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茂恩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六分院 浙江杭州 310000)
“先鋒”用以指那些走在某類藝術的前面,但尚未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接受,具有探索性(或試驗性的)的藝術活動、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應當怎樣思考身邊的建筑?下面節(jié)選的三位先鋒建筑師以各自獨到的視角闡釋了自己對建筑與生活的看法,通過對其作品的解讀來分析他們在文化價值方面的導向意義。
藤本做設計沒有僅從平面切入的習慣,經(jīng)常設想自己置身于項目之中,通過想象能夠看到的場景畫各種草圖,平面也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去理解空間。藤本所追求的系統(tǒng)化建筑設計更靈活自由,如青森縣立美術館設計競賽參賽方案。一種新的美術作品展示系統(tǒng),和已有的美術館系統(tǒng)完全不同,與其去做建筑,不如提出一種嶄新的展示關系來影響建筑?!霸诳臻g里面多給人們一些選擇的機會。只是需求安全舒適的空間是不夠的,在這種安定的空間里,為了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應該多些可選性。不能把建筑的功能強加于人,在同樣的空間里面,有些人需要緊密,而有些人則希望保持距離,這時候的空間就應該具備可選性”。他放棄了建筑中強加于人的功能界定,自稱這種設計退讓行為叫做“弱建筑”。
T-House里建筑邊界的退讓體現(xiàn)出了這種“距離感”,讓感覺上的空間比實際大很多??臻g層次多而深,看似極近的距離實際走動卻覺得極遠。建筑通過基本的“間”的組合形成一個模糊的場所,妙趣橫生。
伊達養(yǎng)護中心的出發(fā)點很簡單,是—種把相同體量的盒子隨手撒開后得到平面的布局。平面處理形成的角落,讓小孩子可以自由停留。以往的精神病院多帶有鐵欄桿,平面布局呈放射狀,象監(jiān)獄。他所設計的兒童精神病院有很多中心,大家都是中心。在任何情況下,每位設施中的”小居民”不但能夠保持其中心的地位,而且整個設施還是一個動態(tài)的體系。
Philippe Rahm1967年出生,1993年畢業(yè)于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面對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和生態(tài)意識的覺醒,他提出了“形式、功能追隨氣候”的主張,借助計算機產(chǎn)生的氣候數(shù)據(jù)構造一場形式和功能的游戲。
Mollier houses(France2005)是一組位于湖邊的為旅行的人們提供的房子。該項目顛覆了以往建筑空間的生成模式,空間的組織依照一些看不見卻又非常重要的因素——溫度和相對濕度來進行。
空間使用功能的不同對濕度的要求也不同,從最干到最濕可以排序。在平面和剖面上體現(xiàn)這樣的分級,而不是按照以往的公共——私密來劃分。Rahm把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看作是每天不停的游走在不同的溫濕度環(huán)境中,這成為了建筑設計的主導,并決定空間的組合方式。
水邊的房子每天都要受水蒸氣的影響,蒸發(fā)然后凝結,長此以往對結構、表面材料以及空間品質會有損害。該設計通過機械通風等設備控制室內濕度,創(chuàng)造宜人的物理環(huán)境,相對濕度從20~100%不等。相對濕度0~30%時適宜作陽光房;30~60%時適宜作臥室或起居室;60~90%時適宜作浴室或廚房;90~100%時適宜作游泳池。
他的設計充滿了與溫濕度、能耗等方面密切相關的內容。運用先進技術實現(xiàn)對人工環(huán)境的控制,技術的革新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用一種較為激進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來思考一些基本規(guī)則,這會導致:①犧牲更多能耗來營造精致的室內環(huán)境,違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初衷;②建筑采取消極包裹的方式,逃避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交互運動;③把人在建筑中的活動單純理解為物理環(huán)境的選擇,這樣的線性布局導致建筑平面單調乏味。
由于環(huán)境危機對西方傳統(tǒng)的倫理學提出了重大的挑戰(zhàn),產(chǎn)生了如此較為激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觀,表現(xiàn)出唯技術論的傾向。他們認為一切社會問題都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得以解決,甚至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它們認為人所受到的物理化學刺激直接導致精神情感的變化,這是比較片面的。Rahm的建筑使得房屋再次成為居住的機器,人是這一機器里的一部分。
2007年,馬巖松設計的紅螺會所在北京北郊密云地區(qū)建成,這是一幢漂浮在湖面上的單體建筑,有著漂亮的三維曲面,是他第一個被建成的設計。馬巖松曾在倫敦哈迪德的事務所實習,2004年回到北京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事務所,2006年他贏得了加拿大多倫多一幢56層高的標志性大樓ABSOLUTE的設計競賽,成為歷史上首位在外國贏得重大標志性建筑項目的中國建筑師。他的奪標方案因為有著流暢性感的曲線而被人們稱為“夢露大廈”。
對馬巖松來說,他想要一個有機的城市,這個“有機”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沒有計劃,只有人性化的需要……人與人之間可以毫無障礙的溝通,在一間屋子里,你不必刻意遵循必須在這里看電視、在那里吃飯、在那里睡覺的規(guī)矩,而且你明天的作息可以和今天的完全不一樣。
三位不同背景不同國籍的先鋒建筑師恰好向我們展示了三種完全不同的設計傾向。中國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和社會變革,吸引了大批在海外學習的年輕人回國尋找自己的夢想,馬巖松在這方面是個很好的例子。像藤本壯介這樣的日本建筑師對自己本國建筑文化的認同和研究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劣的今天,Rahm的探索對我們啟示意義很大,但只強調了人和建筑在物理化學方面的交互,而忽視了人的情感層面的影響卻值得商榷。人對自然的關系不應是冷冰冰的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而是一種有交流的內在的有機關系。
[1]尋求“新的普遍性”-藤本壯介訪談錄.時代建筑,2005,6.
[2][英]AAfiles55.
[3]蘇賢貴.生態(tài)危機與西方文化的價值轉變.北京大學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