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讀《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十七條為視角"/>
陳鳳清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永安分校,福建 永安 366000)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十七條規(guī)定:“原告僅依據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被告應當對其主張?zhí)峁┳C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睂嵺`中,對該條涉及的舉證責任分配存在重大爭議,“一些民間借貸案件僅有轉賬單作為支付憑證,沒有借據,使案件陷入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判決結果各異?!雹俟P者在代理此類案件時,發(fā)現法官較普遍將轉賬憑證等同于借條,認為僅有轉賬憑證即足以認定雙方存在借貸關系,轉而要求被告反駁承擔舉證責任,證據不足就認定原告借貸成立并支持其訴訟請求。筆者認為,根據我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第十七條立法背景以及證據法學理論,前述裁判思路值得商榷。
我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九十一條關于對舉證責任的規(guī)定,是我國一般性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采用了德國學者羅森貝克的規(guī)范說理論?!傲_森貝克提出的規(guī)范說把所有與權利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分為彼此對立的兩大類:一類是能夠產生權利的規(guī)范,稱為權利發(fā)生規(guī)范,另一類是與產生權利規(guī)范相對立的對立規(guī)范?!薄爸鲝垯嗬聦嵈嬖诘娜?,應對權利發(fā)生的法律要件存在事實負舉證責任;反對權利事實存在的人,應就權利障礙法律要件、權利限制法律要件或權利消滅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負舉證責任?!雹?/p>
民間借貸合同屬于實踐性合同,以實際交付為生效要件。根據規(guī)范說,原告應就借款發(fā)生的法律要件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即應對借款合同成立及款項交付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如僅有轉賬憑證,只能證明款項交付之法律要件事實,而不足以證明借貸合意之要件。依據前述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一般規(guī)則,僅有轉賬憑證,應認定原告未能就借款發(fā)生的全部法律要件事實完成其舉證責任。
審判實務中,將《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十七條簡單、機械的理解為舉證責任倒置,忽視了借貸合意的審查,違背了該法條的立法本意,混淆了證據法上關于本證與反證、抗辯與否認之間的關系,因此導致錯誤適用舉證證明責任分配。
“《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十七條沒有充分理由對民間借貸事實之證明問題進行證明責任‘倒置’”。③轉賬憑證只能證明原告有匯款行為,不能證明匯款是借款性質?!敖杩詈贤瑧敯痤~、期限和利率等主要內容,僅有電匯憑證,不能證明當事人之間形成了借款關系?!薄敖杩詈贤P系的基礎事實不僅包括款項的實際支付,更應包括雙方存在借款合意,因而僅憑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尚不足以證明雙方之間存在借款合意。”該司法解釋公布后,普遍認為轉賬憑證能夠單獨認定借貸法律關系,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十七條制定背景主要體現以下幾點精神:一是借款關系須具備合意的構成要件,轉賬行為本身不足以證明借款合意。二是由于考慮到“一些借款合同的當事人確實缺乏法律意識”。三是在此情形下,仍“應當進一步結合被告的答辯情況,對雙方是否存在借款合同關系進行分析認定”??梢姡安粦獌H憑款項支付憑證認定雙方之間的借貸關系”,這一司法原有裁判規(guī)則并沒有改變。民間借貸中,普通民眾大多知道索要借據,即便少數“缺乏法律意識者”沒有借據的,通過短信、微信或錄音等,極易獲得證據補強,沒有設定倒置規(guī)則的合理性。再者,與我國現有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所適用情形相比,此類案件毫無理由給予舉證責任倒置保護的必要,亦有違公平與誠信。顯然第十七條規(guī)定理解為舉證證明責任倒置,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
民事訴訟中的否認,是指一方當事人認為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不真實或不存在時的陳述,它是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事實的一種否定。包括單純否認與附理由的否認。民事訴訟中的抗辯,是指當事人通過主張與相對方的主張不同的事實和法律關系,用以排斥相對方主張的法律效果,包括權利妨礙抗辯、權利消滅抗辯與權利限制抗辯??梢?,否認與抗辯的區(qū)別在于,否認是對原告主張權利的原因事實不認可;“抗辯乃被告為排斥原告所主張的請求原因事實之法律效果而提出的要件事實。區(qū)分的意義在于,實行辯論主義運作方式較為妥當的民事訴訟領域,依主張責任及證明分配之原理,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針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為附理由的否認時,毋須對其所提事實負主張責任及證明責任。而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針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提出抗辯時,因其提出了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請求原因事實兩立之要件事實,故其對于抗辯事實應負主張責任及證明責任。簡言之,抗辯者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否定者不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十七條規(guī)定,被告只是原告主張的借款關系成立的要件事實的反證方,無須對自己提出的否認事實承擔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第十七條規(guī)定中,被告辯稱“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只是一種附理由的否認,而不是抗辯,因此被告所負也僅是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而非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從立法目的和文義解釋出發(fā)《民間借貸規(guī)定》起草者的初衷是希冀在如第十七條所示的案件類型中,被告對其事實主張僅承擔舉證義務,但因誤用‘抗辯’的措辭,導致在目前實務界尚不普遍明晰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與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分野的情況下,審判實務有進一步混亂的危險?!?/p>
《民間借貸規(guī)定》分別確立了我國本證和反證的證明標準: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反之,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由此可知,基于是否負擔證明責任的分別,本證方與反證方在證明標準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本證方須滿足高度蓋然性的要求,反證方只需讓待證事實陷入真?zhèn)尾幻骷纯?。本證證明活動的目的在于使法官對待證事實的存在與否形成內容確信,這種內心確信應當滿足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即法定的證明標準。而反證的證明活動,其目的在于動搖法官對于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使其達不到證明評價的最低要求,其證明的程度要求相比本證要低,只需要使待證事實陷于真?zhèn)尾幻骷纯伞!?/p>
依據《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本來應當由作為本證方的原告就雙方存在借貸合意的事實負證明責任,卻變異為由作為反證方的被告就款項系基于其他法律關系而發(fā)生進行舉證,從而在處理本證與反證的關系時出現了偏差。由于十七條規(guī)定錯誤,以及實踐中司法人員簡單、機械適用導致混亂。
本條司法解釋規(guī)定被告以“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進行反駁時,要求“被告應當對其主張?zhí)峁┳C據證明”的義務,此處之“證明責任”實為事案解明義務。事案解明義務是針對雙方當事人的,不論當事人是否負有證明責任,皆應將自己所知之事實或所持之證據予以公示,以協助案件事實之查明。特別是賦予被告事案解明義務,筆者認為是合理的,并非自相矛盾,或者說這種表面上的自相矛盾,恰恰體現了立法者的意圖:一方面為被告設立法定事案解明義務,以避免案件真?zhèn)尾幻鳎诜ü傩纬蓛刃拇_信;另方面,原告仍應承擔對權利產生的法律要件事實的舉證證明責任,并未違反我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之一般規(guī)則,只是用語不當,從而給人自相矛盾的感覺。這也是本條司法解釋如此規(guī)定的緣由。
總之,本文基于第十七條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理解爭議,筆者結合立法背景,證據法理論進行梳理,認為實踐中將轉賬憑證等同于借條,實質上等同于舉證責任倒置,這是有悖立法本意的。
[1]吳旭莉.民間借貸案件證明過程之分析[J].現代法學,2014,(5).
[2]董國慶,程建樂.當事人否認、抗辯對舉證責任的影響[J].人民司法·案例,2008,(8).
[3]劉學在,李祖業(yè).《論僅有轉賬憑證之借貸事實的證明責任分配》——對《民間借貸規(guī)定》第17條之檢討[J].煙臺大學學報,2017,(2).