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古寺創(chuàng)立于五百多年前,最初位于多兒鄉(xiāng)白古村,1839年搬遷至村外的山谷。這座古寺“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得以重建;2008年受到汶川地震影響,本已陳舊的大殿傷痕累累,2014年完成了再次重建。
迭部縣有個傳統(tǒng),父母會抱著新生兒前往自己信奉的寺院,請寺中的活佛給孩子賜名,之后還會將孩子送到寺中學習佛法,待孩子長到18歲,由他自己決定是否要出家。
目前白古寺面積約31000平方米,包括經(jīng)堂、僧舍、佛塔、活佛府邸等建筑,其中大經(jīng)堂占據(jù)了寺院的中心位置。
大經(jīng)堂分為前廊和經(jīng)殿,供奉著高約8米的釋迦牟尼佛及歷代傳世文物,可容納數(shù)百人誦經(jīng)和進行法事活動。經(jīng)堂正前方是法舞場,每逢法會,僧侶們會身著古戲服,頭戴神像面具,跳起古老的法舞。傳統(tǒng)節(jié)慶時,附近各村的男女老少也會身著盛裝聚集在寺內(nèi),參與跳神、曬佛、祭祀等佛事活動,熱鬧非凡。
小經(jīng)堂的主佛是彌勒佛,另外供奉有1000尊綠度母,以及“薩迦五祖”。和許多抽象的神靈不同,“薩迦五祖”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第五祖八思巴,是薩迦派創(chuàng)始者昆·貢卻杰布(1034—1102)的后人,也是西藏歷史上繼松贊干布之后又一位具有廣闊視野的杰出人物,他不僅是忽必烈的老師,更是將藏傳佛教帶出西藏,將漢、蒙等文化帶入西藏的重要人物。
白古寺有僧舍103院,住寺僧人一百余人。僧舍多為庭院型,房間四壁均用木板裝飾,每個房間都設(shè)有簡易的佛堂,方便僧人修行。白古寺歷來注重德才并修,要求僧人必須熟練大小五明,“大五明”指工巧明(工藝學)、醫(yī)方明(醫(yī)學)、聲明(聲律學)、因明(正理學,即邏輯學)、內(nèi)明(佛學),“小五明”指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歷算學。因戒行精嚴,寺中自古高僧云集。
活佛府邸,藏語稱“囊欠”。迭部縣有個傳統(tǒng),父母會抱著新生兒前往自己信奉的寺院,請寺中的活佛給孩子賜名,之后還會將孩子送到寺中學習佛法,待孩子長到18歲,由他自己決定是否要出家。白古寺內(nèi)就有一處專門供小僧侶學習的地方。
迭部民風淳樸,還沿襲著一些古老的風俗,“捉鳥”就是其中比較獨特的一種?!白进B”要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間進行,通常選擇在視野開闊的田邊或小溪邊。捉到鳥后,由家中的小孩子帶著鳥到村中挨家挨戶展示,每到一家,主人都會給孩子一些油餅、肉片、青稞酒等食物,以示祝福,孩子們將食物收集起來,待全村聚會時享用。展示完畢,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會在鳥的頭頂涂抹酥油,念祈福語,之后放生。當?shù)厝讼嘈砒B是有靈性的,可以通過鳥將一年的愿望傳達給神靈,祈愿新的一年人畜平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