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賢慧
(山西四建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其結構設計理論和施工工藝已發(fā)展成熟,尤其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建筑工程機械的發(fā)展,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也得到了不斷改進和飛速發(fā)展。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整體性、可模性、耐久性和耐火性好,與鋼結構相比具有節(jié)省鋼材和成本低等優(yōu)點,在建筑工程的使用中越來越廣泛,尤其在高層、超高層建筑中的應用更是彰顯了其優(yōu)勢。
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流程可以簡單概括為:搭腳手架→支撐模板→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后拆除側?!炷翉姸冗_到90%(14~21d)后拆除底模及腳手架,只有在各個工藝流程中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施工技術規(guī)程施工,才能保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從而保證整個建筑物的施工質量。
鋼筋混凝土施工常見的質量問題在工程中稱之為質量通病,具體來說主要包括:蜂窩、麻面、孔洞、露筋、混凝土裂縫、施工縫夾層等,下面主要從這幾方面闡述其發(fā)生的原因。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由于碎石多砂漿少,澆筑后的混凝土碎石之間沒有砂漿填充而出現(xiàn)孔隙,形成猶如蜂窩狀的孔洞,在工程中稱之為蜂窩。產(chǎn)生蜂窩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
(1)攪拌站配置的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或水泥和碎石在計量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或加水量不準確等均會造成碎石多砂漿少;
(2)攪拌混凝土的時間過短,導致混凝土拌合不均勻,和易性較差;
(3)澆注混凝土的過程中由于下料不當,導致混凝土離析;
(4)沒有按照技術要求分層、分段澆筑混凝土,因下料過多而沒有振搗密實,或振搗與下料配合不當;
(5)支撐模板強度不夠,模板之間出現(xiàn)空隙,在澆筑混凝土時出現(xiàn)漏漿導致砂漿流失。
麻面主要是指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表面粗糙不平,出現(xiàn)猶如麻點的小坑。產(chǎn)生麻面的原因主要有:
(1)支撐模板出現(xiàn)空隙,造成跑漿,導致沿模板縫的混凝土表面出現(xiàn)麻面;
(2)木模板未澆水充分潤濕,澆筑混凝土前模板未刷隔離劑,導致在拆模時混凝土表層被粘掉,形成麻面;
(3)模板表面粘結有砂漿和混凝土屑等雜物,在支模前未清理或清理不干凈,導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
(4)振搗方法不合理,在振搗時沒有使用人工搗固鏟進行插模,導致靠近模板的混凝土不密實。
混凝土結構構件局部沒有混凝土,出現(xiàn)孔隙。產(chǎn)生孔洞的原因主要有:
(1)混凝土在鋼筋密集處或預埋件處流通不暢通,振搗不密實;
(2)振搗時未按順序進行,導致漏振;
(3)混凝土澆筑時嚴重跑漿;
(4)在澆筑時有硬塊和雜物等掉入混凝土中;
(5)混凝土澆筑時一次下料過多,導致最底部的混凝土因振搗器達不到,出現(xiàn)漏振。
漏筋主要是指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露在構件表面。產(chǎn)生漏筋的原因主要有:
(1)支模時墊塊太小或漏放墊塊,或混凝土澆筑時墊塊移位等均會導致鋼筋緊貼模板;
(2)對于斷面較小的鋼筋混泥土結構構件,由于鋼筋過密,混凝土施工時大粒徑的大碎石卡在鋼筋上,導致局部部位漿液不能充滿鋼筋周圍;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施工時產(chǎn)生離析,或模板支護不牢施工時嚴重漏漿;
(4)混凝土施工時,由于鋼筋固定不牢而出現(xiàn)移位;
(5)混凝土保護層部分振搗不密實,或澆筑前模板濕潤不夠導致混凝土表面失水過多,或未達到拆模條件,拆模時混凝土結構缺棱掉角。
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具體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原材料因素
普通水泥由于水泥水化而引起的體積收縮而出現(xiàn)收縮裂縫,另外碎石和砂的含泥量超標、水泥用量過大等也會導致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裂縫。
(2)設備因素
對于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澆注完混凝土后,張拉設備的臺座發(fā)生變形、位移和下沉,混凝土表面就會產(chǎn)生裂紋。
