量在1%以內,加入瀝青拌和料后,不存在塊狀、花白料與集料離析的情況[3]。加熱時間控制在6h以內,不能多次加熱,這樣才能避免老化。當拌和設備儲料面向自卸車卸料后,不能與攤鋪機撞擊,通常粗集料會滾向四周車廂,混合料沿著地板車廂滾向攤鋪機料斗,而細集料留在其中,這樣才能減少卸料離析。為了避免卸料期間出現集料離析,在卸料期間最好分成前中后三次卸料,并且一次性卸載儲料倉提供的卸料,這樣才能確?;旌狭蠝囟龋苊鈱Νh(huán)境帶來不良影響。
路基土是路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真正做到了對路基土的整體把握,才有可能保證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路基路面在質量上過關。所謂的路基土,就是我們現實中的自然土。人們在施工前,必須對路基土進行一個全面的檢測,在充分了解當地自然土的屬性特征后,針對這些特征制定相適應的施工方案,方能實施開工。
在路基的施工過程中,公路自身的所有重量,都是由路基來承擔的,所以路基質量問題,與路基的承載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好的路基,其承載度也是相當的高。對施工過程中的水量進行合理的控制,以期達到一個合理的濕度[4]。
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控制好瀝青混凝土方面的溫度。在碾壓的過程中,瀝青混凝土的溫度過高的話,路面出現的問題就是裂縫,從而導致路面凹凸不平,另外道路的使用年限也會因為裂縫的存在而降低。當瀝青混凝土溫度過低時,如果仍不在壓實處理上進行相應的改動,同樣也會出現上面的情況。
對壓實度進行控制,在道路建設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好的路面在每一層的壓實中,都會使路基的干密程度與壓實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從而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確保道路質量過硬。在壓實器械的選擇上,要根據施工的具體情況而定,只有做到承載度與壓實度的完美結合,才能讓道路建設有著質量上的優(yōu)勢[5]。
交通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道路建設的路基路面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決定了相關企業(yè)對于道路建設的質量一定要重視起來,以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在道路建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多種環(huán)境、人力以及技術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所以提高道路路基路面的質量,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而這些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個是路基路面施工管理方面,一個是路基質量控制方面,還有一個是路面控制方面。只有從這三者入手,才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因地制宜,使道路建設在質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