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梓依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西安 710021)
城市畸零空間是指在城市規(guī)劃當中沒能被合理規(guī)劃、充分利用,且未擁有適應功能和發(fā)揮應有作用的城市消極屬性的空間。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下,城市化也加快了步伐,開始大拆大建,于無形之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畸零空間”,這種嚴重的空間浪費現象亟待被解決;其中隨著城市人口大幅上升,導致可利用土地急劇減少,交通擁堵愈演愈烈,而為了緩解這種交通壓力,城市高架建設迅速發(fā)展,對高架橋下空間的利用問題因而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筆者就目前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情況做簡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決方式。
按照空間尺度大小,可以把城市畸零空間分為巨型空間、中型空間、微型空間三種。其中,巨型空間指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廢棄的工廠、廣場等面積相對較大的空間;中型空間指城市邊角三角地帶等比較顯而易見、與居民接觸最頻繁的空間;微型空間指高架下部的空間、高層的屋頂平臺、門后空間、樓梯下的空間等尺度相對較小的空間。與此同時,城市畸零空間還包括豎向的:如樹冠下的空間、高層建筑屋頂上的空間、平面草地上方的空間等。如果把這些畸零空間綜合利用,統(tǒng)一整合,必將會使得整個城市風貌更加立體豐滿。
高架橋下空間分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兩種空間類型,不可利用空間指本身尺度過于狹窄、頂板過低等原因而不能投入使用的空間,將不做贅述;本文主要討論高架橋支撐結構下產生的可利用空間。就橋體因素本身而言,其空間依橋體柱墩的情況可分為中央單柱、中央雙柱、兩側雙柱等三種類型。
單柱的形式多樣,有Y型、T型等,單柱分隔所支撐的高架路面較窄,橋下空間基本為狹長的帶狀形式,不易被利用,所以這種空間最為常見的利用現狀是綠化帶及帶狀的停車場地。
雙柱的情況為橋下空間有兩根柱存在,同時兩柱距相對較近,中間的空間不能完全貫通,時常被利用起來作為工作或休息的臨時性空間。
兩側雙柱空間的再利用較為有利,雙柱距跨度較大,中間的空間尺度大,但這部分空間往往伴隨著陽光不能充分進入的特點,綠化植物不易存活。但可用作為運動場地、休閑場地等,空間的利用形態(tài)最為靈活。
日本由于本國國土面積的限制,高架交通非常普遍,甚至有高速公路、鐵路等穿樓而過的現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汽車交通的發(fā)展越來越快,其橋下空間利用形態(tài)逐漸向停車場這一類型集中,同時也有用作公園、材料堆放、工廠、小店鋪、大商店、事務所、倉庫等。其他國家針對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問題也采取措施,將大型立交橋的設計與景觀相協調,通過將建筑本身作為景觀的載體式的環(huán)境設計,使原本灰暗壓抑的橋下空間煥發(fā)出生氣。
目前國內高架橋橋下空間利用形式一般以簡單的綠地為主,由于存在監(jiān)管困難和權屬復雜的情況,導致高架橋橋下空間長期缺乏規(guī)劃,往往被私人違規(guī)占用,空間較為凌亂。但隨著土地資源對城市發(fā)展的不斷制約,高架橋下空間的利用逐漸由“無序到有序”,慢慢地被投入使用,處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
隨著汽車購買量及使用量的增加,停車問題逐漸成為城市發(fā)展問題之一。在高架橋橋下設置停車場,能有效改善有車沒處停的尷尬現狀,為城市的停車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突破口。
為了改善城市風貌,給市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休閑環(huán)境,可以在高架橋橋下設置綠地,或者創(chuàng)造景觀,提供一個用以休憩、娛樂、聚會的場所。
在城市居住小區(qū)中,往往缺乏足夠的體育場所,因此可在靠近居住區(qū)的高架橋下,根據周邊環(huán)境差異,適當設置建筑型或開放型的體育活動場所,如籃球場、旱冰場等可供周邊居民使用。
根據周邊土地利用情況,可以在高架橋橋下有規(guī)劃地設置便民設施或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場地,如出租車休息站、汽車修洗中心、圖書閱覽室、公廁等,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同時對于占地較大且對居住區(qū)有一定干擾的設施,如垃圾壓縮站(轉運站)、消防站、變電站、材料堆放處等,也可在高架橋下設置。
可以考慮在高架橋下修建建筑。例如,在商業(yè)區(qū)可以利用高架橋橋下空間作為店鋪或者公司辦公地點,封閉的建筑空間還可以用作城市辦公、環(huán)衛(wèi)、儲藏空間等。同時,根據高架橋的結構特點,可在橋墩等橋體部位設置廣告。也可考慮將建筑與高架橋結合,綜合利用高架橋的形式特點,形成橋體與建筑一體化,形成別樣的景觀。
城市畸零空間的產生在城市化進程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可以利用的畸零空間一定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去處理。利用好城市高架橋下的畸零空間,不僅可以美化城市風貌,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市空間的整合乃至城市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郭磊.城市中心區(qū)高架下剩余空間利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8.
[2]曾春霞.城市高架橋橋下空間資源利用探索[J].廣州城市規(guī)劃設計所,2010.
[3]李媛.論基于文化復興的城市剩余空間設計策略研究之重要性[J].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huán)境藝術系,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