(3)施工工藝因素
混凝土澆注時,振搗過程出現(xiàn)過振現(xiàn)象,致使混凝土表面粗細集料離析,靠近模板的混凝土表面細集料集中;
混凝土養(yǎng)護時,由于澆水不夠導致水份蒸發(fā)過快,致使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干縮裂縫。
(4)混凝土自身應力形成的裂縫。
混凝土結構表面收縮大,內部收縮小,致使結構表面的混凝土所產(chǎn)生的拉力超過其抗拉強度時,便產(chǎn)生收縮裂縫;
混凝土受水泥水化放熱、陽光照射、夜間降溫等因素影響而出現(xiàn)冷熱變化時,將發(fā)生收縮和膨脹,產(chǎn)生溫度應力,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時,即產(chǎn)生裂縫。
如果施工縫處混凝土有縫隙,或夾有雜物,就會造成建筑物結構的整體性較差。產(chǎn)生施工縫夾層的原因主要有:
(1)在混凝土灌注前沒有認真清理施工縫表面的雜物;灌注時,對臨近施工縫處的混凝土搗實不夠;
(2)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筑時需要分層分段進行施工,在分層分段處未認真檢查清理掉入的雜物,再次灌注時雜物就會混入混凝土內,處造成施工縫夾層。
從選擇原材料的方面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如選擇水化熱較小的水泥減少混凝土的收縮裂縫;在水泥中摻入適量的外加劑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等。
(1)配合比設定應遵循低水灰比、低用水量的原則;
(2)拌制混凝土時應嚴格按照既定的配合比進行,對拌合料的計量要準確,攪拌時要充分均勻。
(1)模板的構造設計要合理,要避免模板間的變形不同而引起的混凝土裂縫;
(2)模板和支架要保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防止在施工荷載的作用下造成模板變形過大甚至開裂;
(3)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拆模作業(yè)。如拆模時間過早,就會造成混凝土掉角或開裂;如拆模時間過晚,就會錯過混凝土的水化熱峰值,錯過混凝土的最佳養(yǎng)護時機。
混凝土澆筑前應根據(jù)施工方案對工人進行技術交底,對模板、支撐、鋼筋和預埋件等認真檢查,經(jīng)隱蔽驗收合格后,才可澆筑混凝土。
對于分段分層澆筑的混凝土,盡量不留和少留施工縫,并保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將上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對于需要留施工縫的部位,再次澆筑混凝土時要對施工縫處的雜物清理干凈。
混凝土振搗應按順序進行,避免漏振和過振,尤其是對于鋼筋較密處和保護層處的混凝土應加強振搗,在振搗時要注意振搗棒觸碰到鋼筋、模板、預埋件等。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隨時觀察支架、模板、鋼筋、預埋件和預留孔洞的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有變形、移位時,應立即采取處理措施,處理完畢后方可繼續(xù)施工。
對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要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可在基礎內預埋冷卻水管,通入循環(huán)水,強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熱產(chǎn)生的溫度;澆筑完混凝土后要及時覆蓋保溫、保濕材料;可采用二次抹面工藝,減少表面收縮裂縫。
建筑工程中影響鋼筋混凝土工程質量的因素還有很多,本文只是闡述了在工作中最常見的幾種質量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建筑施工人員全面掌握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在工程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精心施工,才可有效避免避免鋼筋混凝土工程的質量通病,從而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
[1]郭浩然.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常見質量問題產(chǎn)生原因及其預防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2011(18):176~177.
[2]李盤銘.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階段工程質量問題的預防及處理措施[D].太原理工大學,2009.
[3]李鵬.淺談鋼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見的質量問題與防治措施[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fā)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