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偉
(山東省人民防空建筑設計院 250000)
很多房屋建筑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后出現了諸多的問題,比如房屋的地面出現滲水的情況、排水管道出現堵塞的情況。想要避免房屋建筑出現這類問題,就必須從房屋的設計階段入手,加強給排水設計,提高給排水工程的質量。
管道出現滲漏的情況較為常見,其根本原因在于管道的質量與實際使用需求出現了偏差。一般來說,導致管道出現滲漏問題的原因如下:①管道的質量不合格。當給排水工程所使用的管道質量不達標的時候,就容易導致管道出現內部滲漏和外部滲漏的情況。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強對于進場材料的監(jiān)督和檢查工作,比如對管道和各類閥門進行壓力測試等等。②管道之間的連接不夠嚴密。比如說,當使用螺紋進行連接管道的時候,所使用的螺紋失去了密封性,就很容易在投入使用后出現裂縫的情況,進而導致出現滲漏問題。③安裝技術不達標。無論是安裝管道環(huán)節(jié)還是連接管道環(huán)節(jié),一旦技術標準不達標或者操作不當,就容易使其使用壽命下降。因此,施工單位必須加強對于施工技術的管理以及現場施工的監(jiān)督工作,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夠嚴格按照施工標準來開展。
一般來說,在建設房屋工程的時候,施工單位都會在廚房和衛(wèi)生間等處預留管道孔或者將給排水管道與房屋主體一同施工。若在施工的過程中出現操作失誤,就很容易在管道與建筑主體的交接處遺留下空隙,從而導致出現滲漏問題。
施工單位在進行此類施工的時候,應當在管道與建筑主體的交接處設置一層防水層。一般來說,常用的給排水管道主要包括鋼制管道、塑料管道和鑄鐵管道。塑料管道由于其具有出色的使用效果和成本低廉的特點成為了給排水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施工單位應當將鑲嵌在房屋主體內部的塑料管道進行二次處理后再投入使用。塑料管道的二次處理指的是將管道的外壁進行打毛處理,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加強管道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從而降低出現裂縫的可能性。
雖然塑料管道具有出色的表現,但并不代表塑料管道可以完全替代其他的管道。比如說,房屋建筑的熱水系統(tǒng)中一般就會使用鋼制管道。塑料管道和鑄鐵管道都可以直接穿越樓體,而鋼制管道則需要使用套管的方式進行施工。套管施工時,必須確保所使用的套管為鋼管,不得使用其他材料的管道作為套管進行施工。同時,套管的直徑應當比穿過樓體的管道大兩號。當套管安裝完畢之后,還應當使用聚氨酯等材料將套管和鋼制管道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
管道溝槽開挖施工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槽底泡水的問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天然降水或者地下水滲透。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會降低槽基的承載能力,更會使得溝槽地基出現下沉的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整個管渠結構出現損壞的狀況。因此,施工單位應當重視泡水問題的危害性,并在施工的過程中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在施工的時候,施工各單位應當預先設置排水溝,及時排出溝槽中的積水。同時,施工單位還要加強對于地下水位的監(jiān)督,并確保各項排水設備正常運轉。在施工的時候,應當在溝槽底部留下20cm左右的土層,從而降低地下水的滲透。若溝槽已經出現泡水的問題,施工單位應當在第一時間使用各類排水設備,及時清空溝槽內部的積水,并檢查溝槽底部的土層。當溝槽底部土層已經被水滲透達10cm以上的時候,應當使用礫石對其進行夯實。若土層的滲透達到30cm以上的時候,則要將進水的土層挖出,填入卵石或者土塊,并使用礫石填平空隙。
在給排水工程施工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對管道的處理和保存不當,從而導致一些泥沙等物進入到管道當中。當給排水系統(tǒng)投入使用之后,就很容易發(fā)生管道堵塞的情況,且難以處理。因此,在施工的時候應當采取一定的管道封口措施,比如使用木塞堵住管道口。同時,在對管道進行封堵處理的時候,使用石灰來代替水泥。另外,施工單位還應當在管道內設置導物槽,這樣以來,當有泥沙等物體進入管道當中時,可以確保其通過導物槽排出。
一般來說,我國的給排水工程多采用PPR管作為主要管道。由于PPR管本身具有一定的柔軟度,所以在施工的時候很容易導致管道出現變形的情況。因此,在安裝管道的時候,必須確保各項工作符合程序,并在管道安裝完成之后對整個工程進行檢查,出現問題時要及時排查。
綜合來看,想要解決建筑給排水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非難事,施工單位應當從以往的工作當中總結經驗,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并制定一套成熟的施工體系,從而確保建筑給排水工程符合使用標準。
[1]吳 鑫.建筑給排水質量通病及防治方法[J].冶金叢刊,2017(1):00029.
[2]馬軍衛(wèi),張少華.淺析建筑給排水質量通病及其防治[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1).
[3]周君毅.建筑給排水質量通病和防治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15(14):118.
[4]韓磊,陳曉政,遲英蘭.建筑給排水常見質量通病防治[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